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的探索及当代价值

2015-02-13 03:23张兆民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革命

张兆民

经济全球化、地球村、全球治理等理念都是对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概括和提炼。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横向发展规律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迈进,为一种空间上的开放和全球化的运动。其内在原因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它显然不同于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过渡的纵向历史发展的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在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基础上概括得出的,并通过对中国和印度近代历史分析加以验证。在全球化运动深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规律的研究越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世界的拓展也越来越彰显了马克思横向社会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及实践意义。

一、“世界历史”概念及其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的诠释

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通常是指社会形态大致相同的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是说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和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这种分析是基于对生产关系的分析来考察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凡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和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的国家,都属于同一社会形态。而这里讲的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与此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近代以来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即社会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开放的和全球化的运动。

世界历史概念的提出及对社会横向发展的诠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世界历史进程时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页。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后来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及晚年的笔记、书信中,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理解当代世界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需从历史发展的纵横维度来考察,尤其是从一向研究薄弱的横向维度考察,才能看清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特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是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展开的,其基本特质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发端于西欧的现代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突破了人类社会农业文明长期形成的地域性限制,并迅猛地向世界各国拓展,并引起全球性的重大变革。放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时段中考察,曾经独居社会发展统治地位的农耕文明,在经受了游牧世界三次大冲击后至15、16 世纪,遭到产生自内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并最终被取代。历史发展再次证明,对外扩张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特征,而传统的农耕社会却是固守闭塞的。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对外扩张,实质是扩张性经济体系对一度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闭塞的经济体系的挑战。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根本原因是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历史因其而终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的资本主义以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闭关自守状态越来越彻底地被打破,世界也变得更为紧缩了,由分散的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历史发展到这个时期,才开始变为世界的历史。

工业文明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走进人类历史。在西欧尤其是在英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取得政权以后,重商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发生了以大机器生产和广泛采用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发达的货币制度)、资本集中。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极度紧张起来。……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66页。各国对西欧新兴工业世界的冲击所做的不同反应,经历了新旧制度、新旧社会阶级、新旧思想意识的批判和斗争,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大主题。

受欧洲工业文明的影响,世界各地农业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向工业社会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散走向整体。马克思曾在分析世界历史进程时指出,印度被英国征服,毕竟比被土耳其等落后国家征服要好一些,因为,印度社会是一个长期停滞的社会,“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的政治变化多么大,可是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2页。。“从很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4页。因而也就决定了印度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并易于被侵略者征服。马克思又说,“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鞑人和莫卧儿人”不仅没有能力改造印度社会,使之向前发展,反而“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这是因为,这些征服者的文明程度比印度更低。“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8页。马克思认为,拥有更高文明的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能使印度社会发生“一个根本的革命”,使它摆脱停滞状态。尽管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极其自私、卑鄙、残酷,“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但英国毕竟在印度造成了一场社会革命,“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6页。。由此马克思预期,“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8页。。

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理论对人类社会转型这一长期过程给出了非常合理的完整解释,所以,社会横向发展规律为世界历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从社会横向发展为较落后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这一角度加强研究。近代以来的世界仍然处于世界历史中的工业化进程之中,马克思并以此为基础用于分析东方社会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走向问题。

二、剖析中国革命,开创社会横向发展规律实证研究的先例

马克思论中国是他从1851年到1862年应约为《纽约每日论坛》写的系列社论开始的。这些评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和严厉谴责了英美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颂扬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同时科学地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从内容上看,涉及的是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1.从社会横向发展看中国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所说的“中国革命” 是指1851年1月11日以洪秀全为首的在广西金田村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马克思指出,由于太平天国领导者限于自身小农意识的狭隘眼界,对其革命任务和革命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由于国际知识的贫乏, 对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后的形势, 以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狰狞面目看不清楚。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封建传统观念之中,把西方列强的入侵看成是“慕名而来”,又以为和他们共同信奉着一个“上帝”,而称他们为“洋兄弟”。这种天真的想法,使他们对外国侵略者放松警惕。所以,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终于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可见,不管是革命的一方, 还是反革命的一方, 对当时中国革命的看法都受到阶级的局限。

