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与对策*

2015-02-13 06:05赵洪斌于文涛王书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

■ 赵洪斌 于文涛 王书哲

传媒观察

中国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与对策*

■ 赵洪斌 于文涛 王书哲

本文根据产业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出版产业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分析研究了三个问题:中国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存在的与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一致性问题、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的协调性问题和出版产业结构自身转换和发展的自适应问题,并就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为中国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出版产业;产业结构;出版结构

产业结构是反映各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即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其实质是资源在各产业间配置的状态和由此形成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分层体系、相互关联和动态发展演进等特点,包含整体系统性、层次递进性和可转换性三个特征。

一、中国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中国出版产业的结构具有稳中向好的变化趋势,但是就目前演变发展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

(一)出版产业结构与出版产业发展的一致性问题

1.中国出版产业整体结构不相称

这首先表现在中国出版产业结构虽比较稳定,但中国出版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出版产业的比重无论是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在第三产业抑或是文化产业中,统计口径无论是当年价还是以2004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其占比都是不断下降的,而且在不变价中下降的趋势尤为明显。

中国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中的占比本身就较小,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到1%(不变价),在第三产业中占比只有2.36%,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的出版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比不到28%(不变价),还不到1/3,见图1、图2。

中国出版产业的结构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变化上,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文化大发展的当下,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相对落后的,整体结构落后于产业发展要求,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

图1 中国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变化增加值(当年价)

图2 中国出版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变化增加值(当年价)

图3 中国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变化增加值(2004为基期不变价)

图4 中国出版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变化增加值(2004为基期不变价)

这表明了中国出版产业及结构不能满足国民的文化发展需要,不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也不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称。

由于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中国出版产业长期以来还带有“双重管理”特征,导致产能不足。中国出版在市场化和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双重身份进入出版领域,集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经济宏观管理者的三种职能于一体,并通过对国有出版企业负责人的任命而对出版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通过设立审批制度、书号管理制度、定价管理制度、年检制度、行业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出版企业的社会行为。

不仅如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尤为强调出版的精神属性,希望直接保留一部分出版单位为社会公共服务,将出版单位简单分为公益事业单位及经营性企业,让前者主要承担社会责任,后者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效益。这种改革不仅造成市场竞争主体的二元对立,而且事实上形成市场竞争主体的不公平,且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法充分利用。因此,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管理下的中国出版企业,在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中,无法真正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运行主体,缺乏内在发展的动力。

反之,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如果依然依赖行政保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必将长期受阻。

2.中国出版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首先,中国出版企业虽已基本完成了企业转制,出版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也正在构建,出版市场也正在建立和形成,但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出版市场中,还存在国有和非公有之间竞争的事实不平等。两者在出版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差别,这难以形成公平公正的有效市场竞争。

在出版市场中还存在没有完全放开的领域。从出版单位的资本来看,由于强调文化安全、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其投融资活动被大大地限制,新闻媒体和重要出版单位的宣传编辑部门不允许对外融资。

在出版产业的产品服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资本投融资市场、技术版权转让市场等必要的要素资源流动分配体系都还没有建立,完备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尚未完成,这不利于中国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中国的出版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较为分散,整个产业内部呈高度离散状态,过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并存,产业组织效率较低,这种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效益也是较低的,使得社会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和有效开发利用,存量资产的自由流动和重组也难以有效进行,企业很难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手段组建了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取得了较好的规模经济和良好的效益,②改善了出版市场的市场结构,但由于不是通过市场自动配置的,因此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另外,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整个国家出版业都变成出版集团,这实际就是垄断,对出版业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

最后,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出版产业,由于遵循均衡发展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按地域和行业均衡布局、条块分割,各省(市、区)都有自己的人民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等,政府各部门及各团体也都有自己的出版社。这种区域出版产业结构趋同状况导致出版市场分割,影响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市场的形成,阻碍了新闻出版大市场的形成和新闻出版专业化分工。

(二)出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优化的协调性问题

1.中国出版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

首先,在中国出版产业的构成中,印刷复制产业比重过大,而编辑出版比重相对较小,这是目前基本结构存在升级和转换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出版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可以说,出版产业的这种基本构成直接导致了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的事实,编辑出版发展不足直接导致了出版产业的相对规模偏低,也限制了出版结构的迅速升级和转换。这种出版产业结构的偏差性问题是今后出版产业发展需要首先关注的。

在印刷复制和编辑出版的效益占比中,两者的比重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印刷复制相对要更好一些,这也说明基本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原有的力量依然强大,内在的动力还稍显不足。

