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冰,韩 超(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清代宁夏人谢王宠生平及其《愚斋反经录》考略
●胡玉冰,韩超(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关键词]谢王宠;《愚斋反经录》;宁夏;清代
[摘要]清代宁夏灵州人谢王宠辑《愚斋反经录》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存目四》,这是一部重要的宁夏历史人物著述,迄今学界对谢王宠及其著述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从目录、校勘角度出发对谢王宠的生平进行考述,对《愚斋反经录》的内容进行梳理,重新审视四库馆臣对《愚斋反经录》的评价。
盐池文管所藏《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对谢王宠生平所记甚详,传世文献中以(乾隆)《宁夏府志》卷十三《乡献》记载最为详细,另有许多零星记载出现在其他文献里。现以《宁夏府志》的《谢王宠传》为记述框架,对照《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参以《清实录》《山西通志》(雍正)、《甘肃通志》(乾隆)、《畿辅通志》(乾隆)、《灵州志迹》(嘉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小传如下:
谢王宠,字宾于,①号观斋、愚斋,宁夏灵州人。生于康熙十年(1671),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举人,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三甲一百九十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授为检讨,寻告假回籍。雍正元年(1723)特旨召见,命讲《太极图说》。是年八月任山西雁平道。雍正六年(1728)春,补光禄寺少卿。四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五月,署日讲起居注官,后又署国子监祭酒。六月,升为顺天府尹,仍署国子监祭酒。九月,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八年六月,②为宗人府府丞。十年(1732)四月,以腿疾告休致仕。十一年(1733)十月卒,年六十三。③
谢王宠为官清正廉明,恪尽职守,任山西雁平道期间“访求利病,善政累累”,[1]458在国子监时“太学藏书散失,宠疏请武英殿发书四十五部,复自捐俸购经,分给诸生诵读”。[1]458然王宠又有不免迂腐之处,《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七四:“昨谢王宠密奏言朕用各省督抚应当选择等语,朕从前以伊为国家有用之人,其才识可及赵申乔,由今观之甚
属庸鄙胡涂。”[2]14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七八,山西巡抚德明奏曰:“谢王宠不失为端方正直之人,若不迂腐则甚可任用。”[3]32大抵王宠以道学家自励,其行事未免有不通时务处,这种迂腐在他的《反经录》中也表现了出来。
谢王宠的字有两说,《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二六、《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八均作“愚斋”,《宁夏府志》作“宾于”。《说文解字》:“宠,尊居也。”“宾,所敬也。”[4]151,130“宾于”一词当出于《易·观卦》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王弼注曰:“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正义曰:“‘利用宾于王’者居在亲近而得其位,明习国之礼仪,故曰利用宾于王庭也。”[5]117《唐才子传》有“孟宾于”,“宾于字国仪,连州人”。[6]285居近得位必是受王尊用,其与“王宠”之义一也。古人名与字是有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谢王宠应该是字“宾于”。③四库馆臣或因《愚斋反经录》卷端“谢王宠愚斋辑”而将王宠的字误认为是“愚斋”。
关于谢王宠的籍贯,徐亮在《〈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中说“另外,根据笔者的考证,《总目》中所认为的明陕西咸宁人胡侍(《明史·薛蕙传》作宁夏人)以及陕西谢王宠,两人均为宁夏人”,[7]85但是如何考证出来的没有说明。据笔者查检,谢王宠的籍贯主要有三说,《畿辅通志》卷六○、《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二六、《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八均作“陕西人”,《甘肃通志》(乾隆)、《灵州志迹》(嘉庆)均作“灵州人”,《续刻进士题名碑录》作“陕西宁夏卫人”。事实上,谢王宠为宁夏灵州人是没有异议的,但是著录为什么会出现三种说法,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以省称其籍贯和以地方称其籍贯的差异,二是行政归属出现变化导致的。宁夏府在明时为宁夏镇、卫。清初因明制,于甘肃、宁夏分设巡抚,均归陕西布政司管辖。顺治十五年合并卫、所。康熙四年(1665)裁撤宁夏巡抚。九年(1670)划宁夏归甘肃巡抚统辖。雍正二年(1724)裁撤卫、所,置宁夏府,灵州以直隶州来属。[8]282,293谢王宠出生于康熙十年,此时宁夏已经归甘肃管辖,《畿辅通志》《清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均未究其行政变化,误著为“陕西人”。《续刻进士题名碑录》称其为“宁夏卫人”不误,可是此时宁夏卫已归甘肃管辖,非为“陕西宁夏卫”。《甘肃通志》(乾隆)、《灵州志迹》(嘉庆)以地方称应当没有什么错误。
