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 王瑞瑶(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100048)
全球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传承
——欧阳中石先生书法艺术访谈录
欧阳中石[1]王瑞瑶[2]
([1]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2]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北京100048)
【编者按】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中国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等,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名誉院长,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文化总顾问、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高级顾问、沈阳军区雷锋团文化总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董事局名誉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副院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等。欧阳中石先生早年就读于山东泰安岱麓小学(粮食市小学),后转至济南济美学馆,曾在济南省立一中就读,1948年高中毕业后在济南永长街回民小学任教,于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拜金岳霖先生门下,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年毕业后在北京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和北京171中学从事基础教学工作,于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此时正值中国书法教育渐兴之时,于1985年主持开办中国书法教育成人大专班,后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于1990年担任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于1993年参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点下的书法教育工作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于1998年成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独立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于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于2012年参加“中国大师路”录制,于2013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书写队颂:“堂堂中华儿女,巍巍壮丽神州。肃肃三军仪仗,昂昂大国貔貅”,并受聘为仪仗队文化总顾问,同年担任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高级顾问,于2014年受聘为沈阳军区雷锋团文化总顾问,等等。
欧阳中石先生早年得到武岩法师启蒙书法,后师从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又师从奚啸伯先生研习京剧,终成一代艺术名家。借首都师范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党委书记李灵带领书法爱好者王瑞瑶副教授拜访欧阳中石先生,本文记录了王瑞瑶女士与欧阳中石先生有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书法传承方面的对话。
王瑞瑶:欧阳先生您好,据我了解,您是国内公认的知名书法名家。是怎样的机会让您走上书法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之路?
欧阳中石:我个人认为我不是书法家。为什么呢?作为书法家必须要有十足的生命研究书法,我可以说“不务正业”。读大学时,我学的不是书法。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的逻辑专业。当时受国外影响较大,我们学的是形式逻辑,不在大学里面广泛教学,只得暂时转专业。毕业后,我第一次转到数学专业,在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教数学。后来,语文课本添加了文言文,我才兼教语文。我小时候上过私塾,读四书,文言文稍微好点,所以教了文言文。之后,我还教过化学、历史等课程,所以说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到首都师范大学后,我仍然教语文,也教一点逻辑学。今年突然有一个同志跟我讲话:“我估计您都不认识我了吧?我是当时您教逻辑学时的学生。”20年前,我一边教逻辑学,一边教语文。当时,我在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所工作,教的是语文,一直不参与活动,只教学。所以说我不是书法家,只是教书先生。
后来,我怎么走上书法的道路的呢?有一次,我们学校的一位校长让人找我说:“目前,国外有很多人(日本的、韩国的)到中国来,问我们在书法方面有没有开展什么教育,尤其我们是师范院校①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学院,创建于1954年,于1992年在合并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基础上更为现名。,是不是考虑过这方面的情况?考虑到历史,我们在国际上应该有什么姿态?”于是,那位校长和语文教科所决定成立一个书法班,应对国际上的相关情况。刚开始,北京师范学院创立的是书法大专班,后来是本科班,再后来是成立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书法专业从刚开始的隶属于教科所,到隶属于教务处,再到中文系,最后到成立独立的书法文化研究院,一步步地成长着。所以说,我不是书法家,我应当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王瑞瑶:没想到您的经历这么丰富。您认为对您书法艺术有影响的人是谁?他对您的艺术观和美学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欧阳中石:我现在深刻地感觉到:中华文化了不起!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太多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汉字。我觉得在世界上最能被称为文字的是汉字,它是用“纹”组成的字。(我不是贬低人家,)国外很多文字都只是音符的组合,而我们的书是画上一本书,画上的意思太好了。我们的汉字是中华儿女向全世界提供的一份厚礼,既是科学的结晶,又是艺术的结晶。所以,我们不要辜负了我们祖先的遗产。
王瑞瑶:欧阳先生,以您在中国书法界的影响力和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您能否从艺术美学角度谈谈中国书法的精神特质和内涵?
