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生,黄登红,戈冬梅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截止到2010年底,毕节市城镇化率是26.18﹪,位列贵州省9 个地市区第7 位,相比于全省33.81﹪、全国49.68﹪的平均城镇化水平,毕节市城镇化率明显较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推动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毕节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毕节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各区县城镇化大步迈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市城镇数量偏少,规模与等级均较低,城镇容纳空间小[1];城镇规划起点较低,执行不力;承载能力较低,功能不够健全;建设品位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保障政策不一,吸引能力不强;产业支撑能力较低,统筹发展较难[2].
城镇化质量指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城镇化数量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综合概念[3],从本质上讲,城镇化质量包含城镇的发展质量、城镇化中的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及城镇化的推进效率等3 个方面[4].牛文元提出公平表征、协调度与动力特征等3 个表征[5].朱洪祥提出动力因子、公平因子、质量因子和集约因子等4 个因子[6].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城镇化质量.
国内诸多学者对城镇化质量评价做了大量工作.叶裕民开启了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定量评价.袁晓玲等对陕西省的各个市以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等指标,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进行研究[7].王家庭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以经济指标、城市化水平、社会指标、环境指标构建城市化质量测评体系,对我国30 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8].张云峰、陈明等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9].郝华勇采用熵值法对我国东部地区10 省的城镇化质量作出了差异化评价[10].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城镇化质量研究成果,已有的城镇化质量评价集中于地级市以上的空间尺度,对县域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33 项指标,构建了衡量毕节市县域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应用SPSS19.0 对2010年毕节市县域“一区七县”(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赫章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金沙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
(1)可操作性原则.它反映指标特征的数据必须能在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以便能够在实践中操作.
(2)可比性原则.某些指标统计口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会有所不同.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应选择使用稳定、口径一致的指标.
(3)科学性原则.所选评价指标能科学反映城镇化发展成果,并且对一个指标不能有多种解释.
(4)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系统的同时,择优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指标,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5)全面性原则.城镇化质量涉及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各方面的指标,数据搜集与整理应尽量全面.
遵循上述原则,考虑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及可获得性,结合毕节市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33 个指标,构建毕节市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毕节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毕节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等.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毕节市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在对复杂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时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11].为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考虑多因素影响,变量太多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毕节市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33 个指标,指标数量较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使多指标转化为少数综合指标,减少计算的复杂度,同时能够获取最主要的信息.
(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rij(i,j = 1,2,…,p)为原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rij= rji.计算公式为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λ1≥λ2≥…≥λp≥0
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 = 1,2,…,p),要求‖ei‖ = 1,即其中,eij表示向量ei的第j 个分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第1、第λ1,λ2,…,λm最终要选择几个主成分,即F1,F2,…,Fm中m 的确定是通过方差(信息)累计贡献率G(m)确定.当累积贡献率大于85﹪时,通常可以保证样本排序的稳定,就认为足够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对应的m 即为抽取的前m 个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
结果见表2.
表2 主成分载荷矩阵
续表
(5)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以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及选择的7 个主成分特征值确定各主成分的权重,并依据此权重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DF = F1* W1+ F2* W2+ … + F7* W7
其中:DF 为各市城镇化质量得分,F1、F2,…,F7为各主成分,W1、W2,…,W7为各主成分的权重.根据上述模型,计算2010年毕节市“一区七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结果见表3.
表3 毕节市“一区七县”城镇化质量评价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根据各县区城镇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制成毕节市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综合得分图,见图1.
结果显示,毕节市域内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是七星关区(0.220),其他依次是:纳雍县(0.167)、金沙县(0.092)、大方县(0.070)、织金县(-0.028)、赫章县(- 0.069)、黔西县(- 0.166)、威宁县(-0.286).
图1 毕节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表明,七星关区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F1最高,体现在第三产业所占GDP 比重、GDP 增长速度、人口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比重、人均寿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邮电业务总收入、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建成区面积、公共供水综合能力、每万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以上值较好地说明了七星关区作为毕节市政府所在地,拥有政策优势,基础设施功能较匹配,社会发展质量领先于其他县域.
纳雍县的每万乡村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的测值在F2为最大值,人均GDP 和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测值较高.金沙县的人均GDP、第二产业所占GDP 比重、分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等测值均高于其他县域.织金县第三产业所占GDP 比重和乡镇通油路率的测值较高.
大方县和黔西县的人均GDP 测值均较高,单位GDP 能耗测值较高.黔西县的二氧化硫排放和建成区绿化面积的测值均高于其他县区.威宁县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最低.
通过比较2010年毕节市县域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图2),七星关区位居毕节市城镇化率榜首,黔西县(32.57﹪)和金沙县(30.04﹪)位列三甲之内,织金县(25.82﹪)、大方县(25.58﹪)和纳雍县(24.95﹪)等三县城镇化率相当,威宁县(18.93﹪)、赫章县(16.81﹪)的城镇化率与其他县域的差距较大.数据表明,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存在不协调现象.黔西县位居城镇化率第二,但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却低于城镇化率低的赫章县和威宁县,主要因素是2010年的公路里程2 420 km排在全市末尾,单位GDP 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等负向指标均集中于黔西县.威宁县以-0.286 的综合得分排在全市末尾,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
图2 2010年毕节市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比较
城镇化质量主要指标的县域分析:
(1)人均GDP
人均GDP 是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定国家、社会的发展程度及水平.金沙县以人均GDP(15 408元)位列第一.黔西县(10 639 元)、七星关区(10 550 元)和纳雍县(10 498 元)均高于贵州省同年人均GDP 10 498 元的平均水平.赫章县(5 715 元)和威宁县(4 900 元)排位在末尾.从图中可知,毕节市县域间人均GDP 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如图3所示.
