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能维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论《在魔爪下》的悲剧成因
范能维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哈姆林·加兰是美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所提倡的写真主义创作方式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魔爪下》是哈姆林·加兰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它所描述的是美国西部农村以哈斯金为代表的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自然环境、自身缺陷和社会制度是导致哈斯金悲剧命运的真正“魔爪”。
《在魔爪下》;哈姆林·加兰;哈斯金;悲剧;魔爪;自然环境;自身缺陷;社会制度
哈姆林·加兰(1860--1940)是美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自传体——中部边疆系列小说(如《中部边地之子》、《中部边地之女》)自出版以来深受好评,也使他1918年进入美国艺术科学院,1922年获得普利策自传奖。他所提倡的写真主义创作方式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哈姆林·加兰这位农家子弟作家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致敏感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他所熟知的美国西部农村的真实状况。《大路条条》就是他向我们展示西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农场劳作的代表作。豪威尔斯认为是“给了读者未加遮掩粉饰的事实”[1],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中部边地早期的苦难、劳作和贫穷最彻底最诚实的写照”[2]。
《在魔爪下》又是《大路条条》中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叫哈斯金的农民因遭蝗虫灾害逃到西部,在老农民康斯尔的帮助下租种了地主巴特勒废弃的农庄,哈斯金全家像奴隶一样苦干了三年,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买下这个农庄,然而丰收在望之际,农场主巴特勒却把地租价格翻了一番,让哈斯金三年的辛苦劳作分文未获。
小说出版以来,哈斯金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鉴于文中西部恶劣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制约,很多评论家从自然主义、决定论着手,认为这是一篇自然主义力作。无疑,外在的自然环境固然是哈斯金悲剧的“魔爪”之一,但人物自身的缺陷和当时美国的社会制度才是悲剧的真正“魔爪”。
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作家们一直相信人类只是广袤无垠自然界的一颗尘埃,一阵风、一场雨就可以把人类消灭于无形。操纵着人类命运、神秘莫测的上帝才是人类一切灾祸的根源,面对这一切,人总是软弱无能的。哈斯金的命运似乎也冥冥之中总是被某种东西操控着,他无力摆脱,终致悲剧。
哈姆林·加兰的童年时代就在西部农村生活,对西部拓荒谋生的农民生活深有体会。特别是1887年他回家探望父母时,沿途看到西部农民生活环境之恶劣感到震惊,深深感到西部农村生活并非是诗情画意的田园,干农活也绝不是在月光底下唱唱农家乐,边疆生活绝不是人们梦想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了贫穷和悲剧。
“西部的大路(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炎炎夏日里被烤得火热发烫,尘土飞扬;春秋季节,大路泥泞不堪,行人稀少;冬季,寒风卷着积雪,掠过荒凉的大路……正如生命的大道一样,有形形色色的人走过,但贫穷和疲倦者居多”[3]1。在他的小说前言部分他就这样描述了西部农村的景象,似乎就暗示了哈斯金的命运和西部大路一样凄惨、和走在大路上的人一样劳苦奔波。
哈斯金生活的时代,美国经济即将陷入大萧条的泥沼。当时农业科技还不够发达,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开始,农民在农田里主要以手工劳作为主,老天掌控着农民的命运。哈斯金之所以逃离家乡堪萨斯来到西部,就是因为在老家遭遇了可怕的蝗灾。
“你的庄稼连续四年都被蝗虫吃光了,是吗?”