但是,马克思却认为,中国革命不是“不值得文明世界之重视的”,而“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 因受了英国资本家纺织品的影响, 八年来已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 这种社会革新对于文明无论如何应有非常重大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2页。。他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革命对社会革新所起的重大作用,他很高兴地说,“鸦片不曾发生催眠的作用而倒发生了惊醒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认为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对立统一,是否就是这样一个万应的原则,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中得到明显的例证。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 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 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结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0页。。马克思之所以对太平天国革命作用有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他是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高度来对它进行分析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他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欧洲从十八世纪初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有发生过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0页。。但“市场的扩大仍然会赶不上不列颠工业的增长, 而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像过去一样, 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在资本主义发展最繁荣的时候, 马克思就已经看出日益迫近工业危机的明显征兆了。那么, 如果中国革命胜利,必然大大缩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尤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鸦片市场。当时英属印度的鸦片生产占收入的1/6, 英国靠着鸦片的输入换取了中国的大量银圆。如果革命成功, 鸦片被禁绝, 在经济上将是对英国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必然要使英国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到其他西方国家。

因此, 马克思大胆地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 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炸, 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 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5页。。尽管当时欧洲天天盛传着欧洲战争顷刻就要爆发,但是, 马克思始终坚信,“无论欧洲列强间的冲突怎么尖锐, 无论外交界上空的乌云怎样浓重, 无论某个国家的某个狂热家集团企图采取什么行动, 一旦空气中散发出经济繁荣的气息, 国君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基于这种精辟分析, 他进一步断言,“战争或革命, 如果不是工商业普遍危机的结果,都不能深刻地震撼欧洲。这种危机的到来总是由英国先发信号,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而英国在当时正是侵略中国的最凶恶的敌人,太平军的主要对立面。所以说,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中国革命,做出了中国革命将对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断。

2.从横向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上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

当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和开拓世界市场之际, 古老的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依靠着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5页。。农民“大部分拥有一块极有限的从皇帝那里得来的完全私有的土地, 每年须缴纳一定的不甚繁重的税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8页。。他们一方面耕种土地, 收取粮食, 另一方面,“一年到头一有可利用的空余时间,就去从事他的副业, 生产一些有用的东西”,如纺纱织布,“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因此, 中国农民是庄稼汉兼工业生产者, 过着“闭关自守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的生活,“一般说来是过着丰衣足食和心满意足的生活的”。但“大家都知道, 中国人的生活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马克思又指出,中国和印度的社会经济基础虽然“同样是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然而两国的经济基础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因为印度的这种经济结构“是以土地所有制的特殊性质为基础的, 而英国人凭着自己作为当地至高无上的土地所有者的势力, 能够破坏这种土地所有制”,强迫部分村社建立起生产鸦片、棉花等去交换英国货的简单农场, 而在中国, “英国人现在还没有这种势力, 而将来也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9页。。因为中国不像印度那样是英国征服者的猎获物,“中国内部的经济组织,小农业制度等等, 而要清除这小农业制,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关于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认为中国实行的是以皇帝专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有整套完备的国家官僚行政机关。“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 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正是“这个家长制的权力”和“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统治着当时的中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 对外则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排外政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反感外国人,不过“在满洲鞑袒人征服了全国之后才形成种族政治制度”,其直接原因,是欧洲人从17世纪末以来为了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 “剧烈的纠纷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满洲人实行这种排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6页。。然而, 当时中国的锁国大门已被打破, 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2页。。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和非生产性鸦片的消费, 引起银圆外流,“以致天朝帝国的银圆有枯竭的危险”,也使“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完全腐化”, 营私舞弊和贪污“浸透了整个官僚体系”,“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而外国棉纺织品的输入,“对中国工业也发生了过去对亚细亚、波斯和印度的工业所发生的那种影响。中国的纺织业在外国的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危害, 结果就使社会生产受到相当的破坏”。“所有这些破坏性的因素, 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从而消除了“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2页。然而, 英国等西方列强并未像他们在印度那样在中国建立起西方式的物质基础, 正因如此,中国只能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

