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艾凤伟,任瑾,王桂荣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 (徐州 221004)
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
王杰,艾凤伟,任瑾,王桂荣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徐州221004)
摘要临床药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传统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难以达到此培养目标。实验教学是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临床药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医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合格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措施,临床药学的发展对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都需配备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以便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1-2]。
临床药学实验教学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临床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多沿用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较多,课时安排不合理,实验内容相对较分散,药学与临床药学的内容联系较少,教学手段相对较落后,师生互动也比较少,这样就使得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模式陈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3-5]。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牵制了学生自主思维产生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难以使学生按照专业特色去循序渐进地思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相互渗透与交融[6-7];另一方面实验技术力量、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分散,产生重复投入,削减投资力度,降低了实验教学投资效益[8-9]。如何更好地开展更有效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是目前临床药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笔者围绕医药兼备复合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总结分析传统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临床药学专业实验教学进行系列教学改革。
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科学整合实验教学课程,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建立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10];建立及完善综合性实验课程,使综合性实验成为临床药学本科教育的一个特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实行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合理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1.1整合关联实验课程,构建四位一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药学相关课程的关联程度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逻辑关系,将临床药学专业13门实验课程整合成4个教学模块:临床药理学实验模块(《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及《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合成化学实验模块(《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及《天然药物化学》),及药物制剂模块(《物理化学》、《药剂学》与《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在各实验模块中,根据相关理论内容的逻辑性,选择培养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性实验项目,熟悉药物研发流程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构成循序渐进的项目体系,避免重复,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教学规律,真正实现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此外,通过上述实验课程的整合,精选基础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验,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1.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集基础、综合、研究三位一体的递进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行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三层次的递进化教学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前期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课时约占54%,压缩验证性实验,保留部分能反映学科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紧随基础训练实验之后,课时约占33%,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的后期,安排综合性强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课时约占13%,是对学生的开放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验项目
根据实验课程模块建设的要求,临床药理学实验模块包括《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3门实验课程。将《药理学》实验内容与《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相结合,使之成为应用性更强的实验课程体系;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包括《分析化学》实验(含容量分析和仪器分析)、《药物分析》实验及《治疗药物浓度检测》3门实验课程。将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分解到药物分析及治疗药物监测中,直接将基本训练综合于药物分析的实际应用中,减少重复,增加综合设计型与研究创新型实验,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药物合成化学实验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药学》及《天然药物化学》4门实验课程,将有机化学的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天然药物的提取或化学药物的有机合成,构建集基础、综合、科研基本训练为一体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药物制剂实验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剂学》和《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3门课程,将物理化学基本实验理论和方法融入药剂学实践的学习,实现跨课程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综合,既有利于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又可将基本实验技能直接用于专业实践。
1.4开设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当前药学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笔者打破单一的依附理论课的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间的融合,在2009年首次开设了《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课程,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进行考核。该课程在学生下点实习前统一开设。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及药理学实验贯通于若干个实验中,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药学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合技能实验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经过4年多的实践,现已建立了5个成熟的综合实验,包括阿司匹林、三黄胶囊、萘普生、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痰咳净等,供学生自主选择,目前《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课程已逐渐成熟,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5倡导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
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教师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内容有条件地引入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将教师发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等,实现科研成果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萘普生的拆分、制剂、分析及药理活性检测实验”是药化教研室在校企合作课题“非甾体抗炎药D-萘普生手性拆分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转化而来;“咖啡因的提取、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制备及质量分析”综合技能实验是在中药学教研室进行咖啡因提取科研实验中受到启发改造而来;“痰咳净原料合成、中药提取、剂型制备及药物分析”实验是由药物分析教研室带领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课题设计而成的教学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均已在学生中开出,并获得好评。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以验证灌输为主,教师给学生上实验课时会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示范操作,学生因此会习惯性按照教师的讲解,遵循实验指导设计好的步骤重复,并设法将实验结果向实验教学内容规定的结论靠拢,缺乏想象空间。这种教学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地位,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3]。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由此,笔者逐步探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行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灵活多变的实验教学方法
2.1.1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示范设计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鼓励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积极收集案例,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保证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由本校印晓星教授主编的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位教师参编的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为开展案例教学法积累了大量素材与经验。教学中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达到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目的[11]。
