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天津市第十四中学 天津300241)
浅谈科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李 媛
(天津市第十四中学 天津300241)
基于当代学生所具备的科技素质状况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在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对科技教育的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可行性策略,用以完善科技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升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 现状 应对策略
科技教育包括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例如,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理化生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属于科技教育的范畴,课余时间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也属于科技教育的内容,同时,家庭及社会、学校内的科技氛围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技观念的重要因素,属于科技教育的隐性课程。这样看来,科技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实施的综合性工程。这项工程由来已久,许多人已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尽管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科技教育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许多急待完善的内容,需要我们针对问题,采取可行的应对策略,促进科技教育的顺利推进,提高教育实效。
1.1 具有迷信思想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据调查,由于科技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小学生产生迷信思想倾向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科学与迷信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破除迷信思想,才能让科技的阳光占领思想高地。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迷信思想随年龄的增长呈越来越严重的状态。笔者在中小学中做过调查,在小学阶段,没有迷信倾向的学生占86%以上,初中阶段没有迷信倾向的学生占79%,而高中阶段没有迷信倾向的学生占到了62%。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教育程度的加深,怀有迷信思想的学生的人数反而增加了。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学生现实中所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当这种困惑积累到一定程度而自己的心理难以承受,同时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无法得到解释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迷信的倾向。当然这也反映出当前科技教育的欠缺,至少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科技教育没有在引导学生相信科学、抛弃迷信、树立科技意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1.2 学生科学爱好与兴趣递减
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科技爱好与兴趣呈上升趋势才是正常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不喜欢科技活动的人数却相应增多;喜欢读科普类书籍的学生逐渐减少;观看科普节目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据抽样调查:不喜欢科学活动的小学人数占6.2%,初中占13.3%,高中占18.07%。经常读科普书籍及观看节目的小学占36.1%,初中占23.4%,高中占19.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科技活动逐渐失去兴趣,从小学到高中,人数呈递减状态。此外,经调查,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呈上升趋势,例如在解决污水问题的一项调查中,小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想象来解决问题的占12.2%,到高中阶段人数大幅度上升,但也仅仅达到37.6%。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缺乏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2.1 学校方面
由于学校领导缺乏对于科技教育的整体规划,甚至缺乏科技教育意识,导致很多学校没有开展过科技教育活动。但是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会采取一些表面措施。如果这些措施真正能够得到实施,则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学校把不同的班级划分为“书法艺术班”、“舞蹈艺术班”、“牛顿科普班”。但是这些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实,所谓牛顿科普班也只是挂了这样一块牌子而已。
由于领导教师缺乏科技教育意识,学校也没有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上给予相应重视,科技活动所需要的器材及科任教师都处于空白状态。科技教育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而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目前学生的科技活动只是以参观为主,主要是参观科技场所、科技展览。而科技制作、科技研究等比较贴近科技创新的活动却很少开展。据笔者所在区内的调查显示,参观科技场所的学校仅占50.8%,参观科技展览的学校占27.3%,建立科技兴趣小组的占21%,听科普讲座的占17.2%,参加科技夏令营活动的占7.2%,在活动中能够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只占8.2%,科技小制作占8.9%,参与社会科普宣传占6.8%。所以,学校在开展科技活动方面,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参观,而缺乏让学生动手操作等研究性的科技创新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技素质效果不大。
2.2 家庭方面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网络、汽车、家电、饮食都是家庭所遇到的日常问题,家庭成为对孩子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园地。实践证明,有的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科技教育,并且经常与孩子探讨一些科技问题,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科学素质就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有明显优势。但是对于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来说,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据了解,随着学业年限的增长,家庭对于孩子的科技教育状况却呈递减的状态。在小学阶段,经常为孩子购买或订阅科普读物的家长占47.9%,到初中是15.7%,到高中为11.2%。可以看出家长在科技方面对孩子的投入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却相应减少了。
2.3 社会方面
科技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人力与物力支持。而现在的情况是学校科技教育对社会上的一些科技场所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例如科技馆、少年宫、气象站(局)这些场所对于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能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学校没能有效利用这些科技设施。政府开展的科普教育宣传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重实效、落到实处。有时轰轰烈烈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过后就成为一些商家交易的市场。政府主导开展的科技大赛,其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所谓科技大赛,往往是一些绘画、书法作品参与评比,混淆了科技教育的概念。
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协同教育。因而,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把其作为对教师、学生考评的重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有相应政策的调节与支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评价不应只限于学生成绩的高低、教师教学成绩的高低,而要把科技教育的成效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并提高其比重。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履行学校检查工作时,一定要重实效,切忌形式化与表面化,要考察学校在科技教育中的真作为,要把学校科技教育实施的形式、内容及效果纳入统一检查的内容,并作为对学校、对校长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