其次,在中国出版产业的内部结构中,虽然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但实际各个出版行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

传统出版的各个行业在不断采用现代出版技术的过程中,加快了对传统出版进行改造,使得传统出版尽快适应现代社会及发展的需要,以传统出版的内部发展和转换带动传统出版及出版产业的发展。

现代出版的各个行业还应加快数字化进程,打通各个行业之间的原有界限,加速融合传统出版,从而尽早实现出版产业的升级发展,最终推动中国出版产业的大力发展,改善出版产业不断下滑的国民经济地位。

2.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称

这首先表现在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而出版产业的国际化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借助外部力量发展自己的过程。通过国际化,可以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动出版产业升级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出版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都不高,规模都不到国内销售的7%,而且出口地多为语言相近相同、在文化上也相似的国家或地区。

从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来看,中国出版产业的进口远大于出口,还是以传统出版、图书出版为主。相较而言,进出口的总量规模相对发行贸易规模而言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只有不到2%,出版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极低,且发展趋势还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这说明了中国的出版物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但极低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依存度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背景下,不符合中国出版产业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

因此,要鼓励中国出版产业走出国门,增强中国出版产业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出版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序升级。

其次从中国出版产业的规模竞争力来看,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从出版产业的效益竞争力来看,下滑趋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从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来看,无论是经济优势还是产品优势,都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不断下滑的态势。

从版权贸易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图书版权贸易具有一定优势以外,其他版权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现代出版类的版权更是处于竞争劣势当中,而且变化趋势不断恶化令人担忧。

以上情况说明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依存度和竞争力处于全球出版价值链的发展初期和底端,中国出版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偏弱,这也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中国出版产业的需求结构不均衡

(1)中国出版的需求总量潜力巨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加迅速。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3.48%,人均GDP分别增长为12.93%。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9421元增加到2012年24564元,年增长率为20.09%;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也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人均1097元增长到2012年的2033元,年均增长12.19%。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形成了国内出版产业的增长源泉,为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中国出版的人均拥有量偏低。中国出版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版物人均拥有量呈现了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水平仍然较低。

以传统出版的图书为例,中国在2012年人均拥有图书为5.90册,不到发达国家的1/7,即便以初步发达水平的人年均7册的标准来衡量,图书出版的供给仍然存在巨大的供需落差,见图7。中国报纸普及率为每户0.33份,每千人分的报纸每天不足百份,说明每天每十人中只有一人分得一份报纸,见图5。中国期刊每人每年拥有2.50册,这都说明中国出版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见图6。

图5 中国每千人每天分得报纸份数

图6 中国每人每年分的期刊册数

图7 中国每人每年分得图书册数

第三,中国文盲率下降,阅读率上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识字率上升迅速,由1985—1994年的约78%增至2000—2006年的约93%,中国识字人数的增幅超出全球整体水平。报告预测中国到2015年,成年人识字率将进一步上升到96%,文盲人数下降至4984.8万人。③识字人口的不断增加也使阅读人口基数不断加大,这都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版的需求。

自2006年以来,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持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多年来在全社会形成积极阅读、主动阅读的文明新风尚。2010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2007年的48.8%提升至52.3%,2012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国民图书阅读率达到54.9%,④这预示了中国出版需求的巨大潜力。

(2)中国出版的需求结构失衡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出版城乡的需求差距显著。中国出版物的城乡零售比差距非常大,2004年即达到了3倍,随后又不断增长,到2012年更是增加到了4.92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城乡对出版需求存在着数量和品种的差异。

充分调动并满足乡镇和农村的出版物购买力,既是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追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扩大国内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中国出版物市场目前过度依赖中心城市,农村出版物市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开发。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3月同相关部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各行政村。这些举措必然会扩大出版产业的出版需求。

第二,中国出版的产品需求结构失衡。在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教育类出版物明显占据了较大份额。以图书出版为例,图书占据较大份额的是课本。2007年至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从12148亿元增加到16503亿元,年均增长16.55%。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的重视刺激了图书尤其课本市场的旺盛需求,保持了图书出版的产业结构龙头地位。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国民收入与文化教育支出存在启动——快速增长——稳定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对课本的强大需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这会影响到整个出版需求的结构和层级,从而对整个出版产业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三)出版产业结构内部转换与发展的自适应问题

