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爽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第三学校 天津 3002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索生活中各种现象在校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校外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生可利用在校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去经历探索、发现规律。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青少年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科学的机会。与校内相比,校外有无限广阔的环境,可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而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校内科学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为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科学课堂是灵活生动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技能、思想和精神。
2.1.1 课堂教授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时,教师将导线、电池、小灯泡发给学生,提出探究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遇到没有点亮小灯泡的情况,反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把没有点亮灯泡的连接方式画下来,并将其与点亮灯泡的连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概括总结,得出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的结论。有的学生利用1节电池点亮了两个小灯泡,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从而顺利得出串联、并联的不同特点。
教授五年级《造一艘小船》课程时,指导学生制作了不同形式的小船在课上展示。学生在小船的动力方面发挥创造力,有的给小船安上小马达,利用太阳能发电,驱动小船行进;有的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为小船提供动力,绕紧橡皮筋再松手,小船会向前行驶一段距离;有的则利用肥皂或者牙膏推动小船,溶解的肥皂或者牙膏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使小船后方水的表面张力小于前方水的表面张力,拉动小船前行。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
2.1.2 科技活动
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课每周两课时,短短的 40分钟一节课,学生汲取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欲望,每次下课后,追着教师问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科技活动是科学课堂的延伸。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编写了科技活动校本教材,旨在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例如,开展“我们美丽的环境来自于我们自己”主题科普讲座,讲述环境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讲座之后,很多学生有了行动,有的运用学过的垃圾分类知识,将蛋壳、剩饭菜、落叶等用土壤掩埋,密封在堆肥箱里制成有机肥料,给校园花坛的花草施肥;有的利用硬卡纸和双面胶自制尘降检测板,检测校园的空气质量,发现了校园早晨的尘降数明显小于中午和傍晚的尘降数。
在科技竞赛类活动中,学生自己选题开展研究,利用科学原理和方法,制作或设计新颖、使用方便的方案或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此外,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融入科学知识的海洋,不断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内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具有开放性。校外科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例如,2013年 3月,我校学生利用网络,参与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举办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我们的碳足迹”项目,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通过头脑风暴,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对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此外,学生还学会了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在项目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模式。
又如,三年级学生第一单元学习的是植物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亲历种植凤仙花的过程,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而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是无法达到要求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家里种植凤仙花,随时观察和记录。在家庭种植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研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五年级的《绿豆芽的生长》课堂之外,有的学生在家里开展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种类的种子发芽所需的水量;有的则利用水培技术种植起了绿萝。
再如,我校校外的特色科技活动是无线电测向运动,该运动是一项竞技性的科技体育活动项目。参加此活动,除要进行体能素质训练外,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无线电方面的知识和电子制作技能。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无线电测向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又能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校现有在校生534名,外来务工子女占78%,,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因此,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任务中,由于家长不支持或者家里不具备条件,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此外,我校位于大港油田,土地属盐碱地,土壤盐碱性较大、肥力不高、保土性差,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濒临渤海的地理位置,受季风环流影响很大,冬夏季风更替明显,所以种植植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学校附近没有适合学生开展活动的实验基地和科技场馆,没有可利用的校外社区课程资源。
首先,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活动。要多和家长沟通,使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同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观看科教频道的电视节目,建立家庭科技藏书,多带孩子参观科技馆、动植物园等,开拓眼界。
其次,与科技场馆、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发挥它们的科普功能。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他们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情况,加深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从而培养科学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市级、区级创新大赛,学校定期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小发明小设计比赛、科技小论文比赛。
最后,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增加科学微电影的培训,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记录自己探索科学奥秘的经历,并参加科学影像节比赛。继续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体验调查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校内科学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校外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校内、校外科学教育相结合,既提高了科学课程的质量,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0788/607 90/ 4219943.html.
[3]翟立原.创新科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主题解读[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mlagSUtq vSa60kLOQMeImVvRGoE1JIW3AddAMpq7jlbekXB_S yG20NGG3VlhT77AgQK6Yc9OXv6BBJq0NiznkA4eb VDhYW7vQwbk9Rce03.
[4]金鹏.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的思考[EB/OL].http://www.bast.net.cn/art/2011/6/18/art_735_23482.html.
[5]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科技组.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科技教育工作综述[R].人民论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素质教育专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