3.从社会横向发展的纬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

马克思指出,中国革命的爆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进一步激化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这一直接原因,是这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马克思认为当时的清王朝是“一切都烂透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4页。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前夕, 中国已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造成的严重后果。虽然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但社会经济结构和专制主义政治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反而在原有阶级矛盾基础上增加了民族矛盾。当时的中国,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地主、官僚、商人、高利贷者越来越把土地和财富集中在自己手里。农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土地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剥削率的偏高,加上封建主义的政治压迫,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崩溃,农民和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他们“过着贫穷困苦的奴隶式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中国人的生活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马克思还引用皇帝谕旨中的话说“庶儿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小民其何以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2页。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在太平天国革命前夕,抗租抗粮抗税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遍及全国。这表明社会内部矛盾已达尖锐的程度。由于这种社会原因, 在鸦片战争推动之下, 终于使“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2页。。

从外部即鸦片战争关系看,马克思在肯定引发太平天国革命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同时, 更多地强调了引发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的外因。马克思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清朝统治已有三百年, 为什么经过三百年之后不开始那种以推翻这个朝代为目标的运动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1页。而刚巧在全世界处于沉静状态的时候却将连绵十年之久的不断起义汇合成“强大的革命”呢? 马克思认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1页。因此,“引起风潮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 鸦片战争, 因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时国家制度之震动, 银子外溢,因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之破坏以及其他等等。鸦片不曾发生催眠的作用而倒发生了惊醒的作用,这是很矛盾的”。接着,马克思较详细地阐述了引发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原因”。他指出,19世纪中期, 当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或开始工业革命时,他们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便“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能引起英国一时兴旺的“最后一个新市场, 就是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已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中国已被强制性地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鸦片和外国商品已涌入中国市场, 这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指出:“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对中国工业也发生了过去对小亚细亚、波斯和印度的工业所发生的那种影响。中国的纺织业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危害, 结果就使社会生活受到了相当的破坏。”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遭到了破坏。“以农业与手工业相互配合为基础的最后一点闭关自守的文化就将被消灭了”。“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 一年以后就会夺去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 而且更加重了中国过剩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 造成了中国大量海外移民。因为那种“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 亦随之而崩坏。千百万人将无事可做,将不得不移往国外”,“于是, 稳定的中国就遇到了社会危机。赋税不复源源而来, 国家濒于破产,大批民众变为赤贫、起义,大批杀戮皇帝的官吏及佛爷的和尚之举动也开始了, 国家已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而受着强力革命之威胁。”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八年来已处于社会革新的前夜”。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鸦片战争是引发太平天国革命的“直接原因。”

这里表明马克思的两个观点:一是马克思认为,由于东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稳固性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性, 而东方社会自身又缺乏打破这种制约社会发展的力量, 因而只有通过“外力”来“破坏了它们的经济基础,造成了一场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后来东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主要通过“外力”的启动的事实, 证明了马克思这一预见的科学性。二是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 既然是社会内因和西方入侵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明这场革命同时兼有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任务,那么太平天国革命就有别于中国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单纯反封建的特点。

4.从社会横向发展比较中揭示旧时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落后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中国生产方式落后的一面,也指出旧中国意识形态落后的特点。马克思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实际上已经明确道出了满清王朝衰败的真实缘由。他认为,纵使“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但“这场战争充满这个民族的目空一切的偏见、愚蠢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野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0页。。至于这种落后观念产生的源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的分析表明,要从清朝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由此决定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观念中去寻找。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满清王朝仍然是亚细亚所有制体制,从性质上说它主要是一种农村村社制度。从内容上说,这种村社制度使得:一方面,把农业和畜业所赖以生存的大规模公共工程交给政府去管;另一方面,整个国家又分裂为许多结构相似或完全雷同的独立组织,这些组织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性质而分散各地。从结果上说,这种制度导致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停滞或倒退,以及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保守、传统、迷信、缺乏创造力。从结构上说,由于这种村社制度自给自足的自满足性,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具有超稳定的性质。所以,马克思才认为:“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5页。。

