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天星湖中学 张 慧
语用考查新动向及其教学导向
——以湖北省2014年高考语文卷为例
☉江苏省南通天星湖中学张慧
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新颖别致,在全国各地近20份试卷中非常突出,体现出语言知识与运用考查的某些新动向,并对日常教学产生了有益的启示。
湖北卷第五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共计12分,分3个小题,题号从20到22,第23题为作文题。(显然,作文题应该纳入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部分,此处不谈。)
20.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
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钾韵。(4分)
------二人排齐向右站------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人形颠倒表变化
答案: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着前人走(从)
二人站立背靠背,字义相背可意会(北)
21.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4分)
答:--------------------------------。
答案: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22.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4分)
答:--------------------------------。
答案:①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②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啸啸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第20题是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既关涉到中国汉字的相关知识,如“象形”“会意”等,又关涉到语言形式的押韵,还有整句的形式及精要的表达。
第21题关涉到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的“名著导读”部分。“读《论语》,谈交友”这一主题将对《论语》和儒家的认识聚合于一点,既开放又收拢。书签上的赠言不仅要内容健康,有激励性,而且语言要雅正。
第22题引中国传统书画入卷,解答时不仅可用文,还可用诗。“你心中的奔马”可以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也可以是人们心中的神驹,关键是要有奔腾的气势。
从湖北卷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来看,突出了联句和诗歌的考查,而联句和诗歌的良好表达,则需要较高的语言概括能力、对诗歌的基本用韵、平仄、节奏感、对仗的词性和语法要求都有较好的把握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答案。
实际上,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但是,数十年来的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基本上都是以鉴赏分析为主,而要使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对诗歌掌握程度的考查就不该仅仅是对已有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而是应该大胆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去创制新的诗歌,哪怕目前的作品是幼稚的、粗糙的,只有这样,诗歌这一优秀的文学形式才不是僵化的、已经死亡的,而是灵动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样式。
所谓“考”检测的是“教”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教”又有着指引作用。语言运用作为一类题型是高考卷的必然组成部分,但应付这类考题凭的不是答题技巧本身,它需要的是各种综合的语文能力,就湖北卷这几道题来说,包括了语文知识储备、读图及语言概括能力、联句和诗歌的创作能力等,甚至包括了艺术、美学、文化的感知与鉴赏素养。这样的语用题,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1.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知识的教学一度有淡化倾向,理由在于能力和素养才是重要的,所以现在的考查,语言知识不讲了,文学知识淡化了,文化知识似乎也走出课堂主阵地。但一切素养都是以知识为前提的,知识是能力和素养的最基本元素。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和素养就无法落实。如湖北卷中对“联句”和“论语”的关照,就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对联特点不了解,《论语》相关知识不知道,自然无法答题。就语文学习的结果来说,我们平常说某人有文化、有水平,往往更多依据的是知识的丰富程度。有了“知识”,他才会理解和懂得,才会分析鉴赏。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淡化知识教学,而是不“到知识为止”。
2.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概括能力表面上是在阅读题型中考查的,实际上语用题里更集中体现这种概括能力,如湖北卷20题考会意字,要完成它,需经过“观察——运用古汉字造字法知识来理解——概括——润色出韵文特点”的流程,概括是其中重要一环。“概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包含几种不同的要求:
首先,通过内容归纳来训练概括能力。语文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式概括,对所学的内容形成较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这既是文本阅读的需要,也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概括能力。如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针对课文,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虽然这三篇文章体例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结论也各有千秋,但它们都又异曲同工:借古讽今,以史纳谏。通过归纳共同属性,既能让学生熟知三篇文章相同的主旨,又能让学生熟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体例、不同的语言风格,更好地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一篇文章中某些章节、语段内容的概括,甚至是某句话的意思的概括,同样很有价值。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不仅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能力本身就是学习目标。针对课外阅读,有老师这样布置任务,读了几篇本来不连续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任意角度提取几篇文章共同的关键词,并阐述为什么要提取这个共同的关键词,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内容概括训练。
