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挖掘地膜棉的增产潜力
棉花覆膜栽培是植棉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现已被棉农普遍采用。由于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改善了棉苗的生长环境条件,使地膜棉的生育进程提早,因而地膜棉与露地棉的生育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显著不同。覆盖地膜促进了棉花的生长发育,促使其提早现蕾、开花、结铃、吐絮,霜前花率也大大提高;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地膜棉前期长势旺、后期长势弱,根系浅,易倒伏,抗旱性差,易早衰烂铃。针对地膜棉的这些生长发育特点,棉农应改进田间管理技术,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栽培产量和效益。
我国多地的生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地膜棉0~10厘米土层根系数量占总根量的43%,10~20厘米的占40.3%,20~30厘米的占13.7%,而露地棉相应土层深度的根系数量分别占29%、38%和33%,且地膜棉后期的总根量也显著少于露地棉。山东省昌乐县、昌邑市、平度市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地膜棉在盛蕾期揭膜比全生育期覆膜的植株根系深、长势壮,增产7.3%。
笔者分析,地膜棉蕾期揭膜增产的原因主要有3个。①蕾期揭膜改善了地膜棉的根系状况。全生育期覆盖的地膜棉根系分布浅,降低了植株对土壤深层水肥的利用,使其更怕旱、易倒伏、易早衰。通过盛蕾期揭膜培土,可促进地膜棉根系下扎,改善根系状况,预防植株倒伏,减轻早衰。②克服了地膜棉盛蕾期“膜心旱”难题。地膜棉盛蕾期叶面积大,植株蒸腾作用和田间蒸发量大,耗水量大于露地棉,而此时由于地膜的阻隔,雨水不易渗入其根部,现蕾后常出现“膜心旱区”,不能满足其水分需求。此期揭膜有利于植株接纳雨水,方便排灌,克服了“膜心旱”。③拉大昼夜温差,促进干物质积累。蕾期外界气温已能满足棉株生长需求,不再需要地膜增温;且覆膜后膜下昼夜温差较小,不利于干物质积累。蕾期揭膜还有利于地膜回收,减轻残膜污染。为防止盐碱危害,盐碱地以在棉株初花期揭膜为宜。
由于地膜棉发育早,前期群体大,且根系浅,因而比露地棉需水更早、更多,与蕾期降水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此时仍按露地棉的管理要求强调蕾期稳长,而不适时浇水,则必然造成花铃期搭不起丰产架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后期遇雨易出现蕾铃大量脱落,顶部形成空果枝。麦收前后正是我国北方地膜棉的现蕾期,而此时往往干旱少雨,有棉农总结出了“麦收前后浇棉花,十年准有九不差”的栽培经验。山东省潍坊市、滨州市、聊城市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地膜棉于蕾期浇1次水,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增产皮棉8.3~17.7千克,干旱年份增产18.3~26.0千克。此时以隔行沟浇为宜,忌大水漫灌,浇后应适时中耕保墒。
由于地膜棉前期生长发育快,现蕾开花早,结铃早且集中,因而需肥高峰期也相应提前。为利用地膜棉的早发优势,克服其易早衰的问题,应将花铃肥提早到初花期追施,且追肥量要适当增加,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三元复合肥12~16千克。要求施肥与浇水密切配合,做到以肥保水,以水促肥,充分发挥肥、水的增产作用。
冀、鲁、豫、皖等省的多年生产试验证明,正确运用摘早蕾技术,可使地膜棉的烂铃和僵瓣花分别减少38.0%~55.6%和33.7%~60.0%,提高品级0.5~1.0级,增加绒长0.10~0.22毫米,增产10.0%~15.9%。凡地力中等以上,6月15日前现蕾和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都宜在6月20—26日进行摘早蕾。6月6日前现蕾的,每株摘去早蕾6~8个;6月15日前现蕾的,每株摘去4~6个。摘蕾后要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增结伏桃和早秋桃,防止晚熟。
地膜棉前期生长旺盛,植株比较高大,但进入花铃期后受大量开花结铃对养分需求剧增的影响,便逐渐长势趋弱,进入雨季后发生徒长的概率较露地棉大大降低。因此,地膜棉不宜全程化控。地膜棉进入蕾期后,为防止旺长,要适时喷施缩节胺,尤其是浇水或降大雨后更要化控。地膜棉一般在盛蕾期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1~2克,兑水后盖顶喷施1次;初花期若有旺长苗头,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2~3克兑水喷施1次。适时适量化控,对控制棉株旺长、改善棉田通风透光、减少蕾铃脱落和烂铃效果良好,一般可增产5%~10%。化控后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进入花铃期后,出现旱象且无灌溉条件的棉田,严禁化控,以免造成减产。●
贾登三 山东省昌乐县农业局 26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