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才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调研。考察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一个提纲挈领、贯穿全篇的主体内容:云南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讲话的根本要求是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新的定位”“五个着力”,对云南要朝什么地方走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使命。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笔者认为要弄清楚四个大的问题。
第一,闯出一条跨越发展式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根本遵循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这段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云南要实现跨越发展,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就必须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最新战略思路——“四个全面”为根本遵循。
怎么按照“四个全面”来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具体到云南,就是怎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要怎么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定性的目标就是中国将完成工业化,而云南相当多的地方,只是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正在向工业化的中期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对于这个已经设定好的目标,云南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能把它变成一个空的口号,而是需要去闯、去跨越。六年的时间,云南能不能与全国同步,这既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大胆探索和敢闯敢试的实践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当中,云南始终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两者怎么有效地对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16页。在市场作用的定位上,我们已经很清晰地把市场从过去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到了“决定性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经济的宏观调节上、在市场的监管上、在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上、在可持续发展上能解决的问题,正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怎样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我们说“全面”当中有“重点”,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讲,这就是我们在理解“四个全面”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基点。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层面,还涉及到其他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凸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当中,有两个关键的领域,一个是民主建设,一个是法治建设。在民主建设当中,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政党制度的发展和深化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协商民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和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当中,怎么来发展协商民主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宽领域、多层次、制度化方向推进协商民主。从宽领域的角度来说,凡属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做出决策和决策执行过程当中,都必须充分协商。从多层次角度来说,就是要构筑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协商民主的体制。纵向到底,过去我们的协商民主主要是在中央层面,所以中央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都和八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进行政治层面的协商,现在不仅中央要协商,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协商,州市要协商,县市区要协商,包括乡镇,还可以搞民主恳谈会,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我们过去的领域主要是在政治层面的政治协商,很多事情是通过政协这么一个平台来协商,现在,在横向拓展当中,第一位的就是立法协商,因为立法是最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人民意志、制度化的东西,在立法上要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使立法更加民主、更加科学。同时,在行政层面、政府工作层面,现在也是界定得非常清楚了,如果没有协商这个程序,那么重大决策要终身追究,而且是终身负责,所以要在政府层面充分协商。我们要在司法层面进行协商,还要在政协层面进行协商,真正做到“横向到边”。从制度化角度来说,民主不是只有一种形式,而是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选举民主,再一个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真谛就在于,在多元主体和利益分化当中来谋求利益的交汇点,寻求“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讲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进行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独有的、独特的、独创的协商民主发展。协商民主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当中不断凸显,在这方面我们要进行深度的思考。
在文化领域实行全面改革,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紧紧围绕这一主导性的东西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中结合云南实际有相当多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他把云南各少数民族创造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来看待,要求我们要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更多尊重、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其健康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构上,在文化产业的深度推进上,我们还需要打破很多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在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推进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的问题。在这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的价值指向就是要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到诸多的领域,比如学有所教的问题、病有所医的问题、劳有所得的问题、住有所居的问题、老有所养的问题,等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更加注重源头性的治理、更加注重系统性的治理,更加注重依法治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中国体制改革当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问题、社会治理能力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有相应的保障,这个保障是什么?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当中,我们要把握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带有双重性的任务,一个任务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个任务是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两个根本目标任务,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怎么走这条道路呢?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坚持人民主体,三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朝着这两个目标走,坚持走这么一条道路,怎么在实践当中展开,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四个“全面”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摆在第四个大问题作专门阐释。
第二,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战略基点是什么?