其次,通过具象与抽象的转换来提升概括能力。要完成好湖北卷21题根据奔马来写诗,自然存在一个读图并把具象化为抽象的概括能力。事物的本质往往会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学尤其突出。所以要想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概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试卷中的读图读画题型,正是在考查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可借助课本或补充图画、照片进行读图、解图的训练,如《祝福》《前方》《图片两组》等文章都有现存图片可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经历一个“文字——画面——文字”的过程,每一步都伴随着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有的文章画面感较强,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两三处细腻的文字描写,找到或制成一幅幅相关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画内容,然后再与原文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情形与原文描绘存在的差距。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概括能力的不足。学生们在阅读、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自己的语用素养。
再次,通过生活的描述与评价来促进概括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知识和内容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的概括描述。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表达的源泉。生活中有丰富的“故事”“场景”“特点鲜明的人物”,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景和事等学习资源,可以通过说故事、介绍人物、热点评论等活动让学生练习生活的概括能力。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学生回到课内文本学习,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经常地表达,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作出恰当的总结概括,概括能力自然会提升。
3.多体会韵文的形式美,加强对仗句式的写作训练
教学中,要良币驱逐劣币,用优美的传统诗歌等韵文去对抗伪劣的“文化”。学生们对“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等肆意篡改的顺口溜张口就来,而对“正版”的原诗却未必能确切记得。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用优美的作品去打动学生,比如,必读的韵文篇目背诵比赛、学生中流行的改编版顺口溜的原本形式探究、即兴的打油诗创作等等。
教学中也要注意用好网络资源。国粹网的楹联仓库,真是蔚为大观,可以提供很多很多的课堂应用素材。教学实践中,如果部分课开场白刻意用对联或者诗歌来进行汪洋恣肆的表达,会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优美的语文课堂环境中去。教《醉翁亭记》时,有老师引用现今刻在醉翁亭上的名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导入,学生在古今对照中开始品味醉翁亭的文化底蕴,别有一番风味,兴致特好。
用联句可概括故事情节。教《我的叔叔于勒》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有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了“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富在天涯盼相聚,穷到眼前不认亲”(仿《增广贤文》“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句)等佳对,教学效果非同一般。
用联句可分析人物形象。教《触龙说赵太后》,有学生撰联评太后:“慈母心肠岂忍幼子质于齐,开明国母能从触龙托于赵”“怜女当为计久远,爱子何不令有功?”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形象已有了很好的把握。
用联句可分析文章主题。教《醉翁亭记》,师生赛联,师:“壮士无醉愁借酒,浇愁愁却不尽;贤人有志乐山中,融乐乐则无穷。”生:“醉翁亭何香也?泉香花香山肴野蔌香醉翁之酒最香;琅琊山安乐哉?山乐水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与民同乐。”均情趣盎然。
也可结合生活运用对仗句。有教师搞班级有奖征联,学生拟出了“规范一言一行,珍惜每分每秒”“今朝藏龙卧虎,明日横空出世”,学生才情尽显,深入探究的动力已具。用对联教育学生、转变差生也是一项创造。寒冬,有学生打碎了教室窗户玻璃却不敢承认。教师聪明地出了一副对联:“窗户打破容易补;道德败坏最难修。”学生称服。第二天不但窗户重新换上了玻璃,打破玻璃者还主动认了错,教师的成功得益于对联运用。另外,利用对联写课文点评,是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复习教学中的一个创造。如:“前人初访湖口,主观臆断,无功而返;东坡夜探彭蠡,客观分析,知情而归”(《石钟山记》);“花鸟愉人,风月常伴,书屋虽小情趣盎然;诸叔异灶,娇妻早夭,遗迹尚在悲从中来”(《项脊轩志》),都别具匠心。
3.重视诗歌的写作训练。实际教学中,诗歌内容比重不轻,但往往都是读、背、理解一类的事,很少有认真开展诗歌写作活动的。况且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本来就有着不小的问题:一边是死记硬背,一边是考试中所谓鉴赏时的公式化运作,诗歌所包含的音韵美、节奏美的体验和意象美的揣摩玩味都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诗歌教学的沦陷,而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写作却是一个有效的扭亏举措。
为了练习诗歌写作并写出好诗,可以通过成立诗社,或自由写作,或命题写作,或按要求仿写等办法开展诗歌写作练习。把学生作品收拢后,经过学生筛选(筛选过程体现出审美比较的能力),提交老师修改润色后,不定期向校报投稿或特设阵地展出,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有很大提高。写作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可以在诗歌阅读后进行仿写,还可以在某些情感性课文学习后,让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自己的感受。
作为实践活动,可以组织诗歌吟诵会,在朗读中领略唐宋华章之美。比如,任务1: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认真朗读,请同学作出评价;任务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练习,每组推举一到两人参加班级的诗歌吟诵会,选出优胜者,请优胜者向同学介绍朗读心得。
总之,湖北卷的语用题型在考试形式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只在于高考的复习指向,更在于平常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做好几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