“何止是吃光啊!它们将我们赶出来了。它们啃掉了所有绿色的东西。它们还等在我们周围,等我们饿死,就把我们也吃掉。”[3]148
蝗灾让哈斯金彻底破产,让他穷得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了,让哈斯金太太觉得“真想躺倒死了算了”。在他们去西部的路上,老天也没有给他们好日子过,一路雨雪交加,泥泞难行。哈斯金太太生病了,经过两英里地没有人家愿意收留他们,连马也累得精疲力竭。
当他们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到了梦想中的西部,又怎么样呢?“农场上的农民们顶着飞扬的雪花在劳作,落在身上的雪花融化了,他们浑身湿透。然而他们不顾阵阵寒风夹带着雪花,不顾脚底下那又黑又粘柏油似的粪土,顽强地耕耘着。”[3]142这就是西部农场恶劣的生存环境,西部农民劳作的真实写照。在哈斯金的生活记忆中,也只有冒雨踩着烂泥犁地,顶着如同刀割的刺骨寒风干着活。
经过一年的艰苦劳动,当收获的时刻即将到来之时,神秘莫测的上帝又再一次主宰了哈斯金的命运。“大风袭来,麦子吹得东倒西歪,雨水将麦子打得贴在地面上,收割的工作量增加了三倍。”[3]155
无论在家乡,还是在西部这片人们向往的充满梦想的“乐土”,无论是拓荒者,还是固守家园的耕者,上天的恩赐就是王道,就是衣食父母。小说中哈斯金必须战胜蝗虫、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其艰难让人深深为之动容。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哈斯金一生悲剧的“魔爪”之一,束缚了哈斯金梦想的翅膀。
人生活在无理性的世界上,既受到外在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内在本性的支配,即自身因素的支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所致。哈斯金的悲剧命运有其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知、幼稚、暴躁、逃避、缺乏进取心与耐心,性格缺陷所致。
哈斯金长期在农村生活,只会在农场苦干,对其它知识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用农药消灭蝗虫,更不用说商业头脑了。当他们准备去和巴特勒商谈租种农场的时候,康斯尔再三叮嘱:“到时候你让我来说……如果他看出来你很想要租一个农场,他就会狠狠地敲你一笔。所以到时候你就别说话,让我来对付他。”[3]15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斯尔很清楚如何和巴特勒谈判——不能太早地把自己的底牌亮给对方。当然康斯尔也不是想通过什么欺骗的手段骗取什么,他只是想帮巴特勒把租地的价格降下来。在整个谈话中,康斯尔一直保持着冷静,让巴特勒最终降低了租地的价格,并把租金交付时间推迟到收成以后。即使谈判即将结束了,目的达到了,康斯尔还是坦然自若,非常淡定,而哈斯金却显得很焦急很紧张。
等到哈斯金本人和巴特勒谈判的时候,他对市场运作的技巧一无所知,不懂世故,让自己身陷绝境。正是他自己让巴特勒看到了农场的现状,他带着巴特勒四处观看他经过三年苦心经营的农场,描述自己多么辛勤的工作,花费了多少钱,把农场打理得多么好。结果巴特勒因此把农场的价格翻了一翻。当巴特勒提高了价格后,哈斯金表现得不是无知,甚至有点幼稚可笑了。
“我不满为什么要付给你双倍的价钱买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的篱笆,我自己的厨房,我自己的菜园!”
“你还太嫩了,年轻人!你自己的东西?法律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我当时相信了你的话。”
“绝对不要相信别人,朋友。”[3]158
这段对话把哈斯金的弱点显露无遗——年轻、天真、幼稚、甚至有一点无知!如果他能在和巴特勒谈好价格之后再带他来看农场,也许农场的租金就不会那么高了。
同时他面对困难时那种没有耐心,不思进取,一味逃避的性格也加剧了他的悲剧的命运。康斯尔和哈斯金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受着种种剥削,过着艰难的生活。但“顺风的时候。他骑在那辆湿漉漉的犁上;逆风时他便下来走路。虽然寒冷却心情愉快。他还对那四匹马说话,给他们鼓劲”[3]143。文中这段话使康斯尔的性格跃然纸上,顺境时他尽量享受生活;逆境时就放慢脚步,苦中作乐,但绝不停止。他的庄稼长得也不好,收成也不怎么样,家境也不富裕,但他从不怨天尤人,甚至别人需要帮助时他无私相助。
相反,哈斯金更像文中提到的野雁,不时发出“凄凉的叫声,顺着风从斜刺里飞来,仿佛在逃避后面追赶的敌人”[3]142。这些野雁并不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不过是不能适应不同季节的变化被迫南迁;正如哈斯金面对自己人生的窘境和压力一样,他不知道怎么应对,不知道谁可信谁不可信,而选择了野雁一样的生活方式“伸长脖子,张开翅膀,顺风飞来,很快消失在视野中”[3]142。
更要命的是,面对困境时除了逃避,他还常常失去理智,变得愤怒。当巴特勒提高土地价格时,他没有冷静地思考怎么解决,而是跳起来大声咒骂,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还抓起一把麦叉几乎要杀了巴特勒。尽管的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同情的,但如果他像康斯尔一样镇定、冷静,也许他的命运就不一样了。
对比康斯尔与哈斯金两人的性格及命运,不难发现,康斯尔勤奋、乐观,熟知处世之道,从不悲天悯人,懂得苦中作乐调节自己,并乐于助人;而无知天真的哈斯金没有生意头脑,不懂世故,不敢面对现实,一味逃避、暴躁易怒,遇事不会冷静思考处理,正是他自身的种种缺陷,损伤了梦想的翅膀,自己给自己的悲剧命运制造了“魔爪”。
哈斯金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内战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已在农村开始萌芽,哈斯金的故乡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过高的赋税,中间商的盘剥,美元的升值,农产品价格日趋走低,加之通货膨胀,更是使农民的贫穷日子雪上加霜,情况越来越糟[4]。众所周知的《宅地法》曾使西部农民获得了数量可观的自有土地,创造了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工业进一步发展,土地投机商依仗商业资本,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土地,然后转手高价零售或者出租,这使得农村现存的经济结构瓦解,引起农民经济上的彻底崩溃。那些自食其力、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工具的农民不得不随之破产,陷入失业、贫困之中,变成了雇佣农民,甚至远离家乡。例如:文中一名叫西格雷的农场主,有一块上好的土地,他也拼命地在自己的农场干活,想把农场赎回来,可是最后还是被迫背井离乡。