1.出版产业结构的内部转换问题

首先,现阶段中国出版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较低,传统出版的生命力还很强,现代出版的竞争力还不够,显示了整个中国出版产业处于较低水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现代出版还没有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表现在传统和现代处于相互融合和发展之中。这归因于中国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出版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和外向发展相对滞后,自身的转换和升级能力欠缺,需要大力推动以提高出版产业的自我升级能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出版产业分割和单一化使得生产环节相互脱离,大大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经变革和发展,出版产业正由单一介质、单一形式向多介质、多形式转换,由传统向数字移动转换之中。

在传统出版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出版企业由于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版权保护问题、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使得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其次,从编辑出版的构成来看,数字出版占据了1/3多的比重,排在了首位,但以图书、期刊和报纸的传统出版则占据了近2/3的比重,显示了传统出版仍然占据出版产业的主要位置。

因此,以传统出版产业为支柱的中国出版产业增长相对乏力,而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现代出版还处于新兴产业的成长状态,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还没有真正作为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

2.出版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问题

(1)出版产业结构升级较缓慢,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势力依然强大且现实困难。传统出版从业者们习惯于传统编印发操作模式,对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运营还处于探索熟悉阶段,考虑到企业效益、内部动力等现实问题,传统出版向现代数字出版转化的动力不足,进展缓慢。再者,传统出版产业由于渠道和收费权上受制于电信运营商,获取数字内容版权等现实困难,转型进展缓慢。加之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而适应了数字化阅读的新生代更倾向于免费阅读,传统出版的内容提供者,难以获得必要的回报,因此望而却步。

第二,现代出版的流程模式尚不清晰。虽然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出版产业,但最终会形成什么样完全崭新的现代出版或称后现代出版模式,以及会以怎样的方式运作,在现在出版业态日新月异而又朝兴暮亡的快速转换之中,都还没有确定和正式定型,现代出版的流程模式因而尚不清晰。由此传统出版还处于等待观望之中,这也减弱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迈进的实际力度。

因此,中国出版产业由于自身的历史原因,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存在二元化现象,即现代出版有其自身的发展,相对较快,但传统出版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转换较慢。

(2)中国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投入不足。中国出版产业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在科技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是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转制并没有完全到位,还没有完全树立市场导向和竞争意识。在实践中过于注意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和科技研发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出版企业的衡量重点是放在企业的每年效益上,对法人代表和负责人的年终考核机制还较少关注科技创新,而且短期也无法衡量。如R&D的投入国内企业只占销售总收入的1.38%以下,而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R&D一般占其总收入的5%—10%⑤。

虽然政府有科技投入的热情,但一般而言,政府的项目很难衡量最终成果和效益状况,而且即使获得成果也难以转化。

第二,出版人才缺乏。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要求更多高级和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既要懂出版又要懂现代技术。而目前中国出版产业从事技术人员的总体水平不高且人数较少,在印刷复制和出版发行中占据较多人数,而这些行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

即使编辑出版行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编辑校样等纯粹出版上,对现代出版深入掌握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很少听说哪个出版社拥有专利技术。

中国按行业分类的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0年每万人只有51.60人、2011年为51.00人;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每万人只有59.6人、2011年为63.8人;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人员每万人2009年为79人、2010年为68人、2011年为78人。⑥

以上数据表明,从出版产业尤其现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满足出版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出版还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的现代出版人才,满足出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第三,出版各界创新意识不够。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以及流通方式受到新介质、新技术、新方式的数字化产业革命,数字化革命不仅正在颠覆传统的出版产业,而且改变了人类的全部生存方式。与此对应,读者阅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对现代出版的需求,也亟需出版产业进行及时调整。

但是,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出版界的精英,其出版的创新意识和勇气还不够。因为创新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出版界亟需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大胆探索,以期实现首先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然后带动整个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超越。

二、中国出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为了确保中国出版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加快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据出版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演变趋势,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导向促进出版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要加大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队伍培养,培养跨学科、跨部门的专业复合人才。

其次要加快出版科技的创新步伐,在加大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建立以政策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创意激励机制,鼓励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内容创新,形成全行业、全社会的创新热潮;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带动出版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再次要实现高新技术的局部突破。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组织力量对影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努力率先在局部领域有所突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技术革新,进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前沿技术,壮大出版产业的实力。

最后要实施引进技术开发战略。对于出版产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国内一时没有办法及时突破,而国内差距也较大,且国外也不会出售这些技术,或者即使引进这些技术,由于技术发展很快,这些技术很快就会落后了。对于上述情况,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市场竞争机制来优化出版产业的资源配置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由出版市场上的供求来决定出版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通过价格的变动将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传递给出版供求者,据此调节出版的规模与结构来实现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出版产业。

