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浅析罗忠镕艺术歌曲《秋之歌》的演唱技巧
徐清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艺术歌曲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几年来,罗忠镕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也对其部分作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包括对罗先生艺术歌曲的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都分别对这些艺术歌曲进行了创作手法、艺术特征、曲式和声、演唱风格、人声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而诸多研究当中,极少有学者研究罗忠镕早中期作品《秋之歌》(绝句三首)。本文将借鉴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对《秋之歌》在演唱技巧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希冀以此来更好地开掘与诠释作品的主旨深意。
罗忠镕;《秋之歌》;演唱技巧
罗忠镕艺术歌曲《秋之歌》声乐套曲中人声旋律的处理方法可简要概括为:艺术歌曲文乐结合的体裁特征对于罗忠镕艺术歌曲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秋之歌》的文学内容是作为音乐表现的基础和依据,从而体现“以文化乐”(即把文学内容所体现的内涵用音乐的形式来诠释)的创作理念。首先,中国传统的曲唱音乐与艺术歌曲比照也同样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语言性。罗忠镕正是以此为依据,紧密联系了对于《秋之歌》个人创作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其次,《秋之歌》的人声旋律借鉴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不拘泥于传统;第三,罗忠镕创作《秋之歌》虽然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术的创作技巧,但形态上既不复杂也不极端。细细品味《秋之歌》可以体会到,在对于其人声旋律处理方法上,《秋之歌》在形态上印证了儒家“中庸”美学思想的审美观;最后,从结果来看,《秋之歌》的创作遵循原则是非常严格的,这对于罗先生来说不管是其存在和传播方面还是彰显其创作个性方面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
罗忠镕艺术歌曲独特的表现力及所构成的诗一样的境界,极具罗氏风格。因此,演唱罗忠镕艺术歌曲时要注重声音的表现力,而不是为了炫耀声音本身或是声乐技巧。在演唱《秋之歌》时,声音表现上追求含蓄、自然、朴素、真挚的演唱风格,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显得更加细腻。《秋之歌》的演唱要以抒情为主,用钢琴伴奏,较多情况下需要柔和的声音,发音讲究轻巧灵活,掌握好气息的搭配和控制,不用刻意去展示歌唱技巧。换而言之,演唱《秋之歌》需要细腻、精美的技巧,非常讲究在音色变化和控制上的要求。
演唱者在掌握以上技巧的同时,更加不能忘了《秋之歌》声乐套曲中的音乐符号。如《南陵道中》:
这个由p到mp再到p的符号,在演唱时要非常注意,在这里,声音的表现是为歌词服务,“慢悠悠”用这种处理,再加上钢琴伴奏对曲子的作用,此刻才有“慢悠悠”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符号的存在都是曲作者为了让作品得到较好的诠释而标记的,故想要唱好《秋之歌》除了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之外,还要注重乐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这是展示优美的声音和表达歌曲的含义等方面最基本的常识。
演唱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既不能完全搬照欧洲美声唱法,还要区别于传统的民族唱法。从发声要求来讲,美声唱法追求的是“松、通、空”;中国民族唱法追求的是“甜、脆、亮”。借鉴罗忠镕艺术歌曲《秋之歌》的创作风格与时期的特点,再加上理解《秋之歌》声乐套曲的歌词寓意和诗人的心境,歌曲的唱要以柔和婉约为主线,以传统美学为原则,用情带声,用声传情,两者相结合体现罗氏风格。
同时,罗忠镕艺术歌曲的演唱十分注意发音与汉语的音韵、吐字时的字音相配合。字与字之间衔接要特别注意,在界线分明的同时,又要圆滑自然,从而体现出传统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的风格。另外,罗忠镕作品中情感内涵方面要求演唱者在力度、速度、音色、表情等方面仔细处理和表现。而为了迎合唐诗抒情含蓄的特点,演唱者歌唱的声音讲究柔而不弱,且充满无限的赞叹。在演唱每一句之前应在呼吸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秋之歌》背景和基调,在最恰当的地方分句换气,使声音强弱收放自如,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三首意境层次变化多,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体现歌曲的古诗词风格,行腔要讲究抑扬顿挫,讲究咬字吐字,突出古曲的韵味。演唱者要想准确地把握风格,表现歌词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就必须在咬字行腔上多注意,归韵清楚,加入吟诵的韵味。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歌声,不仅来自声音本身,对于演唱《秋之歌》套曲这样精致的艺术歌曲,歌唱者需要对艺术歌曲做全面诠释,比如结合背景、诗意,然后把自己置身于诗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达到歌唱者与歌曲和谐统一的同时,又营造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胡珊珊.罗忠镕艺术歌曲《山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J].齐鲁艺苑,2009(04).
[2]刘涓涓.罗忠镕艺术歌曲中人声旋律的处理方法[J].人民音乐,2006 (04).
J605
A
1005-5312(2015)17-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