2.1.2采用实训与虚拟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笔者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与师资队伍,进行医院实训,如临床药理学实践课程部分内容在医院完成。同时,利用系列化“仿真操作训练系统”进行仿真虚拟训练,从而部分弥补了学生对大型设备“只能看、不能摸”的缺陷。如药物分析课程开设了质谱、高效液相、气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的仿真操作训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大的飞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笔者也安排到药企生产车间现场参观,结合检测资料进行评价,并写出报告。这样使实验教学更贴近实际,能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药物分析实验、药物化学实验和药剂学实验课程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物、开发、合成、检测和制剂流程,组织学生到江苏恩华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这种现场实践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对部分课程如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分析化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科目实施实验课双语教学活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分析实验课程还编写了双语实验教材;专业实验课程及部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还陆续进行了双语多媒体实验教学的课件建设,临床药学专业实验双语教学的水平、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
2.2课内课外结合,第二课堂活跃
2009年起,药学院开始举办药学实验技能大赛,每年一次。大赛分实验操作和现场答题两种形式,比赛中,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评委教师则紧随选手,仔细地察看选手的操作是否规范、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并作现场点评,指出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之处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点;现场答题环节,则要求学生反应敏捷、对答如流。通过实验技能大赛,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在2011年第二届和2013年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中,本院学生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
2.3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组织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提供科研和创新活动场所,实行周末及假期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便利。近三年,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余项。2007年起与全国知名的中枢与麻醉药物生产基地——上市公司江苏恩华药业集团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制药工程研究室),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共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Ⅰ期临床实验室(药物分析研究室),并在上述两个实验室基础上,建立药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为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引导学生自行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学理念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吸收学生参与实验器材研制,并已取得国家专利5项。
3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考核制度,有效开展师生双向互评
3.1实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临床药学专业与医学专业的实验相比,其特点是对量的概念和基本操作的要求高。因此,实验中心统筹考核实验实训过程与结果,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了多元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并建立了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评分标准。例如,《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独立考核,单独计分,制定了完善的实验考核标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水平。2009年起,逐步将《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有机药物化学步进实验》;将《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治疗药物监测》等课程实验整合成《药物分析化学实验》,并分别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单独计分。
在针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始终坚持“过程”重于“结果”,强调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过分追求实验结果。因此,在考核成绩中,进程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进程性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操作过程、实验报告等;终结性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考核、理论考核。终结性考核具体实施方式是:实验中心根据学生人数和考试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组进行抽题和考试,每组学生随机抽取本次考试的项目,学生根据其抽取的项目再次抽取本次考试具体操作科目进行考试。操作考试采取单人操作方式,执考教师考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提问,并根据考试评分标准记录考试情况。考试结束后,执考教师将“考试成绩评定表”交到实验中心,由实验中心统一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整理、汇总,按要求填写成绩单。
3.2“师生互评”实现了教学过程全员化的监督,最大化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环节中,本着合作性、反思性、实践性原则,形成了实验教师与学生双向互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其中,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表现、实验课堂、操作过程、终结性实验考核等的综合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综合评价,以授课质量反馈调查问卷、教学座谈会等形式完成。与以往单一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同,师生互评强调评价的相互性,更强调相互评价中双方地位的平等,互评的目的不是仅仅得出某种结果而是为了通过评价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教学,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技能达到教学相长,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4结语
通过对临床药学专业近五年的系列实训教改,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行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实验研究三层次的递进化教学。这种教学改革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及相关兄弟院校专家的首肯。本校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认可并获得向其免试推荐硕士生的资格。学生就业质量高,适应面广,自2009年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即达60%-75%,年终就业率均达到100%。迄今为止,毕业生有在上海瑞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大型医院从事临床药师工作,也有在美国惠氏公司等知名药企从事临床研究工作,还有数名毕业生在医药企业中担任产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单位大多反映本院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进入岗位后适应快,充分肯定了学生医药兼备的特点。《健康报》和《医药经济报》曾以《培养临床药学人才应分两步走》和《临床药师培养体制走向规范》为题专题报道了徐州医学院培养临床药学人才办学模式和教改经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艾凤伟,杜丹,汤道权,等.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39- 41.
[2]沈良斌,冒小璟.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65- 66+92.
[3]曹永兵,梁蓉梅,阎澜,等.临床药学思维模式培养浅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50-352.
[4]闫冠韫,程伟,杜智敏,等.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调查分析[J].药学教育,2013,29(2) :60- 62.
[5]王玥,杜守颖,吴清,等.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临床药师的培养[J].药学教育,2012,28(1):7-10.
[6]孔立君,赵铭山,胡金霞,等.建设实验教学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0):2481-2483.
[7]庞小雄,张德志.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药学教育,2007,2:45- 48+59.
[8]崔国辉,邹静恂,苗迪.实验教学在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2005,3:77-79.
[9]刘毅,安琳,张玲,等.复合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086-1087.
[10]张玲,刘毅,安琳,等.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构建与改革[J].科技视界,2013,30:43- 44.
[11]王桂荣,艾凤伟,汤道权,等.建立新型临床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21(27):115-116.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for Clinical Pharmacy
WANG Jie,AI Fengwei,REN Jin,WANG Guirong
(SchoolofPharmacy,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4,China)
Abstract:Clinical pharmacy aims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medicinal and pharmaceutical skills.The clinical pharmacy professionals master the specialized medical knowledge 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linical medicine,and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alents under th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training system.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have mad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harmacy experimen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clinical pharmacy.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had been made on experiments in clinical pharmacy in the school,including experimental contents,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experiment assessment.
Key words:Clinical pharmacy;Experimental teaching;Innovation of teaching
基金项目:徐州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编号Xjy201205;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教育教改课题,编号2011yxyjg002。
收稿日期:2014-12-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