谢王宠著述不是很丰富,流传下来的大概只有《愚斋反经录》一部,《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二六、《清朝通志》卷一○一《艺文略》、《四库采进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八《子部·儒家类存目四》、《甘肃新通志》卷九四《艺文志》均有著录,以《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最为详明。目前此书还没有整理本问世。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著录其书版本情况较详,其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刻本,各卷题‘关西谢王宠愚斋辑,郇阳年侄陈僩仪、秀水后学钱受圯仝校,男旌、丰、升、旗手受,侄实正字。’半叶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写刻,前有自序,不着年月。《存目丛书》据以影印。”[9]1528
关于《愚斋反经录》的写作时间在其《序》中没有说明,夏明方《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考论》认为作于“乾隆朝或之前”。[10]25显然“乾隆朝”是不正确的,因为谢王宠此时已经过世。“或之前”的叙述过于模糊,到底是“之前”到何时呢。《荒政录序》:“余自壬辰归里后,边地连年荒歉”,[11]827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荒政录》一章。就谢王宠生活的时代来看,“壬辰”只有康熙五十一年和乾隆三十七年(1772),而他在雍正十一年已经过世,所以“壬辰”只能是康熙五十一年。并且据《宁夏府志》卷十六“姚进福”条载“康熙五十二年岁大荒”,[1]577可知康熙五十一年后确实有荒歉的现象。《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载:“壬辰□旋后著《孝经择要》《明伦录》《善利图说补》《理学入门》《荒政录》《学要》《治要》《四书遵注指要》。壬子西归,家居年余,著《知性录》《寻孔颜倚事》《易学指要》,皆藏于家未敢付梓。”[12]153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是书写作的上限是康熙五十一年,不会早于此,下限是雍正十一年,不会比这个更晚。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八《子部·儒家类存目四》载:“《愚斋反经录》十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国朝谢王宠撰。王宠字愚斋,陕西人。是书卷一至卷四为《论语尊注解意》,卷五为《小学大学中庸两孟指要》四种,卷六为《孝经述朱》,卷七为《忠经择要》,卷八为《明伦录》,卷九为《理学入门》,卷十为《知性录》,卷十一为《寻孔颜乐处》,卷十二为《易学指要》,卷十三为《善利图说补》,卷十四为《学要》,卷十五为《治要》,卷十六为《荒政录》,总名为《反经录》,皆陈因之说,无所发明。”[13]834据徐亮《〈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全书》中著
录和存目的宁夏人著作共有五种,数量不多,所以谢王宠的《愚斋反经录》对宁夏地区来说是比较珍贵的一种地方文献。
“反经”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愚斋反经录序》曰:“予何为而有是《反经录》也,盖因经学之失其真传而为异学所乱也。孟子曰:‘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11]631谢王宠希望通过这本书使得“今之读四书者不过借为应试本头以取富贵利达”[11]633的现象能够转变。
《愚斋反经录》共十六卷,正文中共有13个类目,《论语尊注解意》《孝经述朱》《忠经择要》《明伦录》《理学入门录》《治要录》《荒政录》正文前都有一篇序,解释作此篇的原因。其体例是先列所述书籍中的原文或原文条目,接着引用一家或诸家注解,最后下自己的按语。卷一至卷四为《论语尊注解意》,所占内容最多,因为谢王宠认为“圣人之道备于《六经》,《六经》之精尽在《四书》。”[11]636但是为何《四书》中要独选《论语》精讲呢,其曰:“《大学》《中庸》、朱子《章句》《或问》发挥无余,学者熟读精思自然有得。两孟本文已自痛切言之,又得朱子《章句》《或问》,更明白晓畅。独两论圣言浑沦注意,精微广大,从来讲说纷纷,总不如朱子之的确,予是以不揣固陋,取注中精要之语分疏一二句,以便幼学。”[11]626王氏所谓“尊注”指的是“尊”朱熹《论语集注》的“注”,且只是关注“注”中的理学思想,于文字训诂未尝留意。卷五为《小学大学中庸两孟指要》,目录作《小学指要》《大学指要》《中庸指要》《两孟指要》。卷六为《孝经述朱录》,《四库全书总目》与目录均作“孝经述朱”。谢王宠在《孝经述朱录序》中说:“(《孝经》)后遭秦火,简编残缺,阐述者不一家,古今文有不尽同者。至宋朱子始著《刊误》,分为经、传,文势连属,脉络贯通。明陈恭愍公《集注》于经传多所发明,而章次仍依旧文。”[11]741故其所谓“述朱”是“爰述朱子《刊误》之意”,即篇章次序按照《刊误》排列,而其所引用的注解仍是陈选的《孝经集注》。卷七为《忠经择要集注广义》,《四库全书总目》与目录均作“忠经择要”。此篇“采马氏要言,仿《孝经刊误》之例”排比经注,然后罗列前人旧说以成《广义》,列于经注之后,最后加上自己的按语。卷八为《明伦录》,其中又分为“总论”、“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来分别叙述。卷九为《理学入门》,分“仁说”、“心说”、“朱子学谱”3个小目。卷十为《知性录》,分“理气”、“太极”、“性命”、“性”、“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心”、“意志气”、“道理德”、“仁义礼智”、“诚”、“忠信”、“忠恕”、“恭敬”、“道统”、“理学赞箴铭”16个小目,抄录宋人理学学说,以朱熹为主。卷十一为《寻孔颜乐处》,引用朱熹、周敦颐、真德秀的性理之说。卷十二为《易学指要》,其要专以“易理”为主,不着象数。卷十三为《善利图说补》,是对冯从吾《善利图说》的补充阐发。卷十四为《学要录》,《四库全书总目》作“学要”,分为“主敬”、“思诚”、“明善”、“复性”4个小目。卷十五为《治要录》,《四库全书总目》作“治要”,分“治心”、“治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6个小目。卷十六为《荒政录》,分“备荒”、“救荒”2个小目。