欧阳中石:我觉得关于我们汉字的艺术性,我们的祖先有很了不起的创作。我们的文字给我们打好了基础。所有人交流思想最直接的方法是语言,语言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文字记录的是文化,和客观事物没必然联系。而我们的汉字是将事物画了个画,这一点咱们的一位教育部长到日本去的时候深有感触。他去的时候坐的长途车,人当时都又累又困,看见两边挂着很多书,人们都拿来看并看得很高兴。当时,他就很纳闷:这是什么字啊?怎么各国人都能看得懂呢?索性就拿起来,一看才知道都是画。再一深想,中国字都是画变来的,具体的事物可以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画,比如“女”是画的女的形象。如果女的年纪大了,有了孩子了怎么画呢?点两点乳房,就成了“母”了。这个画太奥妙了。那男人怎么画呢?男人特点是要在田里种地,所以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力”就是了。
但是,具体事物好画,抽象事物就难画,不过我们还是能画出来。分析的“析”是一个“木”字旁,一个“斤”,其实“斤”画的是一把斧子,用斧子将木头劈开就是分析了嘛。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提供了基础,我们古代许多真正善于写字的人才能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创作。我们国家的书法艺术也成为世界上的一笔重要财富,现在许多外国人都想学习书法,连美国的军校都要学习书法。
王瑞瑶:您讲得太好了,作为外语教师我今天真是受教了。自19世纪末,西洋文化逐渐东传,对中国书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您觉得中国书法所承载的意义和精神与西洋艺术相比,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欧阳中石: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那些暂时性的、不够理想的事物会随着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被淘汰,真正好的事物却想抹杀也抹杀不掉。五四前后①甚至要更早一点,1907年左右,钱玄同等知名人士认为言文分立、难以统一,汉字寓意艰深,不但难写、费时费力,且这一状况严重地阻碍了蒙童学习新知的进度,更难在短时间内扫除文盲,因而提出废除汉字,倡导以字母代替中文,旨在以新书写系统革新中国吏治。之后,更有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先生所说的五四时期反对废除汉字的观点,正是中国文化保守派针对倡导白话文和废除汉字的革新派而提出的观点。,甚至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不亡。这么多年过去了,汉字不但不灭,还越来越强。中国越来越强大,汉字也越来越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北大就有人提出办书法学科①实际上,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这是现代大学成立的最早的书法研究机构,但离现代的书法学科还有很大距离,更何况于20世纪30年代该研究会就中止了。,没有实现,当时是沈尹默先生提的,他相当教育部副部长了,但还是没有办到。在60年代,浙江美术专科学校也提出这一主张,潘天寿、陆维钊也都提出过,但人家招研究生,也不好说是硕士还是博士,稀里糊涂没做成。可是,我们学校作为一个师范院校做了并做成功了,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前几天,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研究怎么表示我们的拥护。我们国家最突出的是“德”,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们就抓住这个德,将中华民族的美德古训写出来,据说同时还开展了很多展览,但看我们书法的人最多,大人小孩都有,不仅是看我们写的书法,更是看里面的内容,用中国文字写我们中国的特色,为我们中华文化服务得很到位。
王瑞瑶:确实如您所说,我们学校抓住了有利时机,为弘扬中国书法办了一件大好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受到不小冲击,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着手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
欧阳中石:我们的领导在两年前就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我们提出的教育问题很明确,叫书法教育。书法教育不是单纯的写字,要先认知,即懂得如何认我们的汉字,知道怎么理解汉字之后再说怎么表现。我们的书法教育包含了认知和表现两个课题。有人说我们的中国字难认,又难写。其实,这话是不全面的,我们是为了认字才加多笔画,是为了加强认知,不是为了好看。
王瑞瑶:随着政府不断引导和宣传,国学热不断攀升,中国书法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受益。目前,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政府意识到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您能从中国书法对外宣传角度谈谈您的看法和建议吗?
欧阳中石:我觉得我们教育部的想法很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增设书法课,在学校里普及得很好。还有在内容上,它强调一个韧,就是一个文化的发展还要表现在书法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汉字的作用。所以,我们学校考虑怎么作字行文,作字是为了行文,行文是文以载道,为政治服务;以书焕采是用书法来展示我们的神采,发挥它放光的作用;切时入需,切合时代的需求,切合实践的需要,一旦明确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学术就不是为了写字好看。
简单地来理解: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作用,就要明确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人会偏重美术一方面,但一定要注意意义的发挥,现在各方面都注意到了。比如说,前两天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了一个书展,不叫做什么书展了,叫做汉诺文化,在那展示我们的文化,这样就很了不起,我觉得我国很多单位都看到了这个问题。我想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的成绩。我经常考虑,我们所谈的国学是否合适?我觉得最好不叫“国学”,该叫“中华文化”,我看我们中央的很多文件,一个谈国学的都没有。“国学”是五四时代提出来的,因为西学东进,压倒了中华文化,我们在那时提国学具有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化发展起来了,我们不必那么狭隘了,外来的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王瑞瑶:作为权威的老艺术家,您对即将从事书法艺术的青少年有怎样的建议和期许?
欧阳中石:我觉得,我们做教师的要导之以法,要给学生传授法在哪里,现在都误解书法就是写字。不是的,书法是关于书写的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门学问,不是浅层次地说这是书法,要更深刻地认识它的学问,才能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要把内容拿出来放在要领位置。前两天,我得到一个任务。每次我得到任务都是有所谓的,到底怎么把有所谓的表现出来,不是光随便写个字就完了。要针对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学习书法,认字解义是语文课上的重要内容,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欧阳中石(1928―),男,山东泰安人,曾在辅仁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名誉院长。研究方向:京剧、书法等。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100048)。
王瑞瑶(1962―),女,北京人,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育硕士,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等。联系地址: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100048)。Email:wruiy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