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康文玲,施庭有,段福文
史密斯桉造林密度与施肥模式研究
朱晓梅,康文玲*,施庭有,段福文
(楚雄州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楚雄 675000)
针对史密斯桉造林密度与施肥模式进行了研究,对试验地设置3种造林密度作主区,4种施肥模式作副区。对17个月生史密斯桉的试验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对胸径影响差异显著,适宜密度为2 000株·hm-2。施肥对史密斯桉幼树树高、胸径生长的影响极显著,不同的施肥模式对史密斯桉幼林生长的效果是:桉树专用肥>复混肥+微肥>复混肥+磷肥+微肥>复混肥+磷肥。
史密斯桉;造林密度;施肥模式
史密斯桉()原产澳大利亚,天然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东部的高地,为高大乔木。它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树冠浓密而有光泽,木材材质好,芳香油含量高、品质好,是很好的提炼精油、造纸和建筑用材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此外,史密斯桉适应性强,轮伐期短,而且社会、生态效益也很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2]。史密斯桉于1986年引种云南,通过多年多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在云南高原地区种植[3]。目前,对史密斯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和种源试验[4-8]、母树林和种子园营建技术[9-10]、栽培利用技术[11-14]及组织培养技术[15-18]等方面,有关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的试验研究鲜见报道。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是实现桉树集约经营的重要步骤之一,特别是合理的造林密度和科学合理的施肥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效益的关键环节[19]。
2012年4月,我所承担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史密斯桉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的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史密斯桉施肥与密度试验,旨在寻求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合理的史密斯桉造林密度与施肥配比、施肥量,为进一步推广史密斯桉丰产栽培技术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姚安县光禄镇,省道南永公路纵贯其中,姚左公路横穿而过,蜻蛉河“玉带缠腰”,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发展林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试验林设在光禄镇后营村委会,距光禄镇6 km,海拔1 861 m,年平均气温18.6℃,年降雨量770 mm,无霜期232 d。前茬植物是黑荆树(),原生植被以车桑子()、苦刺花()、琉璃草()为主。
1.2 造林措施
采用全垦整地,深度≥60 cm,人工挖穴40 cm × 40 cm × 40 cm。定植前回填2/3表土后按试验设计放入不同配比的肥料,再回土至满穴,定植好后全部加施50 g复混肥。定植时间在2013年7月,透雨后土壤湿润时定植。定植时塑料容器全部撕去,苗根不能直接接触肥料。苗周围扒土压实,再用松土覆盖,覆土高度稍高于容器苗基质或根茎部5 cm左右。
1.3 试验设计及观测分析
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造林密度,设3个水平(表1),副区为施肥处理,以不同肥料及不同用量进行组合设4个水平(表2),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定植小区栽植桉树20株,小区平均面积100 m2。定点定株观测,每半年观测调查1次树高、胸径生长量,并用Office 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7个月生史密斯桉幼林观测结果,其林分保存率达95.17%。
表1 不同造林密度处理
表2 不同施肥处理
2.1 树高生长量分析
2.1.1 造林密度和施肥处理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表3为不同造林密度林分17个月时的树高生长量调查统计结果和不同施肥处理对树高生长的影响。3种密度中,中密度处理2 (2 000株·hm-2)的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密度最大的处理1(2 500株·hm-2)的平均生长量最小,造林密度与树高生长量不成正比。加施微量元素的处理t1与处理t2的林分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二者之间差异甚小,处理t4次之,未加微量元素的处理t3最差。
表3 不同密度和施肥处理的树高生长量
2.1.2 树高生长量方差分析
密度、施肥因子、密度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及重复之间对树高生长量影响的方差分析,见表4。
表4 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的树高生长量方差分析
从表4可见,不同的施肥处理和重复间处理对高生长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密度间处理、密度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树高生长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2.2 胸径生长量分析
2.2.1 造林密度和施肥处理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同密度处理下的胸径生长量中,中密度处理2的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这与树高生长量的结果一致。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小的是处理3,而树高生长最小的是处理1。不同施肥处理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处理t1与t2的林分胸径平均生长量靠前,处理t4次之,处理t3的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小,这与不同施肥处理下树高生长的结果是一致的。
表5 不同密度处理胸径生长量
2.2.2 胸径生长量方差分析
密度、施肥因子、密度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及重复之间对树高生长量影响的方差分析,见表6。
表6 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的胸径生长量方差分析
从表6可见,不同施肥、重复处理对林分胸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不同的密度处理对林分胸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密度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林分胸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1) 不同施肥模式的史密斯桉幼树树高、胸径生长均有极显著的差异性。由此说明史密斯桉对施肥反应极为敏感,其应作为营造桉树人工林的重要因素。
