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探讨

2015-02-13 15:3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院校

陆 敏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在人类纪元进入21个世纪的当下,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于如何发展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简单。1988年,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个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所谓“孔子的智慧”,概括说来,即是从学识、道德、技能、修养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发展,提高素质,进而通过“社会人”推动时代发展。可见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惹人注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便是我国教育界高举的旗帜,不仅是对中小学,对高等学校甚至提出了更高、更切实的要求。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成果见效慢、周期长,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为切实执行带来了困难。应试性、实用性教育仍在大部分高校占据着主流地位,其中更是以高职院校最为突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一、“人文”与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人性、教育。公元前11世纪,《易经·贲经》有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在我国文献中的首次记载。显然,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意在‘人文教化’”。而后,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责任,提倡人文教育。今日,“人文”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足见涵义之广。与“人文”相应,“人文素养”强调“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周丽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格外值得追求和珍惜。

二、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现状

事实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早已被全球共识,并渗透到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内,早在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就倡议,通过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国外,1989年,美国发表《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规定要“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人文学科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以此规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方面,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强调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外,做人的素养乃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进一步提高了世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

然而如前文所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层次性教育,弹性大、实施效果短时间内难以体现,表面来看似乎与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紧密结合性的高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随着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开始“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和社会功利性”,这些均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打开“市场”举步维艰。放眼国内可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度不够,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尽管在国内外大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在认识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课程,如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等,然而,在“实用主义”和“能力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文素质教育仍在高职教育中扮演配角一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具体来看:其一,在课时上,整体来看,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仅占总课时的4%-8%,尚不足专业课的一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25%-30%),有的工科类院校甚至至今仍未开设;其二,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存在要求过低、态度过于随意的现象。如部分学校将其规定为“选修”而非“必修”,弹性过大,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考核缺乏硬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此类课程的轻视。

其次,校内人文建设偏废,人文感召力不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图书、网络、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建设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查看图书馆馆藏书目,大多仅收藏最基本的阅读刊物,鲜有国内外的大家名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校内人文元素缺失,感召力不强,且缺乏职业特色,间或出现的海报、倡议书、宣传语等则又彰显着与本科院校的人文差距。

最后,对人文课程发展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够,忽视对教师的培养。与对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大力推动相比,对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方法、规律性等方面的探讨研究鲜有人问津,且较难获得资金支持。同时,授课老师也并非全部“科班”出身,有的对人文课程的教学了解并不多,再加上工作量大、学习提高的机会甚少,导致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推动教育回归本体意识

尽管在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的现象,然而,“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人”,是一种“T”型的复合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从“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大力发展高职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人文课程教学,强化课堂“硬建设”

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增设文学、历史、伦理、传统文化等“必修”课程,帮助掌握最基本的人文常识,为陶冶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选修”途径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如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等,引导学生转变对人文课程的固有观念——与专业相互独立,促使自觉提高关注度。另一方面,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如讲座、座谈会、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认同感和参与度。人文主义内涵的重心是“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引导。因此,应多采用讨论、演示、启发、引导等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与人文情操,进而在实现情感教学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丰厚校园人文积淀,关注文化“软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打造过硬的精神平台。针对大部分院校存在着文化积淀单薄、底蕴不足这一弊病,可从图书、网络、社团活动、人文氛围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如大力扩充馆藏图书,开拓学生人文视野,利用网络、文化墙等宣扬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提高文化渗透感,定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国学大赛,检验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等等。这样,在通过引入更多人文元素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解除学校演变为“职业培训基地”这一危险的同时,利用校园文化的无形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敏感度与文化认同感。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专业性和职业性色彩较为浓厚,而这亦可融入到校园的人文建设中去,如举办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等等,从而实现巩固、检验专业知识和丰富人文涵养的双重目标。

(三)充实人文师资力量,强化人才支撑

人文授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渗透人文精神的直接资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处境尴尬等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改变各校人文教师备受忽视的现状,加快充实师资力量的步伐,创造更多的研修机会,并对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人文教师是高校人文课程的直接承担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唯一责任人;相反,这一任务更多地落在校园内其他工作者身上,其中当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尤为重要。由于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时间较长,二者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倍加重视此二者自身的人文涵养,鼓励在工作之余扩大阅读,充实人文知识储备,主动学习交流,培养如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与此同时,关注日常言行举止,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言传身教达到引导学生、帮助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当下,关注人文素质教育、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这一任务早已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为此,应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关注,丰富校园文化积淀,抓好学校软、硬两方面建设,同时重视提高人文授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通过全方位合作育人这一途径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步伐。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文精神复归的呼唤,亦是高职教育对教育本体意识的回归。

[1]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赵雅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2.

[3]李保峰.关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院校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