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夏韵

2015-02-14 10:28施丽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晋中黄土地时节

施丽英

黄土夏韵

施丽英

去年春节,白雪皑皑,我在万里荒芜的黄土坡上,从横斜的枣枝上摘下一枚玛瑙石般的酸枣;今年夏天,我站在黄土坡上,眺望远方,一片绿野,仿佛看到了金色的秋天。

——题记

晋中平原,汾河谷地,暑气蒸背的时节,我回到了山西晋中农村老家,一年两度的回家探亲,是例行之事,久而久之,竟在人心里变成一种回归黄土地的仪式。

老家位于晋中榆次的一个小村庄,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年年岁岁,黄土坡被冲刷无数,却坚持着屹立不倒的姿态,任凭风吹雨打,庇护着数辈乡里乡亲的安居乐业。而在这片黄土地上,农民们如扎根多年的仙人掌,汲取着地里的养分,也把最饱满的种子投洒在养育他们的土地上。农家人常说“靠天吃饭”,每次问及收成,人们大多感叹“旱死了”。在黄土高原上,一夏无雨、春种夏枯是常有的事,炎炎夏日的一场甘霖就是一家生计的来源,盖房娶亲丧葬之用无不从中获得。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自然对土地多几分敬重。家里的照壁镶嵌有一方神龛,龛里的土地老爷一年四季慈爱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保佑着四季耕作的风调雨顺。朔望两天,祭拜之日,龛里升起三炷青烟,袅袅环绕,仿佛一抹微笑挂在土地爷的嘴角。

受此庇佑,再加上今年雨水多,假期回乡,地里收成甚好。千沟万壑的起伏中,绿浪飘荡,爽气入怀,黄褐色的皮肤裹上绿装,山间绿地上,偶有几头白羊,景色甚好。

倒是我每次去看庄稼时,被雨后的绿色所吸引:成排密集的玉米田,饱满的绿叶间伸出硕大的玉米棒子,吐着红蕊;谷子在阳光下挂着金黄的色泽,幼嫩的谷穗再过一两个月,就会沉甸甸地挂着丰收的希望;松软的荞麦地一踩一个脚印,细弱的幼苗正潜滋暗长。

沿着沟边羊肠小道一路向下,日光隐晦,茂密的深绿席卷而来,沟底无穷尽的核桃林摩肩接踵,诉说着一个绿色的传奇:雨量充沛的大暑时节,正是核桃青绿滚圆的时候,馋嘴的孩子三五成群地下到沟里,打几只脆皮核桃,用石头破开青黄色的皮儿,大约一公分厚,露出乳白色的核仁,脆生生、甜津津,满口充溢着鲜香,吃完了兜里还要装上一口袋。只可惜,嘴上、手上一身黄绿色,又很难褪色,免不了被长辈一顿斥责。

而这生气腾腾的夏天,黄土高原上还有更为盛大的节日——庙会。晋中人家自古形成了以畜牧业和旱地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牛羊猪狗、玉米大蒜等农副产品是庙会的主角。农历六月二十四,村里搭台唱戏,摊贩们顶着炎日,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村中心占据一隅,吆喝叫卖着,三五成群的牛羊贩开着三轮车或用绳牵着牲畜前来交易。整个市场一片嘈杂。

行户游走其间,这些买与卖的中间人,以成交金额的高低来抽佣金。以前系着羊肚手巾,现如今一块毛巾前挽个疙瘩,欢喜劲都挂在脸上。他们一般都是些年长者,会手势,懂行话,口才绝好,能把买卖双方说服挺不容易。

小巷深处,一米半宽的道路着实被小摊贩们挤占了大半,简直水泄不通。卖些什么产品呢?壁达村的大扫帚,长凝村的新蒜麻花辫似的垂下来,镢头、犁子、铁锹等农具,案板、菜刀、箩筐、瓷盆,简直应有尽有。质量说不上精致,但件件都是农家人离不开的。妇女们围着成衣铺,抚摸着新上市的短衫,叽叽喳喳和店家讨价还价。小孩们贪嘴地吃着一元一支的冰淇淋,五彩的水果色在阳光下亮晶晶,却忘了衣服上早滴滴答答地淋了一身。年轻姑娘穿着新蹬上脚的凉鞋,拥挤在人潮中,炫耀着,巧笑倩兮;小伙子们操着一口俏皮话互相调侃,手持时髦的“低音炮”,“咚咚咚”地放着迪斯科。

老人们则搬上自家马扎(一种便携小凳),不理会街边的嘈杂,顶着日头,欣赏大戏——中路梆子,还不时附和哼唱。且看那后生扮相精神,铿锵厚重的嗓音、准确硬朗的身段,一曲《下河东》,或一段《傅山进京》,唱得气断山河,澎湃如涛,久久回响在碧蓝的上空,激荡起黄土地亘古的沧桑。

站在黄土高坡上,极目望去,彼此平行的脊谷中是深长绵延的沟壑,是皱纹里深埋涌动的绿色血脉。正如这里的乡亲,晒黑的古铜色脊背就像黄土地一样,负载着家庭的重担,记录着血脉的延续,而嵌了泥土的颜面,皱纹像沟壑般刻在上面,诉说着劳作的辛苦,更彰显着生活的希望。

盛夏时节,一年中积蓄能量的时刻,孕育财富的时节。农村的夏日少不了山雨欲来的一场甘霖,更少不了流火灼地的暴日;农民的夏天少不了饶有兴味的庙会乡俗,更少不了汗流浃背的农忙。也许你走过大江南北,但回望故乡,立足土地,爽风拂面,低头取一抔黄土,仿佛悠悠飘来的晋韵,清晰如昨,拨动心弦。

施丽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晋中黄土地时节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黄土地》画报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不忘黄土地
从黄土地走来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亲不够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