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敏
教师书架
《中国话语研究》介评
陈瑜敏
当今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在分析语言活动时,应如何在对西方主流话语研究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植根本族文化、立足现实国情,同时具备国际视野的话语研究途径,是话语研究者尤其是东方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施旭的新近专著《中国话语研究(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首次从哲学思想、研究范式、分析方法上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了当代中国话语的理论、方法与问题意识研究。
《中国话语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简称CNDS)的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运用这一框架考察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语实践。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话语理论的中国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框架构建、研究方法上都呈现许多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中国话语研究》全书由六章组成,前三章构成第一部分“范式构建”,后三章属于第二部分“当代中国话语”。第一章之前为引言“话语分析的去西方化”,第六章之后为后记“议题、对话和实践”。
引言“话语分析的去西方化”通过与西方主流话语研究(如批评话语分析)作对比,概述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基本原则。西方话语研究多采取二元对立的视角,关注说话者如何利用语言达成自己的目的,往往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可观测的语言形式,容易忽略社会语言实践的动态复杂性。为此,施旭提出从非西方角度构建话语研究范式,即采取整体的视角,关注社会实践中如何维持互利和谐的社会关系,并研究语言形式之外言不尽意的意义体现。
中国话语研究(CNDS)是更高一级的文化话语研究(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简称CDS)的组成部分。第一章“文化话语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该书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高屋建瓴的阐释。文化话语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模式具有三个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是该研究的主力;研究框架植根于本土文化并具备国际视野;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突显文化意识。文化话语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从整体辩证的视角分析人类话语实践,从本土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同时放眼世界,以文化和谐和繁荣作为目标,在研究方法上不拘一格、兼收并蓄。
第二章“东方话语研究(Eastern Discourse Studies,简称EDS)”关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话语研究。东方话语研究(EDS)属于文化话语研究(CDS)范畴,中国话语研究(CNDS)也是东方话语研究的一种。构建东方话语研究范式具备外部条件和内在基础,即语境因素和话语因素。其现实语境为亚非拉国家都曾遭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并面临自身发展问题,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对亚非拉国家的描述往往是负面压抑的,而东方文化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话语因素方面,东方国家大多保留本族语言,东方话语实践更注重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持,并往往带有与本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话语交际特征。东方话语研究应采取“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multiculturalist stance)(Shi-xu 2006)。
在介绍文化话语研究(CDS)和东方话语研究(EDS)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第三章“中国话语研究”系统阐释了该书的核心内容,即中国话语研究(CNDS)范式的构建。CNDS范式的基本原则为:立足本族文化,反映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的特色,并能回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放眼全球,吸收其他话语研究体系的可取之处,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繁荣发展;能运用国际学术话语与西方主流话语研究进行对话、批判思辨。施旭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阐释了CNDS研究体系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原则,指出CNDS范式从整体、动态、多元、对话、反思的角度把包含语言和其他符号表征的当代社会实践作为考察对象,关注各因素(包括交际活动、交际双方及其社会地位、交际媒介、交际效果等)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带有研究者对话性的解读和评判。在研究方法上,CNDS范式体现跨学科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从本土、全球、文化间多个角度,基于实证和经验进行话语研究。在问题意识上,CNDS研究范式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包括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教育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环保话语等。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话语”对中国人权话语、贸易纠纷话语和城市发展话语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话语与人权事业”从历时比较的角度考察中国人权话语。以往西方视角下对中国政治话语的分析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将政治话语视为不变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本章从历史和文化间的角度将政治话语视为呈现动态变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以实现和谐的过程。分析表明,中国人权话语在话题、交际方(话语发出者和接收者)的类型和数量、体裁类型、文化间对话方面均呈现历时变化的话语特征,中国人权话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并改变西方话语体系对其不公允的解读。
第五章“话语与贸易摩擦”以CNDS为研究框架,考察2005~2010年间中国鞋业出口欧盟的贸易纠纷话语。与以往将语言实践与贸易纠纷分离的做法不同,本章采取历史、文化间的视角将贸易纠纷视为话语实践,语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表明,中国贸易话语具有顾及对方面子、善于自我批评、力图维护和谐的贸易关系等特点,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与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关。同时,本章也指出中国贸易话语在话语主体、媒介渠道、双语/多语使用等方面也较为缺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有效解决国际贸易冲突的话语手段。
第六章“话语与城市发展”在CNDS框架下分析杭州城市发展话语。本研究将城市发展视为话语实践,所考察的语料包括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大型活动、城市品牌建设、宣传海报、旅游网站、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历史记录等。通过系统的质性分析,指出该城市的发展话语在内容、形式和传播媒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日益呈现民主、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带有经济发展优先的城市精英意识形态特征,较为缺乏对自然和文化的关怀。
