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时安
2014年第四季度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为53.08,略高于上季度(52.99),其中工业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2.23,略高于上季度(52.15),消费品跨国采购指数为54.29,略高于上季度(54.18)。
工业品
工业品方面,有关采购量的四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3.97、54.38、53.66和52.81,相比上季度略有下降;有关采购价格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3.79和55.41,相比上季度上升;有关库存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0.63和48.59,相比上季度上升;有关在华采购比重的问题扩散系数为55.23,相比上季度上升;有关采购人员和采购部门规模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3.33和54.17,比上季度略有上升。
消费品
消费品方面,有关采购量的四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8.66、57.59、55.97和57.61,与上季度相比有所上升;有关采购价格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2.37和53.69,相比上季度有所上升;有关进货品牌数量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为58.23和52.36,相比上季度均上升;有关在华采购比重的问题扩散系数为57.97,相比上季度略有下降;有关采购人员和采购部门规模的两个问题扩散系数分别为54.36和56.73,相比上季度有所下降。
点评
2014年第四季度跨国采购(上海)信心指数为53.08,略高于上季度52.99,表明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维持平稳状态。
尽管2014年一年来美元不断升值,国内金融形势依然制掣着央行下调人民币汇率,其中间价甚至还有所上升,造成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升值,增添扩大出口的阻力。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出口市场培育以及仍然存在的出口相对于内销的政策优惠,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以及对外出口依然能够保持稳定。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除了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比较好外,欧盟、日本以及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均不景气,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观。全球经济长期受困于日益严重的问题——需求不足,实质上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虽然新兴市场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与采购的一个优势,但要吸引跨国企业转移生产地点,物流和能源成本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两方面,包括印度、泰国、东欧国家和加勒比海周边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并不占优势。因此,即使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薪资上涨的压力,也并未导致大批外资制造商转移投资的迹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进料加工通过供应链纽带对在华采购产生了很大的拉动效应,但这种效应自金融危机发生后已经减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市场份额已经稳定下来。
展望2015年,在全球市场需求不旺、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纷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者转型的形势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出口导向型国家进一步拓展传统外贸出口产品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华采购增长依赖于产品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