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文峰中心小学363700)
学会质疑,促进学习
陈河新(福建省平和县文峰中心小学363700)
俗话说:“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学会质疑课堂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和提出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激励他们自我的欲望,增强自我表现的勇气,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敢问。因而,要让学生敢疑,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接触,沟通师生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我们不应该指责,而应该给予热情地指导或鼓励。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个学生站起来想提问题,但他站起来后却又一言不发,还一直抓后脑勺,尴尬极了,可能是问题还没想完整或者是由于紧张而忘记了。此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你想提问题,老师应该表扬你!你再想一会儿,等一下再提,好吗?”这样,教师既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一)预习生疑
为了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教师可先提出质疑的方向: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学,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让给了学生。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住宅”是什么意思?“蟋蟀的住宅”指什么?(2)“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二)题目生疑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它有揭示课文主要内容的作用。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就各抒己见:(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说的?(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而后,教师可趁机归纳题目生疑的方法。
(三)内容生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1.从课文的语句上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提出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自己读课文。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中“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段产生了疑问:“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
2.从语言应用上质疑。如《蟋蟀的住宅》中,“蟋蟀怎么会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的好的工具吗?没有”这句话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呢?
3.从标点符号的应用上质疑。标点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这句话为什么要用双引号?
(一)因势利导,启发析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沉默了”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孩子们沉默了,他们在想什么呢?哪个词说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孩子们沉默着,他们在想什么?”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学生的答案很多:“孩子们在自责。”“他们感到惭愧。”“他们在思索着怎样弥补错误。”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孩子们在沉默后明白了自己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更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继而,教师可立即引导学生探索“沉默”前后“热闹”的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二)联系实际,引导析疑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有“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这样一句。学生对“操纵自如”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启发学生联系开碰碰车、玩具汽车在前进、后退等来理解“操纵自如”。这样,通过已有的生活感受,学生在具体的事物中了解了词语的意思,领会了句子的含义。
在学生质疑时,不要只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的层面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抓住情节空白进行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如《慈母情深》一文:“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句留下了一串省略号,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我”如何做进行想象。学生就把“我”跑出去后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抓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如学习《称象》一文,我提问: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同学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呢?而后,学生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就举手回答:直接让士兵站在船上,直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教室里爆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抓故事结尾进行创新尝试
一篇好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了一种言已尽意未止的悬念。此时,教师应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少年闰土》的结尾,写了“我”与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教师可让学生抓住自己的感觉将问题延伸下去。
[1]张晓玲,熊水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2]王惠敏.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6(9).
[3]陈荣乾.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4]李亚航.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体会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
[5]杜文静.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
[6]乔锦荣.生物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