学校管理部门要把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加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兴国利民方面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要对学校的科技教育进行整体有效的规划。可以走出去,向我国科技教育活动开展得好的地区学习,例如可以向科技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上海、深圳等地学习,也可以向身边有着丰富科技教育经验的兄弟学校学习。其次要重视教师在实施科技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管理部门要调动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教育的教研力度,特别是鼓励理科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加强对科技教育内容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同时,还必须注意学校科技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激活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力。
3.2 加强家庭及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
家庭与社区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场所,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家长及社区的支持与配合,使社区科技场所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辅助载体。社区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与帮助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确保活动的成效。
家庭是重要的科技教育资源,学校肩负着与家长一起开发的责任,应该与家庭携手,共同利用好这个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帮助家长树立科技教育意识,理解科技教育活动的意义,了解科技教育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培养孩子对科技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质。应该与家长密切沟通,充分借用社会的人力、物力来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服务。对于社会科技教育场所而言,政府主管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要达成共识,协调开发,增强其场所科技教育活动的使用频次。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充分调动社会科技场所、人力、物力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服务。在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的协同下,可以建立科学教育审议会,实施奖惩制度,对于科技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学校给予相应处罚,对于科技教育开展有成效的学校给予相应奖励。还可以设立科技教育基金,对于学校科技教育设施建设给予物力上的帮助与扶持。
3.3 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研究的力度
由于目前对科技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科技教育活动也缺乏相应的操作层面的规范。因此,教育研究部门应该针对科技教育的特点,研究相关科技教育的规律与理论,用以指导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要从课程的设置上、理科学科的渗透方面加快研究,从学科的整合、理论的高度上加强研究,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引导。教育研究部门要坚持到教学教研第一线,采集科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下基层指导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大兴教育科研之风,通过听评课、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等形式,了解当前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实际,要在人力与物力方面做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形成指导材料,向政府行政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加速科技教育活动物力与人力方面的配套建设。
3.4 在教学中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科技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为中小学学生都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都有对事物一探究竟的欲望。但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这种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多回答学生几个“为什么”,也就不需要花费精力设计花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了。所以,在小学年龄阶段,需要教师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而进入高中则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就会被繁重的课业所占据,这种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要加强树立学生的科学信仰,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避免迷信意识侵入思想深处,占据科技精神的高地。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技术的本身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与精华,是人们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发现、总结与升华的。但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弱的现象,这与学校不重视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一些定理的验证、证明转变为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科学探索的意识。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创新。在此基础上,学校及教育科研部门要注重科技教育课程的构建,建立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为一体的科技教育课程结构,科技教育也可以成为一个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学科,并且与其他学科一样,纳入到学科考核当中。改革考试模式,将科技实验纳入考核的内容,以此可以对科技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携手互动,综合施加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丰富科技教育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科技教育的机会,是当下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要政府部门重视,家庭观念更新,学校教学模式创新,就一定会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意识与科技精神的形成,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科技进步的生力军。
[1] 吴志华. 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的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0(9):16-23.
[2] 汪人. 渗透式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18-19.
[3] 沈赤,章丹. 政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政策建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曹琳俐.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2.
On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Relating Countermeasures
LI Yuan
(Tianjin No.14 High School,Tianjin 300241,China)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status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ir families,schools and the society regar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facilities and culture. In the end,it summarizes a series of feasible solutions,aiming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rit and improve the whole society’s conscious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G311
:A
:1006-8945(2015)05-0015-02
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