首先要实施多元化的出版市场主体,加快出版国企的全面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全方位竞争,积极吸纳外商的技术投资,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的效率。

其次是加快出版体制机制的改革,积极完善出版市场运行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角色转变,对出版内容的管理逐步实行追惩制,对出版市场的监督维护逐步实行综合管理。实行出版企业进退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用市场的竞争来优化配置出版资源,保障出版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是完善出版市场运行体系,进一步加快出版物市场及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体系建设,形成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出版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竞争的规则,做到公平、公正,彻底打破行业、部门、地域的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最后要发挥出版行业协会功能,对出版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进行自我调节、提供服务,做到规范出版产品、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三)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出版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能力

1.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今后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国际分工,积极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世界市场中逐步做大做强中国出版产业,推动出版产业结构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演进,逐步形成强大的国际出版竞争优势。这主要推动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推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出版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步伐与我国迅速上升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所积累的出版资源优势,在国际出版市场上还没有将竞争优势化为竞争效益。正因为如此,中国出版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传统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和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出版企业拓展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业务。

第二,利用中国出版现有强大生产能力融入国际分工。中国出版产业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印刷复制行业的生产能力更是居于首位。根据中国目前的出版能力,可以大力推动印刷服务等生产及出版能力强的行业加大出口力度,鼓励印刷复制企业承接国际高端印刷加工业务,积极融入出版产业的国际分工。

第三,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合作竞争与发展。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出版资源,支持有能力的出版企业扩大对外投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管理,拓展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强对出版战略性行业的扶持力度。由于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决定了出版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国家应予重点保护和扶持。纵观全球,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中承诺开放出版产业的只有27个成员,仅占20%。

因此,由于各国对出版产业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中国出版产业在国际出版市场中实行的主动介入和引进,对于打破国际市场垄断,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和带动作用。

加大政府对出版出口的扶持,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加强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和能力。⑦

最后要大力促进专门化生产开展全球化贸易。提高出版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是提高出版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行出版的市场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国际化等全方面的出版产业国际化战略,使出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出版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以政府政策指引为保证激励出版主导产业发展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出版产业发展和升级,加大传统出版的现代化改造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传统出版转型,积极引导出版产业转型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实现传统出版在数字化应用和改造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级、自我转换。

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大衰退出版产业的退出力度。针对图书出版,尽快将图片出版资源转移到现代出版中,做好图片出版的退出工作;控制课本出版的规模和比例,加快图书出版的数字转型。报纸出版的中的县级报纸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应将更多的资源转换到更有效益的出版行业,稳定中央报纸的出版工作。

对印刷复制产业积极采取创新驱动,加快以数字技术等对印刷复制产业的改造,加速传统印刷复制设备设施的淘汰,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带动印刷复制产业转型和升级。

加快对音像制品出版中的录音和录像出版的退出,尤其是加速对录音带和录像带出版物的退出,对音像制品的出版总体实行衰退产业政策措施,鼓励行业资源配置到现代更先进的电子及数字出版行业中,加快现代出版的发展和转型。

注释:

① 柳斌杰在2007年归纳为五个方面问题: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与社会运行的体制环境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不相适应;与技术进步不相适应以及与国际文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柳斌杰:《出版体制改革与改革中的出版业》,《出版科学》,2007年第5期。)

② 中国图书出版网(http://chinabook.gapp.gov.cn)《2006年我国出版集团和北京部分大社名社经营情况的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16家大社名社合并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为13.98%,净资产利润率为17.48%,销售利润率为20.68%,而25家出版集团合并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7.67%、11.06%、13.73%,大大低于大社名社。从规模增长速度看,16家大社名社2004年到2006年2年间,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0.65%、33.13%、29.66%和31.05%,年均增长率分别是总资产9.84%、净资产15.38%、销售收入13.87%、净利润12.56%。而25家出版集团2005年到2006年之4项指标分别只增长了8.43%、7.45%、5.22%和0.68%。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教育水平监察报告2009》(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9)

④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4月。

⑤ 周建新:《中外出版品牌创新比较》,《出版经济》,2004第11期。

⑥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编(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168页。

⑦ 美国对于非营利性出版机构和图书出口企业,政府不仅不征税,而且给予很多资助。美国尤其鼓励本国出版物的出口,对出口图书实行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

(作者赵洪斌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于文涛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副处长,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书哲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发展的现实特点和要求,通过产业指导政策,积极实施以数字出版、移动出版和

等为代表的“数字出版”战略,抢占出版主导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国出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达到世界出版产业的国际领先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趋势研究”(项目编号:09BXW01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简评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