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芳,韦晓燕,覃 贤,石秋香
(1.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宜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西 宜州 546300;3.宜州市第一小学,广西 宜州 546300)
“U-S”共同体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
——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
□韦 芳1,韦晓燕1,覃 贤2,石秋香3
(1.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宜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西 宜州 546300;3.宜州市第一小学,广西 宜州 546300)
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其顺利入职的关键。职前教师教育必须通过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学情境的互动、与一线教师的专业互动来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为此,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与实践基地小学建构“U-S”共同体,探索双导师制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对这一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表明,一线教师与师范生对这一实践教学改革认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提升;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并提出完善这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与小学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实践性知识;“U-S”共同体;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双导师制;调查分析
教师知识是理论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结合体。理论性知识是显性的、可以言传的知识。最早提出“实践性知识”概念的以色列学者厄巴斯(Elbaz)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所拥有和使用的知识,它有别于教师实践中被教师所知晓的知识”。[1]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知识[2]。刘强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转化需要互动,一方面需要主体与问题情境的互动,另一方面需要主体与实践共同体中的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3]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师范生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4]鉴于此,我们从高校场域的理论知识习得与小学实践经验整合的视角,于2010年3月至今,探索了“U-S”共同体(大学与小学合作)双导师制下的“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实践教学改革。
具体做法是:选择教学质量较好的两所小学,与之建构“U-S”共同体,又称教师教育共同体。“由高师院校的教育学专业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与“实践基地小学”(以下简称“小学)教师、校长等人员结成的教学团队”。[5]校内导师教学中强化实践环节,着重在专业学习、专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方面指导师范生。校外采用跟师制,每4名在校三年级师范生与1位校外导师结对子,跟师学艺。以2011级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具体要求为:(1)跟班听课(主要是语文课)不少于25节,有完整听评课记录;拓展观摩小学英语、音乐等课程;撰写2篇听课反思。(2)每月集体备课1次,完成教学设计1份,上语文体验课不少于1节,撰写体验课教学反思、跟师学艺总结各1篇。(3)参与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班级每月出版1期“‘U-S’共同体实践教学简报”。反馈结果发现,跟师学艺期间,蓝晓勤这组4位同学,每人随堂听课59节(其中语文课44节),平均上体验课6节,平均撰写教学反思4篇。全班44名师范生,平均听课32节,平均上体验课3.1节,平均写教学反思2.2篇。
师范生置身具体教学情境,在小学现场听课、上课、作业批改、与小学生交流、参与教研组活动中,积极与一线教师及与他人互动,通过对有经验教师的观察、模仿、体悟,把“听、看、问、思、议、写”等自主学习行为融为一体,在思维碰撞、认知冲突、行为跟进与行为改进等专业反思中,将经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内化,并在“知、行”反复转化并融合的新情境中,建构了个人的实践性知识。2008、2009、2010、2011级师范生到四年级正式顶岗实习支教时,实习学校普遍反映,师范生入职较快,教学能力较强。本文是基于河池学院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双导师制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的反思。
1.调查样本。河池学院小学教育(语文)专业2010级本科(53人)、2011级本科(44人),发放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回收率91.8%。向宜州市第一、第二小学语文导师发放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95.2% 。
2.调查内容。调查分校外导师卷与师范生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师范生与校外导师对这一实践教学改革的认同情况;跟师前后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变化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的认识;对高校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对实践教学改革认同的调查
师范生与校外导师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认同,可从侧面反映我们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为推广高校与小学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对实践教学改革,师范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分别占48.3 %、49.5%;必要性不大、完全没必要各占1.1%。校外导师则认为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分别占47.5%、52.5%。对实践教学改革态度,师范生非常喜欢、喜欢分别占36%、50.6%;不喜欢、说不清楚分别占1.1%、12.3%。校外导师非常愿意、愿意成为指导教师分别占47.5%、52.5%。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对自己教学很有促进、有一点促进的分别占57.5%、37.5%;有一点妨碍占5%。可见,绝大多数师范生与校外导师对实践教学改革持认同态度。95%的校外导师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对自己教学有促进功能。
(二)跟师前后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
跟师前,师范生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占48.3%;父母要求填报占28.1%;被学校调剂占12.4%;其他专业转入1.1%;其他10.1%。跟师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有所变化,愿做一线教师占66.3%;报考公务员占10.1%;报考研究生占2.2%;其他占21.4%。对比数据发现,师范生跟师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提高18%。2011级师范生莫阳锋在《〈我能行〉的体验课反思》中写道:“这次见习观摩与体验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虽然我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离教师这个角色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我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可见,校外跟师使师范生能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从而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对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
课题组在师范生问卷中设计了七道实践教学改革评价题目。根据统计,师范生对学校里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认为非常有用、有用、用处不大分别占25.8%、57.3%、16.9%;认为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所跟教师、所学教育理论、大学教师、以前中小学教师,分别占43.8%、33.7%、12.4% 10.1%;在听课中最关注所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智慧、师生互动;其他(组织教学)分别占43.8%、21.4%、20.2%、13.5%、1.1%;认为校外导师的课堂教学中,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阅读课和识字课、综合性学习课分别占46%、23.6%、22.5%,对自己帮助较少的是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分别占4.5%、3.4%;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对自己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有帮助、帮助不大分别占39.3%、57.3%、3.4%。