总之,马克思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即社会横向发展的视角透析了中国社会的内在矛盾、发展走向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和影响。这种新的研究模式为后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的历史规律,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三、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研究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全球化奠定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是在社会横向发展的基础上演进的,并且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大趋势下,中西之间的横向影响越来越加深,并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后发国家,为加速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避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因素和走过的弯路,吸收其积极因素,应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横向发展的相关论述,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同时更应该关注与世界各国交往与发展的关系。

1.世界社会横向发展关系加深促国内发展内因与外因呈现新特征

曾经流行一时的依附理论认为,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出路。但是历史的进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的现实显示,这样的出路行不通。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完全孤立的环境里求得高速经济发展,似乎是天方夜谭。历史实践也已经证明,这样的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失败的。但是,这里似乎有一个二律背反的现象,封闭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开放又容易导致依附。而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加强对外交往中求得自主发展。实际上,“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重要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影响,而是成为发展的‘内在变量’”*丰子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5页。。所以,自从人类进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纪以来,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体系当中的时候,因为它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由原来的疏离与外在的关系发展为整体与部分或“有机体”“器官”的关系,那么就不能把处于全球化中所谓的“外国”看作是外因,而是一国发展的内在因素。当然,一个国家的“国内”内在与“外国”的内在的区别还是存在的,这里要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时代特征。即是说,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内因外因的界限与关系的区别只有相对意义;在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研究中对内因外因不可做绝对化的理解。只是在认识和把握国情时,必须有全球意识。所以,讲国情不能离开本国实际,因为,不管全球化程度如何,它总不能离开和最终取代各个国家的发展实际。但同时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大潮已经使得一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式地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一个有机体,“‘世情’就越是成为‘国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子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第308页。。

2.充分认识资本在社会横向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所谓“世情”就是资本这个“普照的光”对经济、社会发展支配与影响,即近代世界历史的变迁主要是通过资本来推动的。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它总是历史性地破坏传统社会的疆界,跨区域扩张,并且总是将新的人群纳入到它的发展框架内。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将人口从特别规范化的区域分离开去,使它们处于运动之中。它清除了“产业”,从而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无产阶级。资本在全世界不知疲倦地创造了单一文化与经济制度,各种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遭到破坏。同时,资本将各种形式的价值带到一个共同的层面上,通过它们的普遍等价物——金钱将它们全部连接在一起。资本倾向于将以前所有既得的地位、名衔与特权削减致现金交易关系的水平。所以,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腐化生活的温床,这也是各国政府在利用资本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一直极力避免的。另外,当代资本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总的说来,资本从经济领域的支配走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支配,再从民族的支配走向世界的支配, 这既是一个资本追求价值增值的逻辑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社会横向发展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并且实现了从“早期直接控制的形式逐渐转向隐蔽化控制的形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网络、大众文化、消费等方式来实现资本对世界的控制”*丰子义:《深化对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第3页。。当然,强调资本在横向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并不否定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资本最终反映的还是人与人背后的社会关系,控制资本使其更多发挥积极力量,这应是在利用资本。

3. 控制和利用资本,在当代社会横向发展关系中,彰显主动性

在近代以来社会横向发展关系影响加深的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加快发展,既不能完全遵循资本逻辑,又无法摆脱资本逻辑,这就必然发生本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本发展逻辑之间的碰撞,要减少碰撞带来的损失,不可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方法,而只能合理利用两种模式,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恰当地限制其不利影响,使其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最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所以,在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产业发展的路径、体制路径和文化路径的选择上,既要积极融入国际发展的大潮中,借鉴世界发展过程中拥有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民族发展过程中拥有的优秀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利用资本、控制资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与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比如在现代化路径选择上,中国绝不能重复原初工业化的老路,即先走完一步,再走第二步,而是要瞄准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前沿,直接吸收其现代化成果,加速现代化进程。再比如,在文化路径的选择上,面对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各种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情势下,简单地沿袭传统文化发展之路或者重蹈西方文化之路,都不可取,应该走出一条既要中外对接,又要注意古今转换的新式发展道路。但是,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此,要乐观期待,“世界历史的合理未来——合理地生产、合理地分配、合理地应用科学技术、合理地满足人类群体和个体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不在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补苴延续,而在于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更新继起,在这个更新继起之中,也包括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蜕变”*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5页。。这样就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