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接受美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黄静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接受过程。高中语文的阅读主要是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在阅读当中和阅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理解文中的意蕴等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地传授传统的阅读技巧,虽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但往往会导致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偏差。为了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分析和接受能力,应把“接受美学”理论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如何应用“接受美学”优化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理解接受能力。
“接受美学”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和策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把学生引入主观体验世界中,并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情境,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与文中相似的画面,以此形成初步的感受,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果是散文或抒情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一边阅读之时一边用多媒体播放优美动听的轻音乐;阅读过后教师可以播放与文中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在进行议论文或说明文的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工具增加学生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内容涉及了建筑学、历史、宗教等知识,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述中国建筑的历史;学生在阅读过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著名建筑的视频画面或放映各国有名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对各国的建筑作对比说明或总结中国建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借用建筑模型向学生展示中国木质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构成。
高中生一般都具备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在阅读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理解文章内涵,进而把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教师要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就应该跳出课文阅读的固定模式,多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心理,创新教学方法,可结合网络文学和新近流行的文学作品来讲授课文,如此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当教师讲授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例如教师在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最近流行的小说改编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来讲授课文的内容和含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篇世界著名的爱情作品,结合新近流行的爱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来讲授课文,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当符合学生的期待时,教师就可以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学生也能增加阅读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辅导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令其养成阅读良好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最终现实对“期待视野”的提升。
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分为未定性文本和读者具体化文本两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运用“召唤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空白,利用自己的理解体会对“空白”进行填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例如在阅读学习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后,教师可以提问“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指的是何人?是妻子抑或是朋友还是其他人物呢?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的释义通常被理解为作者在巴山雨夜里表达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可以是抒情文、叙事文或其他文体。学生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又不能脱离诗文的实际内容,结合自身经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补写、改写或续写故事情节,填充诗文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空白。通过“召唤式结构”的应用,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思考,发现文学中的空白,进而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来进行文学再创造。
应用“接受美学”理论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采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文本中。教师还应多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发现他们的审美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
黄静,教师,现居山东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