(2) 施肥模式对史密斯桉幼树生长的施肥效果排序:桉树专用肥(N6P18K6,含硼0.2%,锌0.15%) 300 g>复混肥(N10P10K10) 250 g、微肥(硼锌铁镁≥8%) 100 g>复混肥(N10P10K10) 250 g、磷肥(普通过磷酸钙)100 g、微肥(硼锌铁镁≥8%) 100 g>复混肥(N10P10K10) 250 g、磷肥(普通过磷酸钙) 100 g。加施微量元素的处理t1、t2生长量靠前,二者之间差异甚小,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施用。
(3) 造林密度也是桉树人工林栽培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本研究中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中密度处理2(2 000株·hm-2)为适宜密度。但树高生长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密度对林分初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还有待继续研究。
(4) 从各方差分析表可知:密度与施肥的交互作用对林分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重复间差异极显著,这可能是由立地条件的影响造成。
(5) 本研究结果为史密斯桉不同造林密度和施肥模式的林分生长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要进一步比较其优劣,还应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此外,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史密斯桉幼树,林分生长时间仅17个月,尚未达1个轮伐期,有待继续观测研究。
[1] 管朝旭,施彬,曾德贤,等.史密斯桉无性系桉叶出油率及成分分析[J].桉树科技,2013,30(4):15‒18.
[2] 康文玲.史密斯桉在滇中地区的发展前景[J].桉树科技,2001(2):45‒47.
[3] 张荣贵,段翔,苏智良,等.史密斯桉、亮果桉种源选择[J].云南林业科技,1996(4):1‒14.
[4] 史密斯桉引种及种源试验课题组.史密斯桉种源遗传变异与稳定性分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1):9‒12.
[5] 李思广,张荣贵,蒋云东,等.史密斯桉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2(1):1‒5.
[6] 丁光俊,方正忠.史密斯桉引种栽培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2):11‒13.
[7] 曾德贤,刘永平,范林元,等.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3):1‒11.
[8] 刘永平.史密斯桉引种和种植技术简介[J].云南林业, 2005,16(5):16‒17.
[9] 张荣贵,张泽,石忠强,等.史密斯桉实生种子园建设初报[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1):1‒7.
[10] 俞新水,吴建花.史密斯桉树母树林营建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53‒56.
[11] 康文玲.史密斯桉栽培利用技术[J].桉树科技,2003(1):41‒43.
[12] 罗洪.史密斯桉整地修枝技术试验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8(3):64‒66.
[13] 石忠强,张荣贵,蒋云东,等.云南栽培的材油兼用型桉树的桉叶油产油性能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9,38(3):45‒51.
[14] 黄兰仙.史密斯桉育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1):54,57.
[15] 邱璐,王波,苏开美,等.史密斯桉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进一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5(9):103‒109.
[16] 饶红欣,蒋利媛,彭信海,等.史密斯桉组织培养技术及褐变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4(1):64‒67.
[17] 葛晓改.史密斯桉的组织培养研究[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9.
[18] 管朝旭,黄键,曾德贤,等.史密斯桉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0,27(2):12‒17.
[19] 何金明.控草和施肥对桉树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3):115‒118.
Research on Plantation Density and Fertilization Mode of
ZHU Xiao-mei, KANG Wen-ling, SHI Ting-you, DUAN Fu-wen
(,675000,,)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ation density and fertilizer composition on growth ofthree plantation densities were trialed as main effects with four fertilizer compositions applied as secondary treatments in sub-plots. Growth of the trial was assessed at age 17 months after planting. Plantation dens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ree height, but di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BH with the optimum density for this trait being 2000 trees per hectare. The composition of applied fertilizer had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oth height and DBH of young trees, with the growth ranked by fertilizer composition being as follows:special fertilizer > compound plus trace element fertilizer > compound plus phosphate plus trace element fertilizer > compound plus phosphate fertilizer.
; plant density; fertilization mode
S753
A
2015-01-11
中央财政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史密斯桉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2012TQYN02)
朱晓梅(1986— ),女,硕士,主要从事森林病理等研究.E-mail: zhuxiaomei77@sina.cn
康文玲(1964—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育种及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