后记“议题、对话和实践”回顾本书的研究发现,提出从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深化CNDS分析框架的建议,并探讨CNDS研究范式与西方主流话语研究、其他非西方话语研究进行文化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话语研究范式的原创性和本土化
《中国话语研究》的显著特色和创新之处首先在于CNDS研究范式的理论原创性和本土化。与以往直接套用西方话语分析框架的研究不同,该书为分析当代中国话语实践提供了一个植根传统文化并立足现实国情的崭新理论框架。
该书指出,以往将西方话语分析方法盲目普世化和全球化的做法忽视了非西方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主义导致非西方话语研究传统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失语。CNDS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建立在对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h 1992;Van Dijk 1997)等西方主流话语分析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之上。施旭认为,话语研究者应将当代社会语言活动(如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等)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竞争、协同合作、实现文化变革的现象来研究,构建多元文化的话语研究框架并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从而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并存、和谐发展和繁荣(Shi-xu 2005)。基于这一思想,施旭从总体(文化话语研究)到局部(东方话语研究、中国话语研究)并双向辩证的角度构建了本书提出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框架。
本书在论述CNDS研究范式的基本原则及理论和实证基础时,从哲学思想、理论原则、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现实需求,CNDS在哲学上采取整体、辩证、致用的研究模式,在理论上关注言不尽意、平衡和谐等话语特质,这与西方话语研究多采取二元对立视角、单纯关注话语发出者如何利用语言达成目的有所不同。CNDS倡导话语研究须具有历史和现实意识,强调话语研究中的本土文化意识,在研究方法上体现文化的多元包容。本书从语料类型、分析范畴等方面阐释了CNDS的具体研究方法,CNDS采用多元分析材料,包括背景语料、一手语料、二手语料和补充语料;分析范畴包括交际主体、形式/关系、媒介、目的/效果、文化、历史,以首字母缩略词SIMPHC表示;对语料的解读采取跨文化、跨历史的视角,在体现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能在国际通用学术话语的框架内与西方主流话语研究进行对话和思辨。
(二)范式构建与实证研究并重
《中国话语研究》的另一特色在于,通过三个系统深入的实证分析展示了CNDS这一崭新范式的具体使用方法。本书的第二部分“当代中国话语”聚焦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分别考察了当代中国人权话语、贸易话语和城市发展话语等语言文化实践。
在研究对象上,三个实证分析所考察的焦点语料和背景语料来源广泛、时间跨度长。人权话语研究语料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发布的人权报告、中国政府发布的官方人权报告、电视广播、新闻报道等媒体及相关团体组织的话语,语料历时20余年(1988—2009);贸易话语的语料来源包括网页、报纸、普通期刊和学术期刊等;城市发展话语所考察的语料跨度从宋代文学艺术作品对杭州西湖景区的描述到近年杭州城市品牌的建设,时间跨度达800多年。
在研究视角上,CNDS将人类社会交际活动视为话语,注重全面、历时、文化间的分析视角。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对中国政治话语的分析倾向于把政治话语视为不变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为此,施旭提出我国话语研究者应从整体、辩证的视角,将人权话语视为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往对贸易纠纷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语言实践这一重要因素,本书指出应把贸易纠纷话语视为文化话语实践,其中政治、经济、技术、法律、语言交际等因素交织共同作用。在研究过程中需清醒认识国际贸易及其冲突和解决方法的历史和文化属性,从而改进贸易话语实践。语言在城市发展话语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样需要以整体全面的视角将其视为基于文化的话语实践,从而揭示城市发展的特点、问题、潜力和机遇。在分析方法上,本书提倡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在语料搜集和分析范畴方面借鉴西方主流话语分析和其他东方话语分析方法,结合西方实证主义和东方经验主义,并关注中国话语实践在意义体现和理解上独特的交际和美学特征。
(三)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的同时强调国际学术对话
如上所述,《中国话语研究》在理论构建和问题意识上始终关注本土传统文化并聚焦现实需求,同时,本书也强调须加强植根于各种文化的研究模式之间的交流,中国话语研究应在国际话语研究的跨文化对话中构建其学术身份和话语权。
东方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学术积累可为世界话语研究带来重要启示,本书十分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关于语言和交际本质的思考、话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交际的准则和策略、语料分析的范畴和方法等方面都包含独特的见解。本书从《易经》《论语》《孟子》《文心雕龙》等传统经典以及《修辞学发凡》《管锥编》、鲁迅的杂文等现代作品中,归纳出中国文化的整体观、言不尽意、注重互利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持,并具有独特的美学标准等特点,指出传统文化可以为话语研究的分析方法和阐释准则带来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话语研究》是施旭的另一部著作《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的姐妹篇,《文化话语研究》使用汉语撰写,方便工作语言为汉语的读者参阅。新作《中国话语研究》使用英语撰写,进一步深化了研究,阐释也更加全面系统而精准。
中国话语研究要有自己的学术身份、话语权、角度和立场,同时,也须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与西方主流话语研究平等地进行学术对话。本书指出,文化间的话语研究、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西方主流话语研究存在的问题,促进文化多元发展和学术创新。该书本身就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全书语言地道优美,各部分独立成章又衔接连贯,是西方话语研究界了解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崭新读本。
现有话语研究大多从西方理论视角进行,鲜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的话语研究范式。《中国话语研究》是话语研究理论原创性和本土化的重要努力。本书在对西方主流话语研究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力图从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等多个层面构建中国话语研究的文化和学术身份,这为我国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带来有益启发,对话语研究学科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引用文献
施旭.2010.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Fairclough,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Blackwell.
Shi-xu.2005.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 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Macm illan.
Shi-xu.2006.Editorial:Researching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1(1):1-5.
Van Dijk,T.A.1997.DiscourseStudies:A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C].London:Sage Publications.
作者信息:510275,广东广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