笔者认为,战略基点就是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
新常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一个机构于2011年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当年就被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引进来用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4年APEC峰会的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进行了阐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大的方面对新常态的特征做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中国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的基本规律。
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两句关于新常态的话,笔者以为,这是到目前为止对新常态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得最深刻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内在反映”。我们为什么要把握新常态,因为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内在反映。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点又是什么?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三期叠加”的问题。“三期叠加”的第一个期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出现换挡期。这个换挡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两位数降到现在的个位数,具体来说,就是由过去10%以上速度降到现在7%左右的这么一个增长速度。第二个期是结构调整正处在阵痛期。第三个期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期政策的消化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句话是:新常态“是经济总量越大、增长速度就会企稳这一基本规律的内在体现”。这句话讲得就更深刻了,新常态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经济规律的一种内在体现。改革开放36年,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63万亿人民币按照6.14的国际汇率,大概是10.5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2014年,我国经济人均值接近8000美元,而我国的经济增量,就是2014年新增出来的部分也有8000亿美元。8000亿美元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就相当于排在世界经济第18位的土耳其的GDP总量,相当于排在第25位的印度尼西亚的2.5倍,相当于中国20年前的年经济总量。所以说,经济总量增大,增速必然企稳,这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体现。
在这个内在规律的阶段性特征当中,拉动中国经济的根本点是什么?就是经济学上通常说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过去投资是排在第一位的,到2014年,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第一次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这么讲,“三驾马车”当中的消费已经在新常态下发挥了拉动GDP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新常态出现之前,我国的消费是一种排浪式的消费。在新常态下,消费模式逐步呈现出个性化、多样性的特征,而且这种特征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消费是基础性的,但投资仍然是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得把投资摆在第一位,因为云南经济成长的阶段大概滞后全国10年左右,而这个时期正好是投资的重要时期。对于投资,笔者认为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成为云南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一个根基性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有着4700万人口的欠发达省份而言,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这从侧面说明了云南发展具有滞后性,我们面对的矛盾、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尖锐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像云南这样发展滞后、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速度可以也可能适当快一些。这充分表明,云南是可以跨越,而且是能够跨越的。可以说,云南发展得越好,对全国的贡献也就越大。在新常态这么一个背景下,如果不认识新常态,就无法适应新常态,更不可能引领新常态。
第三,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路径是什么?
在路径选择上,云南要打破过去的一种“路径依赖”,从政策建构到具体思路上都必须摆脱路径依赖的思想。闯出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关键的就是“闯”。笔者提出要走开放跃迁、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要走开放跃迁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基于这句话,笔者认为,云南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走开放跃迁之路,在对外开放的理念和路径探索上花更大的力气。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中国未来战略发展空间的时候提出了哪些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今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当中来做的。所以,中国的问题不能单就中国自身来讲,而是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理解。要理解中国的问题,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大国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人的智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建构新型大国关系。而新型大国关系的要旨就是“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这样就破解了人类历史上从未破解过的“每强必霸”的历史困境。
中国不仅要搞好大国关系,还要搞好周边关系。怎么搞好周边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这是一种中国外交的价值观,用“亲诚惠容”来对待周边国家。那么要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就是要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就是共同发展。那么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就是“富邻、安邻、睦邻”。
2013年的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说到:“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一个月之后的10月份,他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合在一起就是“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关乎中国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个重大战略思想中,云南就处在了对外开放新的前沿,处在南方丝绸之路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云南要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所以,云南要跨越发展,就必须走开放跃迁之路,这是一个大的思路的转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定位是,云南要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这极大地提高了云南在全国大战略中的地位。
从中国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走开放这一条路。笔者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区域经济当中,实现跨越发展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对外开放。这里,可以举云南、江苏、湖北三个省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云南的GDP在2012年上了一万亿。东部的江苏的GDP在2002年就上了一万亿,之后用了4年时间,从2002年到2006年,完成了一万亿到两万亿的跨越。从2006年到2008年,完成了两万亿到三万亿的跨越。从2008到2010年,完成了三万亿到四万亿的跨越。从2010到2012年,当云南上一万亿的时候,江苏已经用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万亿到五万亿的跨越,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跨越,这个跨越的根子是什么?就是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跨越最大的难度,就是能不能从一万亿跳上两万亿,还有从一万亿跳上两万亿实现的时间是多长。
再来看看中部的湖北。湖北的交通条件非常好。湖北人才资源富集,科技实力强,但是它上一万亿元只比云南早了4年时间。湖北是在2008年GDP迈上一万亿元,GDP上一万亿的时候,它的外贸进出口是205亿美元,而云南GDP上一万亿的时候,外贸进出口已经达到210亿美元,比湖北还多了5亿美元。所以从对外开放的起点上来说,云南和湖北基本上是一致的。湖北只用了3年时间,到2011年就完成了一万亿到两万亿的跨越,这就是跨越,湖北为什么能实现跨越呢?就是因为湖北抓住了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了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西部地区也有成功的,内蒙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最好的一个典范。所以,跨越是一个量的转化,也是一个质的跃升,更是一个时间的要求。从区域经济跨越的这么一个典型案例来看,从东中西比较来看,对外开放是至关重要的。
云南现在面对着的最大机遇,就是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格局当中,中央还勾画了两个走廊,一个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这一走廊当中,云南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一个是GMS,即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而在“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格局当中,牵动世界的最大的举措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丝路基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恰恰是云南现在对外开放当中,需要下大力气来做的。云南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一系列的基础性设施都在这个平台当中。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央将支持云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给我们的机遇是极大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无论是中国货币体系的建构,还是战略空间的构筑,都使云南处在了一个大战略交汇的基点上,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时期。
