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

2015-02-16 02:42
学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教材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734016)

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

李福龙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734016)

语文教材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才能教得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乐学善学,这还要靠教师对教材的善于运用。可从单元编排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需要以及发挥教师个体优势等方面对教材进行有的取舍。

语文教材有效取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几乎都有同感,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繁多,可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就40分钟,如何解决教学任务繁多和教学时间有限这对矛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对文本进行恰当有效地取舍。可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却将自己钻研的方向对准了怎么教,他们忙于学习和探讨语文教学行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诚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他们回避了另外一个教学核心问题:教什么,因为他们有着逻辑的先后顺序,只有弄清楚每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去探究该怎么教。面对一篇教材,到底哪些应该教给学生,这就涉及教材的取舍问题。那么,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

一、根据单元编排要求进行合理取舍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编者设计好的一个主题,如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生、逆流勇进和心志坚毅,就拿其中的斑斓春色来说吧,共有课文(包括诗歌)14篇(首),《春》《春风》《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现代文,是古诗,是现代诗,《春》和《春风》要精讲,八首古诗也要精讲,如果不进行有效取舍、有机整合的话,仅仅斑斓春色单元就得三周时间花。将单元课文进行了有效取舍和整合,可以赋予不同的课文(诗歌)不一样的“使命”,要么以朗读为主,如斑斓春色单元的现代诗《春》和《初春》,要么以积累为主。

二、依据教师个性,本着发挥教师个体优势进行合理取舍

如何取舍教材,其实就是教师发挥自己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过程。面对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对文本的取舍若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就不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由于受性格、兴趣、成长经历、社会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有别于别人的特点和个性,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当这种特点和个性逐渐稳定和成熟时,它就积淀成了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即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个性。面对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春》时,上课激情彭湃的教师,他会用自己激情的表扬,带着学生在重点片段的朗读中体会春天带给人们喜悦;上课冷静沉稳的教师,他会条缕清析地从盼春—绘春—赞春的脉络里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珍视和利用好自身的教学优势,把握好自己的个性,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取舍。

三、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取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不必过分拘泥于三维目标的逐一体现,应注意处理好重点和全面的关系。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可以突出某一二方面,渗透其他方面,也可以通过某一方面,达到其他方面,只要把握好了重点,能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取舍就是有效的。如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一共有36个自然段,作为第三单元慷慨正气的第一篇课文,可见其重要性。就教学目标而言,我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作为知识目标,将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能力目标,将感受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作为情感目标。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一学生对爱国的认识与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作为教学难点。明确了重难点,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了。这些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会很容易的归纳出来,因此对课文1-28段就可以大量舍弃了。

四、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取舍

在语文教学中有关如何运用教材的争论,历来就有两种看法,一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教教材着眼于教材自身,而用教材教则更注重对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还需要教师沉到文本中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认真钻研、深度解读,正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本的意义。我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学,我记得那位张老师上得是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天鹅的故事》。张老师在处理前一个故事时非常简洁,因为主题鲜明;他将重点放在了第二个故事上,令听课教师们意外的是,张老师选取了比较冷门的天鹅叫声“克噜-克哩”作为突破口,这位老师广泛搜去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了天鹅叫声的不同意义,并且当堂表演,课堂气氛热烈。有时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取舍,这样一方面满足了课堂本身的需要,丰富了课堂内容,增添了课堂乐趣,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毕其功于一“课”,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处理好语文教材的使用与其多重功能的关系,并充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对文本恰当取舍,有效利用,就一定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