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怎样让学生规范使用汉字
王媛媛
汉字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自发明的那天起,至少有五千年历史。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汉字的使用和演化过程,也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书写汉字。让学生在识字认字中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历史。
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和使用汉字,就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普通话,走出地方方言。根据我们调查发现,现在农村许多学生还使用方言,平时很少用普通话。地方方言造成的错别字是小学识字教学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农村小学,许多学生没有进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学生从小普通话就不够标准,尤其是前后鼻音和平翘舌的区分,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在教学中经常会有“风”和“分”不分、“印象”写成“映”象、“森林”写成“深林”等现象。我记得小时候老师天天让我们练顺口溜“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是十,四是四,不要错把十四当四十”,这就是为了让我们区分平翘舌,减少这类错别字的出现。还有在作文中很多错别字就与地方方言有关。如学生作文“今天爸爸来接我,你先走家(回家) 吧”,“汤圆真好吃,我们一家都欢(喜欢)吃”,这题怎么解也解不出来,真够(烦) 人。要教会识字,正确认识汉字,就要帮助学生走出方言。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讲到“一见钟情”这个成语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衣见钟情”我们家楼下就是这样写的,我真的是无语,想想对于这些就像一张白纸似的小学生而言,很多的错别字就这样深深的印入了他们的脑海中,这也是导致小学生错别字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除了找出来以外,更要让那些“小医生”,找出原因,即分析错别字错误所在,同时还要让学生把病治好,即订正好错别字,再制成小卡片,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的形式,不仅相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来完成纠正错别字的任务,而且能记得更牢固。最后,在学生改完错别字后还不够,老师还要把出现的错别字拎出来,进行正误对比,但这样做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所以在把正误字放在一起后,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寻找错别字和正确的字的差异,即错误所在,从而调动他们纠正错别字的主动性。另外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出现错误的部件或者笔画等等,让他们在以后的作业中能对这些字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这样多次反复巩固强化,学生才会根深蒂固。
首先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的普遍存在,也是小学生形成错别字的一个原因。针对这类错别字,可以通过实践调查的活动形式来规范写字。如老师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商店调查用字情况,重点调查宣传标语、广告招牌的用字。如果发现错别字,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并注明在何时何处发现,然后同学们将收集到的错别字加以汇总、分类列表。
为了帮助学生规范读字和识字,可以利用习作批改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读错字的习惯。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先由学生在相互批改中纠正。在批改前老师先把学生习作浏览一遍,将学生习作大体按好、中、差分成三类,并均匀分配给各小组,小组成员在批阅作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做好记录,小组内共同讨论,再不明白的问题也可找老师协商解决。教师参与学生的批改,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随时指导解决。最后同学互相交换作文,监督对方将错别字、病句等改正,并负责向对方简要叙述作文的优缺点,对于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互评的作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教师还要检查一下互评的效果并及时反馈。互阅互改作文,能使学生以读者的身份来表述和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真切地体验到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要求和审美标准,同时也从自己阅读文章时的好恶反应来反观自身的写作,由此自觉地形成为读者而写的写作理念。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就必须要求学生反复练习。通过作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的运用。在运用中去巩固识字成果,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自觉的认识汉字,并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做到不写错汉字,不读错汉字。对1—2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写点短文,用看图写话的形式练习汉字的运用。对4年级以上的中高年级学生,可以用写作文去加以练习。除去课程标准规定完成7篇大作文外,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小练笔。
王媛媛,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