师范生认为最能评价自己实践教学质量的依次是,一两节体验课占66.3%、一两篇教学反思20.2%;一两份教学设计、一篇教学论文分别占7.9%、5.6%。对自己上的体验课或观摩同伴的体验课,总体评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分别占10.1%、46.1%;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分别占41.6%、2.2%。可见,83.1%的师范生认同学校里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对师范生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所跟教师与所学教育理论,因此,校外导师的选择很重要,高校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非常重要。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师范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是认同的。
课题组在校外导师问卷中设计了两道实践教学改革评价题目。根据统计,校外导师对师范生体验课总体评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分别占12.5%、62.5%;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占22.5%、2.5%。对课堂教学,认为对师范生最有帮助的是阅读课和综合性学习课、识字课分别占62.5%、20%、12.5%;帮助较少的是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分别占5%、0%。从中折射出,校外导师对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课的关注与研究不够。绝大多数校外导师对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是认同的。
(四)对实践教学改革建议的调查
师范生认为,高校教育理论教学要改进,增加课内实践训练、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视频观摩分别占79.9%、16.8%、2.2%、1.1%。继续推行跟师制占42.7%;增加实践课程占22.5%;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占34.8%。除教育实习外,最希望的实践形式是跟师学艺(含观摩与上体验课)占80.9%;其他是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占6.8%;参与学科技能大赛占4.5%;社会调查与教育调查、其他各占2.2%。希望跟师学艺时间安排在一学期、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分别占36%、38.2%、15.7%、10.1%。跟师学艺的实践教学成绩计入实践总成绩非常愿意、愿意分别占16.8%、70.8%;不愿意、无所谓分别占6.8%、5.6%。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师范生期望增加课内实践训练,认同跟师学艺,建议跟师时间为三个月(38.2%)或一学期(36%)。访谈得知,师范生建议从大一起就推进跟师制,有充足的时间与导师交流,并希望对跟师进行档案管理,与校外导师共同研究课题。
校外导师认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应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推行跟师制、增加实践课程,分别占42.5%、32.5%、25%。认为跟师学艺时间为一学期、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分别占10%、17.5%、 32.5%、40%。访谈得知,校外导师认为,校外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等应细化,才能保障指导质量。建议脱产跟师一、两个月较好,可全程见习;上体验课内容集中两个单元,便于单元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建议高校应向过去的中师学习,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通过上述对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师范生和校外导师普遍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持认同态度。高校与中小学组建教学团队,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协同培养,可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使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更富有成效,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一)加强教师类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
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师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实训方式上应突出“实践导向”。
1.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教育类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对现有教材提炼,去粗取精,并精选对培养合格乃至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如将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根据课程内容,采用“2+1”课程教学模式(设计2课时理论教学,1课时实践教学)或“1+1” 课程教学模式。重点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形式,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学思结合、探究实践。通过案例中教师行为的观察,讨论概括出隐性教学法知识,揭示案例中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使师范生获得更多关于教育教学的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面向基础教育的实用性。
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内实训模式
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就是要倡导简约教学[6],留出足够学时,解决师范生课程内实训学时。目前,微课程、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已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由于微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微课的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情境真实,获取方便[7],触发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对微视频运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的研究与实践上。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课前,师范生自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或者课堂某个教学环节(如关键词语的教学),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小组模拟自练;课中,微课展示10-15分钟,教师评价、诊断,促其反思,提出教学行为改进目标。组内成员用手机或摄影机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师点评录制成微视频,视频格式为流媒体格式(如wmv、rm、flv);课后,师范生将微视频下载保存到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中,供随时回放,进行补救学习。信息技术与微课教学的四大环节(教学、诊断、反思、补救)整合,创新师范生技能实训模式,能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二)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的科学管理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协同培养提供保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的精神,一是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推动制度建设。高校人事师资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兼职教师聘任制。通过《××学院聘请中小学、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的暂行办法》《××学院聘请兼职教师协议书》《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师的暂行办法》等制度,规范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待遇与职责,如加强高校教师到合作伙伴学校进行指导的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工作量,以此激励高校教师为基础教育服务。通过《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如规范实践内容、实践过程要求(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条件保障(如实践基地建设、实践经费投入、双导师队伍组建)、实践效果评价(评价内容、组织与实施)等。通过《××专业跟师计划》《××专业师范生跟师鉴定表》制度,规范跟师具体要求,过程检测,保障跟师质量。通过建章立制,既为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师范生提供制度与条件保障,也有利于检查督导与奖励,保障实训指导质量。
