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民主:重读托克维尔

2015-02-13 07:30任军锋
文化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克维尔法兰西殖民地

任军锋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世界正进入一场空前的大变革时代:法、美革命的尘埃开始落定,由这两场革命开启的西方两种现代性道路开始呈现其基本轮廓。对于这两场革命对整个文明世界的意义,生逢这一特殊时代的托克维尔提出如下洞见:即随着贵族社会的没落,新的民主社会将走向民主的自由还是民主的暴政?在政制上是建立美国式的自由的民主政体还是法国式的专制的民主政体?随着君主制度在各国纷纷垮台,新建立的共和国是自由的共和国还是专横的共和国?这不仅在政治上决定着各国在新的世界帝国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帝国背后文明的兴衰。托克维尔将视线转向美国,并非旨在效仿美国的制度形式,更不是要颂扬这一新生共和国各项创制,而是找到法国可以引以为鉴的诸多原则和教训。

日薄西山的法兰西帝国

旧制度下的法国曾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傲视群雄,即便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现代政治原则也能扣人心弦,引领时代。大革命致力于人类的新生,激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带有布道热忱的政治革命,它发生在法国,其原则却传布整个世界,革命本身俨然成为一种新宗教,它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然而托克维尔却发现,法国大革命所承诺的理想王国并未在它的祖国落地生根,反而让这个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之中,革命后建立的所谓新制度实际上是旧制度的瓦砾重新组装而成的,与旧制度相比,新的中央集权变本加厉,法兰西共和国沉疴缠身,遍试各种药方,病情非但未能减轻,却有不断加重之势。

内政不修,法兰西帝国国势横遭销蚀,在列强之林节节败退,对外战争相继败于英、俄、奥、普。为此,托克维尔痛心疾首:曾几何时,在美洲,法兰西人一度有望建立一个大法兰西国,与英帝国在新大陆平分秋色,法兰西帝国在北美拥有的领土,几近于整个欧洲大小,北美大陆三条最大河流,都流经法国人的管辖地,从圣劳伦斯河口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人们只能听到法国的语言,路易斯堡、圣路易、新奥尔良等那些让法国人备感亲切的地方,如今已经不属于法兰西了,1803年,疲于应付欧洲战事的拿破仑以1500万美元的现金和贷款将这块本该属于法国的领土拱手出让。

针对法国人在经营殖民地方面的拙劣表现,托克维尔指出主要应当归因于以下五个方面,前三个主要体现在民族性格上,后两个体现在政治习惯和法律方面:(1)从地理位置上看,法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国家,在法国人的心目中,陆地代表着权力和荣耀,海洋并不能激起他们的特殊兴趣,海上贸易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航运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2)法兰西民族性格既耽于安逸又热衷冒险:一方面他们容易满足现状,并不像有些民族对发财致富有着难以餍足的渴望,与此同时,法国人一旦离开他们的安乐窝,进入荒野,他们却能够迅速适应野蛮人的生活。这两种相反的脾性均不利于进行殖民活动;(3)法国农民宁肯在困乏中老死田园,也不愿筚路蓝缕,流落他乡,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他们送至海外,也很难让他们定居下来,也不像英国人那样将一切力量团结起来发财致富,法国殖民者对交给他们经营的拓居地并不怎么上心,他们的需求很容易满足,只要可能,他们宁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在法国迁延数百年的行政中央集权制,帝国权力中心力图控制各个省份的地方事务,对于千里之外的殖民地,不仅委派官员,颁布法令,而且控制殖民地的日常行政事务,将法国国内政治和行政原则不加分辨强加于殖民地,中央权力不顾殖民地的具体实际,一意孤行,干预一切,监视一切,指挥一切,致使其职能超载,庞杂琐碎;(5)法国殖民者在国内所形成的政治习惯使其无法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行事,一个习惯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人不可能行使好新获得的自治权利,如果政府能够将一切安排妥当,他宁肯对之俯首帖耳,他不会因为自己独力完成了一件事而感到自豪,他对自治独立兴趣不大,他的自由几乎是被强加到他的头上的。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尽管法国曾经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在北美的核心地带建立一个新法兰西帝国的尝试却终告失败,原有的殖民地非但未能向周边肥沃的旷野扩张,反而日渐萎缩,人口未能增殖,民智远未开化,财富未有积累,新社会趑趄不前,最终在与英帝国的争雄中败下阵来。

停滞萎坠的中华帝国

1839年底,中华帝国与英帝国发生军事冲突,英帝国随即派遣远征军,力图以武力打开对华贸易通道,占领军事要冲,勒索赔款。在得知英国正在派遣军队远征中国的消息后,托克维尔在给友人的信里这样写道:

如果我是英国人,当我看到正在开始的对中国的远征时,我无法不感到焦虑。作为一个善意但公正的观察者,当我想到一支欧洲军队入侵天朝帝国时只会感到高兴。欧洲的活跃终于和中国的停滞交锋了!这是个重大事件,特别是当人们考虑到它只是许多同样性质的事件的延续,是它们中间的最后一个时——所有这些事件都推动欧洲人离开家园、不断将所有其他种族纳入他们的帝国,或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书信集》,第98页)

有关中华帝国这一令人费解的停滞状态,托克维尔指出,300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的所有工艺均已相当完善。但至此便停滞不前。后来,他们发现中国人的某些高级知识业已失传。这个国家注重实业;大部分科学方法得到保留;但科学本身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欧洲人发现,“这个民族的精神已陷入一种特有的停滞状态”(《民主》,第565页)。中国人对祖先亦步亦趋,而将那些曾经引导他们祖先前进的原理抛诸脑后。他们沿袭祖传的成法,而对其意义不甚了了;他们沿用过去的生产工具,而不思改进。因此,中国人墨守陈规。这就使他们不再进步。他们必然对祖先亦步亦趋,以免偏离祖先所划定的轨道,使自己陷入不可预测的境地。人类知识的源泉几近枯竭;尽管河水依然流动,但已不能卷起波澜或改变河道。在生产工艺方面,中国人注重的是实用技艺,缺少对实践背后高级理论的提炼,“高级知识”即原理科学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没有原理科学的新发现,也就无从产生新的科学方法,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实践也就只能不断重复以往的“祖传秘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维尔法兰西殖民地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涨幅达1400%的“法兰西三剑客”朱德群
法兰西战役
天空中的法兰西骑士——幻影2000战斗机
身份平等与法律规制——以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理解为解读视角
论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
托克维尔的书生意气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