第二条路径,要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之路。跨越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对云南农业、贫困问题、少数民族问题讲得很多,他指出,云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确保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我们都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整个跨越式发展当中,我们难点在什么地方?在农村。我们的重点是什么?我个人理解,一个就是工业化,一个就是城镇化,笔者把它们比作全面小康的“两只轮子”,全面小康的“两只翅膀”,能不能全面小康,要看工业化的推进程度,还要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对于云南来说,要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就是城镇化。再过6年,当中国工业化完成的时候,云南的工业化最多处在中期水平。我们完成中期到工业化的这么一段路,是我们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捷径。目前,云南的城镇化水平,大概低于全国10个左右百分点,而每1个百分点对经济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五个着力”,其中一个着力是讲农村的问题,农民能不能小康,农村能不能够现代化,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以城镇化来牵动。只有城镇化快速成长了,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跨越。
第三条路径,要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要实现跨越,就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当中有几个重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怎么把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做强?云南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五大产业,第一个产业是烟草,成为支撑整个云南工业化、轻工业发展的财富积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第二个产业是电力,现在电力已成为云南主导性的产业;第三个产业是能源;第四个产业是生物产业;第五个产业是旅游业。这五个产业培植都有一个共同性的经验,那就是一个产业要培植成为一个支柱性的、支撑一个地方发展的主导性的产业,没有十年八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为什么云南发展滞后,软肋在什么地方?软肋就在产业。在农业上,我们有高原特色农业培植的问题,在工业上,我们有新型工业化的问题,等等。那么要怎么来加强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呢?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做“加法”,同时也要做“减法”。“加法”就是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植。我们要从政策的支撑上,从领导的保障上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植。“减法”就是要下决心把一些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环境污染的产业淘汰出去。
第四条路径,要走创新驱动之路。现在有人认为云南创新驱动不紧迫,笔者认为这是个误区,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跨越,都必须由创新来驱动,而创新驱动的一个根本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不是能够快速地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不是能够较快地提高,是创新驱动的两个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省属科研院所也不少。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解放和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总的来说,要实现创新驱动,云南科技人才培养、教育发展要跟上去。
第五条路径,要走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中的一个就是希望云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要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一定要从云南最大的实际出发,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要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云南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有16个民族是和境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的。云南也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一个省份,中国除了省级的5个自治区,就是30个自治州,30个自治州当中云南占了8个,124个自治县当中云南占了29个。因此,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独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又是各民族和谐共存的一个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所以在云南工作,要有这么一种战略的观点,那就是民族团结是云南发展的一条生命线,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第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这个根本保证,笔者以为,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最后一个部分,就讲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涉及到几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要在思想理论上从严治党。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5页。解决云南的发展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那么要怎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看家本领”呢?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论去推动工作。理论武装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讲的美学三境界,来勉励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第一个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理论学习要有较高的境界。第二个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理论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三个境界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要通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我们的领导干部要通过理论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能够用这种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判断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理论素养,就要看他掌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
第二个层面,就是要在组织层面上从严治党。组织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五好干部”标准,来培养我们的干部,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在组织层面,我们要加强党组织建设。
第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作风上从严治党。近三年来,我们以整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为切入点,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这就是在从严治党。我们常说作风关乎形象,关乎人心向背。一个政权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人心问题,政权的合法性是什么?还是人心问题。要解决人心问题,就要解决好作风问题。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把作风建设抓好。
第四个层面,就是要在制度上从严治党。思想也好,组织也好,作风也好,最终都要靠制度来保障。邓小平说过,制度带有根本性,带有长期性,带有稳定性。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科学,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合理,在制度的有效地执行上必须严格,通俗一点说,就是要编织一个严密的制度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权力任性。而且这种制度不能成为“稻草人”,更不能够出现“破窗效应”,一旦成为“稻草人”,一旦出现“破窗效应”,那么制度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伤。事实上,我们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制度,关键是执行得严不严,最重要的就是“认真”二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效果为什么那么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真”。
第五个层面,就是要在反腐倡廉层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页。。云南的政治生态、特别是腐败问题,对云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只有加大反腐败的力度,特别是惩处的力度,形成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氛围,重构云南政治生态,才能为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有一个根本性的保证,这个根本保证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反腐倡廉上来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