图3 2010年毕节市人均GDP
(2)单位GDP 能耗
单位GDP 能耗反映了节能降耗状况及能源消费水平,是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同时,该指标反映着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从图中可知,毕节市2005年至2010年的单位GDP 能耗逐年下降,其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其中,大方县和黔西县的单位GDP 能耗值高于其他县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最低的是威宁县,如图4所示.总体而言,毕节市“一区七县”的能源利用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1),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必需的.
图4 2005—2010年毕节市单位GDP 能耗
(3)城乡人均纯收入
毕节市紧紧围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推动实验区建设向前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因历史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发育程度均慢于城市.
从图5可知,县域间城乡人均纯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截至2010年止,毕节市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的近3 倍.由此可知,毕节市城乡发展不协调,日益扩大的人均纯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意义重大,探索和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艰巨.
(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EC)是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EC 与人民生活水平呈反比,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则EC 越高;反之,生活越富裕,EC 就越小.联合国根据EC 的大小,划分了反映世界各国富裕程度的标准(表4).
图5 2005—2010年毕节市城乡人均纯收入
表4 世界各国富裕程度标准
根据表4和图6,2005—2010年毕节市县域城乡各自的EC 逐年有波动,截止到2010年,EC仍保持较高水平,农村EC 均高于城镇且系数差值较大,反映了农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依然较大.截止到2010年,威宁县农村(EC:61.77﹪)处于贫困范围;赫章县(EC:54.95﹪)、织金县(EC:54.43﹪)和纳雍县的农村(EC:52.19﹪)、大方县的城镇(EC:50.34﹪)与农村(EC:51.2﹪)处于温饱范围;织金县(EC:46.48﹪)、威宁县(EC:44.64﹪)、纳雍县(EC:41.4﹪)、赫章县(EC:40.69﹪)、金沙县(EC:41.93﹪)等的城镇,黔西县(EC:41.98﹪)和七星关区(EC:41.4﹪)的农村处于小康范围;七星关区(EC:36.41﹪)和黔西县(EC:35.27﹪)的城镇处于相对富裕范围.
图6 2005—2010年毕节市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较
(5)公路总里程
毕节市域内交通网密度较小(图7),交通方式简单,主要为公路运输,其次为铁路运输.截止到2010年未有空运.此外,因为崎岖的地形和不够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图8).2010年交通事故99 次,死亡126 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和有限的交通运力严重阻滞着毕节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图7 2010年毕节市县域公路总里程
图8 2010年毕节市安全事故分布
(6)环境污染排放
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安全舒适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毕节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资源不合理开发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使得生态较脆弱的岩溶山区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增大.七星关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指标均高于其他县域,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减排工作压力极大.见图9、图10.
图9 2010年毕节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图10 2010年毕节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1)科学规划
毕节市域规划缺位,区域发展失衡,在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重视城镇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统一规划,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布局小城镇,提高执行规划力度.增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厘清城镇体系层次和职能,如避免县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加强产业规划以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建设经济支撑.努力塑造城镇形象,力推特色小城镇建设,改变以往的千城一面、“一刀切”建设.
(2)以产业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
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立足试验区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经济支撑.农业方面要积极调整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寻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打造优势产业,形成产业群.
(3)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毕节市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功能不完善.因此,毕节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大毕节”路网建设,激活各区域发展因素,促进毕节市域内乃至与市域外的有利经济因素互动.
(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毕节市域内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协调.小城镇处于“城之尾”、“乡之首”,能够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连接起来,是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应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流,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5)拓展融资渠道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来投资.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建设融资的财政金融政策,鼓励和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建设领域,引导金融机构调整功能定位,使其在均等化金融服务、微观金融上实现突破.
(6)继续推进生态建设
毕节市地处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立足于石漠化较严重的实际,进一步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途径,实行规模治理,推动石漠化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向前发展.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经济、社会、环境构建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毕节市域内各县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存在的明显差异.但受数据的可得性影响,此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显得较为简单,如反映社会保障的指标较少,可能影响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及评价.
在以后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受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的影响,加之构建综合性的指标体系较为复杂,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必须厘清指标的相关性及指标的量化.二是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较少,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应结合评价目标实际,注意界定指标类型和范围.
毕节市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扎实做到质量与速率的协调发展.尤其应重视的是,毕节市地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毕节市人大工委.关于毕节市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R].毕节:毕节市人大工委,2011.
[2]曹代发.毕节试验区城镇化建设成效与经验[J].乌蒙论坛,2011(4):17 -20.
[3]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13 -20.
[4]魏后凯,王业强.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
[5]牛文元.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R].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技创新战略论坛: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政策局和科技政策研究所,2003.
[6]朱洪祥.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37 -44.
[7]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 (2):38 -45.
[8]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 (12):127 -132.
[9]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3(2):1 -19.
[10]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 省为例[J].经济探讨,2012 (6):52 -55.
[11]聂馥霖.浅谈统计综合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陕西综合经济,2007(5):4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