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辉
(天津市河西区纯真小学 天津300211)
小学科技教育实施的方法研究
杨兆辉
(天津市河西区纯真小学 天津300211)
科技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当前科技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指出科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科学的桥梁,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科学、认识生活,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 科技教育 实施策略 综合素质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当代科技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接受和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基本能力、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回归社会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技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在科技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适当地开展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始终关注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自然观念,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近年来,我国的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虽然正在竭力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但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发展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学生只动手不动脑,探究活动走过场;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薄弱;教师教学内容没有引起学生共鸣,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评价不全面,缺乏良好的评价机制等。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科技教育的发展,更阻碍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尝试从以下方面对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培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例如,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过开展种花养蚕活动,学生能够感悟生命、感知自然;通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与此同时,一系列课堂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精神。
科技活动中借助我国古今科学家的成就和事迹,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的相关信息和他们取得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迎难而上,勇于攀登。例如,介绍我国古代造纸术和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介绍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介绍我国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拱桥,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此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区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区现状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例如,开展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大调查活动,学生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循环使用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并能够主动提出用编织袋代替塑料袋,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的解决办法,进一步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技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会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研讨——课后延伸探究”这一完整探究过程,活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1]另外,协助、交流和表达贯穿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形成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创造潜能。[2]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针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再进行实验验证。给出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塑料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解决乌鸦在没有石子的情况下的喝水问题。学生会设计出至少2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两根吸管均放入水中;第二种是吹气管离开水面,挤水管插入水中。两种实验方法均能成功利用空气挤出水,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去认识空气能像固体和液体一样占据空间。
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挖掘实验中的探究内容,增加一些创新点。例如教学《磁铁的两极》,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的安排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求知需要,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探究方向,指导探究过程。教师要让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桥梁,借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如上例中,当某个学生介绍并模拟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笔者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研讨。在相互倾听、相互反馈、相互质疑、相互问难、相互补充这一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时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笔者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引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将课堂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枯燥和遥远,反而非常有趣和实用,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进行科学探究。因此,科技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激活探究活动的原动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第二课堂教学“变色的紫甘蓝”中,笔者演示紫甘蓝汁滴加白醋变色的实验后,学生惊叹紫甘蓝的神奇。他们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笔者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材料:白醋、食用碱、肥皂水和雪碧,再给每个活动小组分发紫甘蓝汁和滴管。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紫甘蓝遇到不同食物时竟然会形成不同颜色。然后笔者告诉学生,紫甘蓝汁能与这些食物发生变色反应是由于其中含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改变颜色,遇酸性水溶液能变红,白醋中含有醋酸,是酸性水溶液,所以紫甘蓝汁呈红色;花青素遇碱性水溶液变绿,肥皂水的成分是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紫甘蓝汁变成了绿色。因此紫甘蓝可以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利用紫甘蓝汁可以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再如,设计《它们吸水吗》导入环节:“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准备材料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洒在了桌子上。通常,我们会用什么擦干净?”“抹布!”“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抹布为什么能把水擦干净?”“因为抹布可以吸水!”“吸干了吗?水去哪了?你看到了什么?”“水跑进了抹布里!”“水上有污渍!”“抹布能吸水,说明它具有吸水性。什么是吸水性呢?”随后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预测木头、纸、金属和塑料4种材料的吸水性并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比如讲到“磁铁有磁性”时,向学生介绍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垃圾内的废铁、废钢等金属,擦玻璃器是磁铁隔玻璃吸铁的应用实例;再比如,讲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时,向学生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打气筒和喷水瓶等。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累经验,然后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使学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评价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3]:①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②偏重于对小组学习中的科学知识评价,忽略了其在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全面了解学生,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实现学生科学地探究、科学地发展。要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每一次小组合作不仅是一个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它还包括情感的体验,以及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评,将良好的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评价成为一种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手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活动交流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平台,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针对个体做出多样、灵活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节科学课或活动课上都能有所进步和发展,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理论意识,丰富理论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科技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科技教育方法。通过科技教育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世界;为学生搭建生活与科学的桥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广阔的平台,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1] 江美华. 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哪里来[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 徐海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J].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9):85-86.
[3] 叶宝生. 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A Method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YANG Zhaohui
(Hexi Pure Primary School,Tianjin 300211,China)
The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grated scientific literacy. Based on current conditions,several pertinent suggestions conce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points out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 an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ir daily lif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Educators should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science and life by way of science exploration,thus changing their way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earning and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dolescent;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strategy;comprehensive quality
G304
:A
:1006-8945(2015)05-0008-02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