四库馆臣说此书“因陈旧说无所发明”是基本公允的,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本书的创作形式正是抄撮旧说。《愚斋反经录》卷端写的是“关西谢王宠愚斋辑”,写作“辑”就是指此书是按照一定的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可见谢王宠自己对此书的认识就是“因陈旧说不加发明”。并且其序文明确提到“自知择之不精,语之未详,然明简易晓,庶几后之学者开卷了然,得其大指。穷经读书路径不差则大经渐明,是非一定,虽有异说,不足以惑之矣。此皆祖述孟子、朱子之言,即先圣先贤之意,非予之私言也。”[11]634一言“择”,即是抄录。二言“祖述”,即是因陈。四库馆臣将“辑”字作“撰”,又责其创新不足,似有失矣。四库馆臣处在乾嘉考据学发达时期,对于宋明理学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于谢王宠这样抄录性理学说的书籍自然是极力排斥的。然而今天看来,谢王宠辑《愚斋反经录》至少有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作为一种珍贵的地方文献,《愚斋反经录》为研究谢王宠的生平及其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同时,该书也为研究清代宁夏人著述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文本。
第二,《愚斋反经录》虽然是抄录旧说,但是其写作原由却是带有现实意义的,其《序》曰:“予何为而有是《反经录》也,盖因经学之失其真传而为异学所乱也。”[11]631“今之读四书者不过借为应试本头以取富贵利达,至于《小学》则弃而弗顾矣,岂止失真而已哉。由是大经不正,故人人得为异说以济其私,而邪慝并进不可胜,正君子有忧焉。”[11]633从中我们
可以了解到当时“性理”之学已经不是经学的主体内容了,当时的读书人大多只在意应试知识的学习而很少在意自身修养的完善。
第三,《愚斋反经录》抄录了冯从吾《善利图说》全文,另一篇序文、作序人及作序时间,为《善利图说》提供了一个抄录的版本。
第四,其中的《荒政录》是中国荒政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篇荒政文献,虽然其“备荒”、“救荒”政策都是抄录自前人,没有叙述本朝的备灾、救灾政策,但仍有其价值。一方面我们能通过他的内容了解当时人对“荒政”这一概念的认识,从而为定义“荒政”这个术语提供文献依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章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荒政录序》曰:“余自壬辰归里后,边地连年荒歉,重烦我皇上忧劳,遣使检踏,发金钱蠲赋,多方拯救,而民之流亡者始渐次复业。”可见在康熙五十一年左右宁夏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荒歉现象。
[注释]
①按:《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释文将“王宠”作“玉宠”,“宾于”作“宾干”,笔者认为当是录文时形近而误。银川美术馆编:《宁夏历代碑刻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②按《宁夏府志》载:“辛亥七月,调宗人府丞”,《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载:“于辛亥秋月调补”,辛亥为雍正九年。《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九五作“八年六月”。据《畿辅通志》卷六○《职官·顺天府尹》载:“谢王宠,陕西人,进士,雍正六年任。史贻直,溧阳人,进士,雍正七年署理。孙嘉淦,山西人,进士,雍正八年任。”这与谢王宠履历是相符的。所以谢王宠任宗人府丞当以《清实录》为确。
③按:《宁夏府志》载谢王宠年七十三卒,今据《清通议大夫谢观斋墓志铭》作“六十三”。
[参考文献]
[1](清)张金城,等修纂.乾隆宁夏府志[M].陈明猷点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2](清)允禄编,弘昼续编.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清)世宗敕编.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魏)王弼注.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徐亮.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历史系,2006.
[8]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9]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夏明方.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考论[J].清史研究,2010(2):21-47.
[11](清)谢王宠.愚斋反经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12]银川美术馆编.宁夏历代碑刻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3](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收稿日期]2014-06-09 [责任编辑]宋玉军
[作者简介]胡玉冰(1968-),男,教授,古文献学博士,主要从事地方与民族古文献整理研究。韩超(1987-),男,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古文献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宁夏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AZD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2-0105-04
[文献标志码]E
[中图分类号]G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