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形式与教学形式的同态互补
——以教学欧阳修《秋声赋》一课为例

2015-02-13 10:59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陈礼林郭静娟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秋声欧阳修形式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陈礼林 郭静娟

文本形式与教学形式的同态互补
——以教学欧阳修《秋声赋》一课为例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陈礼林郭静娟

一、一堂好课,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形式

什么是文本形式呢?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说过一段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以下我们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一课的教学为例,去探索这个秘密,去解开这个秘密。《秋声赋》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本的结构。《秋声赋》的文本结构有三重:第一重结构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即首先写秋声,然后写秋声从何而来(从表面的秋状而来,从深层的秋气而来),最后写秋思。第二重结构是文本的深层结构,即开始写的是自然之秋声,接着写社会的“秋声”,最后写自我的“秋声”。第三重结构是文本的创新结构。开始着重的是审美,艺术空间从天上拉到地面,从远处拉回眼前,作者通过秋声营造出清幽而深邃的微妙意境。接着着重的是审丑,通过“胡为而来哉”引出下文,再从秋状和深层的秋气两方面揭示秋声之“悲”,“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常以肃杀而为心”,让我们直面秋声之“丑”的一面。最后是审智。“秋声赋”的体裁是赋,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我们要充分挖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思考,也就是欧阳修超越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喜秋、悲秋”的双重立意,既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现实感,又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内涵与品格,开拓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二)文本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绘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通俗地讲,就是指文本中所描绘的人和物的具体排列与摆布,从位置的角度看,文本中所写的对象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强调“位置”的重要性。他说如果我们在小说的开头讲到墙上挂着一把猎枪,那么至少在小说的第三章就要将猎枪里的子弹打出去,否则就没有在开头写它的必要。《秋声赋》文本的位置之妙,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第一段中写秋声的层次与妙处,“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是写远景,状其速度之快;“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是写近景,前者状其力量之猛,后者明其场面之大、境界之阔。后文与此亦相呼应:“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就对应了前文的远景、速度;“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就对应了前文的近景、力量;“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盛则当杀”,对应境界、场面。最后“念谁为之栽贼,亦何恨乎秋声”,更是对前文的总结、呼应与提升。二是对首尾两处童子的描写,使其成为与文本相合拍的一个“道具”,文章开头写童子的不闻秋声,结尾写其不恨秋声,富有童趣和拙美。

(三)文本的语言。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从形文、声文与情文三个层面来思考美文,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来赏析《秋声赋》。上面讲的文本的结构、文本的位置都可归为形文,层次井然,结构整伤,文章推进颇有章法。就声文而言,本文句式整散结合,跌宕多姿,每段都有一个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乎!”)作者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每段都有一个疑问句式(“此何声也?”“胡为而来哉?“”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栽贼,亦何恨乎秋声!”),振动全篇,发人深省。王小波说:“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要看还不如去看小人书。”我们要美读此文,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让我们充分领悟到《秋声赋》的声文之美。最后是情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发现,本文就开头之意境、中间之铺陈、结尾之感叹而言,也可解析出一条情感线索:开始的惊奇、中间的悲壮、结尾的释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秋声赋》的文本形式可归结到文本的体裁“赋”上面。就“赋”而言,最后“体物写志”的地方无疑是重点,前面的都是幌子,是铺垫。我们在课堂上,既要体现对文本形式的准确定位,还要体现对文本形式的超越与创新。

二、一堂好课,也要能巧妙地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形式

什么是教学形式呢?教学形式就是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形式的结构、路径与方法。如果说文本是米料,教学就是烹饪。为此,我们要区别语文和语文教学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将文本形式与教学形式混为一谈,那么课堂就会照本宣科;如果注意两者的区别,课堂就会别开生面,惊喜连连。在《秋声赋》这堂课的教学形式上,我和郭静娟老师共同设计,努力把握以下四个“教学元素”:

(一)问题发动。无论是开头的导入,还是中间的过渡、结尾的总结,我们都可以巧妙设问,细心引导,明确点拨,使课堂具有异常的“清晰度”。如中间段可以提出:大家听到了怎样的秋声?学生轻松地回答出“悲”之后,教师追问:结合课文语境,这个“悲”字如何翻译呢?巧妙地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再比如文章重点段落“心中的秋声”之讲解,我们可以提出“不必恨秋声,应该恨谁呢”,变单调的串讲为信息搜寻、筛选与分享,使难点一下子被打碎,由学生逐一将其击破,最后渐入佳境,自然顿悟。

(二)环节创新。导入环节,我们精心选择了《苏州日报》“拍客”上的“秋日有喜”摄影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讲解第一段,郭老师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读。第二段,引用古人评价“变态百出”为由头,让学生评;第三段,抓住重点语句,转化提问方式,让学生辩。最后老师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总结全文,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完整、流畅而又富有节奏感。

(三)语言品味。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性和语文美,就必须高度重视品味语言。《秋声赋》整堂课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出语言的技巧、美感和意义,品出语言的创新之处。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高妙之处,在于让学生贴近文本,抓住要紧处,舍得花时间,品出新味道。如对文章“体物写志”一段,从赋的特点着眼,让学生广泛地思考,积极地动脑,慢慢等待,细心启发。围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品出“是时光,是自己”,再进一步品出“看淡秋声”,将欧阳修此文的思维创新处细致地剥离出来,使人感到此文语言既有意义,也有意思。这一段的核心是审智,课堂的发现使本文的艺术境界超凡脱俗、出类拔萃。欧阳修能写到这个程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将其与苏轼《赤壁赋》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知道了。《赤壁赋》最后所论“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似乎是创新之论,但当我们读到《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话“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大家作何感想呢?所以我们认为,《秋声赋》比《赤壁赋》的格调要高。

(四)特色辐射。我们张家港高级中学有一个省级课程基地“影像与写作”,课程基地的理念是让写作与影像牵手,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写作、学好语文的途径。我们课前导入引用《苏州日报》“拍客”图片,中途引用基地成员和自己拍摄的照片,结尾引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秋声赋》,巧妙地点缀了课堂,使文字、图片相得益彰。

在这堂课中,文本形式激活了教学形式,深入分析和精确提炼出来的文本形式,为教学形式提供了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使教学形式稳中有变、平中见奇;教学形式紧扣文本形式,从学生学习的现场出发,贴近文本,贴近生活设计,两种形式同态互补教学十分接地气。

猜你喜欢
秋声欧阳修形式
声声慢 秋声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画眉鸟
卧剥莲蓬听秋声
小议过去进行时
欧阳修快马追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片秋声入心来
苇花深处睡秋声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