而当时美国资产阶级报刊宣传的西部农民生活是家家有钢琴、户户有地毯,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天堂。当时流行的最著名的口号就是:“向金色的西部进军!无家可归者的免费农场!”哈斯金就是这样被骗到西部的,他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
哈斯金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一方面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哈斯金悲剧命运的推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制度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力为前提的。
当哈斯金成功地以较低的价格从吉姆·巴特勒租到一块上好的土地之后,他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全家都投入到农场工作中。哈斯金和他的妻子起早贪黑,在农场一刻不停地劳作,直到夜幕笼罩才躺倒床上,累得每一根骨头、每一块肌肉都酸痛。连九岁的儿子整个春天都赶着牲口犁地、播种、挤牛奶,做数不清的杂活,简直就抵得上一个成年的劳动力。“他穿着粗布衣裳,拖着一双大得不像话的靴子,戴着破旧的草帽,在寒冷凄凉的黎明跟在牲口后面艰难地走向落满霜冻的农田。”[3]153
经过大半年的辛劳,他们满怀希望地以为快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准备按照以前的价钱买下这块地,这个梦想很快被巴特勒击碎了。
“这个农场现在值五千五百块。”巴特勒漫不经心。但语气非常坚决。
“什么?你说什么?五千五百块?这可是三年前你出的价钱的一倍啊。”哈斯金惊讶得差点喊出来。
“没错!这个农场现在就值这个价。”
“可是你什么都没有做。那都是我的汗水,我的资金。”
“你说得没错,可这是我的地。这就是法律。”[3]157
正是不公正的社会制度让巴特勒这个游手好闲的暴发户大发其财,而让哈斯金三年的辛苦劳作付之东流。
另一方面,哈斯金还是资产阶级伪善和贪婪的牺牲品。巴特勒就是资产阶级伪善的体现者。巴特勒是依靠商业发财的暴发户,他把做生意积攒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到土地买卖中,要么用于购置别人拍卖的地,要么接受别人的土地抵押。他的抵押金遍布整个西达郡。待到抵押金快到期的时候,先前农场主还不起债时,他还假装说:“我不想要你的地,我要的是我那些钱的利息——仅此而已。”就这样,许多农场主还不起他的抵押金,最后成为他的佃户。哈斯金从这个虚伪的暴发户手中租地种,他的命运可想而知。当他看到哈斯金把农场打理的井井有条时,他收起了伪善,暴露了资产者贪婪的本性,他一下子把租金翻了一番,把哈斯金彻底推向悲剧的深渊。
尽管哈斯金勤劳善良,然而他处于社会下层,作为一个无权无钱的农民,自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肉体的,他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而当时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已经折断了他梦想的翅膀,才是他悲剧的真正的“魔爪”。
哈斯金的悲剧是天灾,是人祸,更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哈姆林·加兰通过哈斯金的悲剧让读者领略到西部农场的严酷现实——西部地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更趋复杂,美国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巨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除了谴责,哈姆林·加兰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他敢于用写真的方式揭露当时西部生活现实的创作方式也为他在美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1] 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0.
[2] Sculley B.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Vol 2[M].New York:W.W.Norton$Company Inc,1967:924.
[3] 哈姆林·加兰.条条大路[M].邹文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4] 杜平.中外西部开发史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99.
〔责任编辑:朱莉莉〕
On the Cause of the Tragedy inUndertheLion’sPaw
FAN Neng-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China)
Hamlin Garland is an important realistic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 The Veritism advocated by him is uniqu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laying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the natur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UndertheLion’sPawis one of his famous short novels, describing the pathetic life of the peasants represented by Haskins in the west countrysid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is own fault, and social institution are the real paw that causes his tragedy.
UndertheLion’sPaw; Hamlin Garland; Haskins; tragedy; lion’s paw; natural environment; his own fault; social institution
I106.4
A
1003-6873(2015)03-0091-04
2014-12-30
范能维(1974-- ),男,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