2.建立实践教学特色档案,发挥服务教学功能。
师范生在双导师协同培养中,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档案,包括微视频资源、教学视频光盘、音频资料、纸质与电子文档、照片等,彰显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与师范生要有档案意识,要同步建立实践教学特色档案。一是收集、整理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师范生的实践档案(如朗读音频、钢笔字毛笔字作业、粉笔字照片、说课视频、微课教学视频);二是收集、整理中小学教学现场师范生跟师实践档案(如教案、导师示范课视频、师范生体验课视频、学科教研活动等)。引导师范生采用“因需选题”、“按需施编”的档案编研方法,对原始的教学档案进行发掘、分析、筛选、编纂,使之系统化、分类化,提炼为《××专业师范生说课视频集锦》《××专业师范生微课视频集锦》《××专业导师示范课视频集锦》等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档案系列汇编。这些实践教学档案,可供本届师范生随时回放、查阅与反思,利于师范生的补救学习;也可上传至校园网络,为下届师范生的自主学习与教育实践发挥服务功能。
(三)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要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大学必须以服务求支持,放下架子,真心实意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大学对中小学的服务优势在于教师的培训,关键在于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已意识到自身教育理论功底与学科知识的薄弱是实施新课改的障碍。为此,我院采用专题讲座、协同教研、合作研究的形式,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语文文字运用”的课标核心理念下,语文教学领域掀起“语用热潮”,出现一些极端做法。我院教师一是积极深入小学实践场域,结合具体语用知识进行教学的案例,引领一线教师在听、说、读、写中理性建构积极的语用策略。二是聘请区内外名师与一线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的协同教研活动,如聘请苏州市小数名师徐斌、重庆市小数名师卞小娟、义乌市小语名师金晓芳、南宁小语名师蒋慧杰、南宁市教学骨干高珊等老师开展示范课系列实践活动。教研活动设在小学,一线教师与师范生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在名师的示范课、互动式评课与专题讲座中,一线教师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重新理解课程、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然后再运用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知行”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三是开展合作研究。高校有学术资源优势,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经验孕育着卓越和平庸的双重可能性,只有通过反思性实践,其教学经验才能升华并形成实践性理论,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使个人知识走向共享知识。因此,我院通过引领一线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如“具体教学目的如何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研究”、“具体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8]促使一线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教,教研结合。双方的合作研究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教师申请并主持,小学教师参与,如教师教育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等;二是小学申请并主持,高校教师参与。如字理教学研究中心课题《加强字理学习,传承汉字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等,大学学术文化与中小学实践文化的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在注重教师自身实践和经验积淀的基础上,引领教师“用教师自己的实践以及从中提炼出来的实践理论与已有的学术理论进行对话,从而拓展和提升教师专业品性”,[9]有效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1]Elbaz, F. 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 Report of a Case Study[J]. Curriculum Inquiry, 1981.(11).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刘强.互动对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与转化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13,(4):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EB/OL].教育部网站,2011-10-08.
[5]韦芳,罗之勇,石秋香.教学共同体视角下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J].河池学院学报,2011,(3):98
[6]韦芳.“U-S”共同体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3,(4):105.
[7]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7):17-19.
[8]王智秋.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构想与举措[J].中国教育学刊,2010,(5):70.
[9]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1,(4):6.
【责任编辑 谢文海】
The Diagnos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 under “U-S” Community——Take Elementary Education (Chinese) Major as an Example
WEI Fang1,WEI Xiao-yan1,QIN Xian2,SHI Qiu-xiang3
(1.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Hechi 546300;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Yizhou Educational Bureau, Yizhou, Hechi 546300; 3. First Primary School of Yizhou, Yizhou, Hechi 546300)
Practical knowledge is the knowledge bas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to students’ job-hunting. Pre-service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through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actions with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situations, through their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s with frontline teachers to promote them to acquire prac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Hechi University and its practical base in the primary school build up “U-S”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his paper is the diagnose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and it shows that both frontline teachers an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gree with the reform; th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to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up, and their teaching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Advices are given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knowledge; “U-S” commun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double tutorial system; diagnoses
G658
A
1004-4671(2015)01-0126-05
2014-11-27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A类“U-S共同体建构下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2013JGA216)。
韦 芳(1969~),女,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