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张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而言,是有其特殊优势的。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将需要我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下面就将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例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因素,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为学校德育教育服务。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生通过诵读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培养初中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还可开展语文故事大王比赛、书法比赛、语文智力竞赛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既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又可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只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张林,教师,现居江苏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