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群体动力论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
王敏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新时期下,新生群体的入学教育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确定学习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群体的入学初期容易出现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不足、受挫能力欠缺、享乐思想抬头等问题,利用群体动力理论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解决学习方式转变带来的学习不适应、交往扩大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生活独立带来的生活上的不适应、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对管理制度的不适应。
群体动力论;入学教育;学生特点;大学新生
近年来,高校新生招募在生源结构方面和生源性质上正逐步从相对单一面向多元化发展。刚入学的90后新生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其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同时经济上对家庭依赖强烈,同学间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较大。
1.集体意识逐渐削弱,个体意识逐渐加强
目前看来,90后大学生思想的显著特点是个性的张扬,注重自我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待事情的出发点是集体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改革开放30多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纷纷谋求个体发展,在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中奋发图强,以个体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为目标,人生观、价值观趋于自我实现。另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深入,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90后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关注度大幅下降,强调关注个体,喜欢表现自己,在需要合作完成的工作中鲜于表现谦虚礼让,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日趋下降。
2.注重生活享乐,物质和精神上受挫能力欠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日渐增加,为学生在校生活支出提供坚强保障,学生在校生活忧患意识下降,把生活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享受生活上。手机、电脑、衣物等必备用品支出逐渐增加,已经不在乎勤俭节约。手机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方式,提供了展现平时生活的平台。学生们更多地通过这些媒体分享生活事件,秀出生活方式。这些方式滋生了学生的羡慕攀比心理,趋向追逐生活享乐,物质精神上同样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异想为对物质的追求,盲目追求生活享乐,把个人关注度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一切行为、思想的出发点转移到“向钱看”上,一旦“向钱看”的目标未得到实现,心理上价值实现感就会得不到满足,从而情绪低落,或者背负颓废、一败涂地的心理包袱,物质精神上的受挫能力薄弱。
3.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国家扩大招生,大部分90后学生步入大学。这些学生在发达的教育资源、开放的媒体影响下,知识量和见识优越于其父辈。他们具备新颖的思想,开阔的思路,较强的学习力和执行力,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人们生活方式呈现较大差异,这也给大学生在校生活出现消费差距产生影响。尽管良好的教育和才艺满足了他们挑战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受挫力严重下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心理上、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另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生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治不断健全。学生在校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平和民主,渴望在生活、学习、工作各领域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
1.在大一学期做好新生入学的引路人
新生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除了新鲜感和感到兴奋外,同时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突然从紧张的学习中松懈下来,很多学生找不到大学读书的目标。在这种茫然的状态中,辅导员应紧抓学生学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引导确定发展方向。
2.关注学生校史校规学习,做好校园文化宣传
新生刚到学校,对校园的地理位置、各教学楼功能作用都不了解,对校园的相关规定也不熟悉,辅导员应该通过座谈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及近几年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易于学生深入了解学校文化内涵,对学校产生浓烈的兴趣,提高学生以校为家,爱护学校,使自己产生安全感,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消除陌生感,产生亲密的情感。
3.提高自身修养,做好新生心理的辅导者
大多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家长,独立步入新城市、新环境、新生活,社会阅历欠缺。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方面的学习,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丰富职业知识,拓展职业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储备。开学之初,辅导员应多关心新生,走入寝室,进入教室,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生活状态,舒缓学生紧张陌生的生活气氛,关注新生心理方面的辅导。
新生入学后能否很好地接受校园生活,顺利地步入大学的初级阶段,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导向正确与否和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新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初期,辅导员老师应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启蒙、专业学习内容与方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方面开展启蒙性教育;在诚信教育、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教育、网络文化教育、职业规划上给予正确引导;及时宣传校规校纪、安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详细的介绍,开展丰富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全方面给予关注引导,顺利接受校园生活。
四、群体动力论应用
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意味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阶段学生心理容易出现情绪化,易激动,遇事易于出现较大心理波动。在应对学习方式转变、人际交往扩大、独立自主生活、管理方式严格方面产生的不适容易采取过激的手段。学生个体思想意识容易受到身边同学情绪的感染,为孳生群体心理提供有力条件,学生容易卷入群体性事件。因此,辅导员利用群体动力论的积极影响,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团活动,把学生引导到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树立学习目标提供方法指导
根据群体动力论,从学生参与群体事件的理论分析上看,去个性化、匿名性、无组织性、责任模糊是主要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学生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巨大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新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如实名晚自习、考研自习室实名座位号制度等活动,责任到人,实名登记,有组织、有记录、有检查、有纪律地整合到群体管理,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提供方法指导。
2.关注网络健康教育,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个性化和社会化是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从教育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和个人意志的自律自由是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历史维度和道德维度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管理。一个人的思想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个体思想与他所处的环境中的适应程度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大多都花在网络上或从事与电脑有关的事,管理好学生群体课余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对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对话题的认知大部分来自网络,借助网络传播,正确舆论或谣言很快达成一致,造成公众舆论,学校矛盾和社会问题就会出现脱域现象。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应及时关注网络舆论,掌握学生对待舆论态度,积极在校园网上发布健康权威的信息,及时防范不良网络舆论,在群体氛围中改变激进的想法,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3.加强与新生的情感沟通,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建立和谐校园的必要。学生公寓是学生工作者开展情感沟通的重要场所,在寝室里可以跟学生们比较随意地谈心谈话,消除新生孤独感和恐惧感。建立亲密的感情基础,为引导大学生群体认知、开展过激行为工作、心理疏导,提供接受方式。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过激的举动。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掌握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特点,建立联系沟通渠道和校领导访谈日,拓宽学生表达与宣泄心理情感的渠道。充分利用学生团体作用,吸引志同道合和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利用正面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新时期下,开展90后新生群体的入学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确定学习目标有重要效果。这一群体的入学初期教育有效解决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不足、受挫能力欠缺、享乐思想抬头等问题,利用群体动力理论有效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学习目标提供方法指导,正确引导好学生群体思想教育,贯彻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价值观,建设和谐校园环境。
[1]韩娟.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2]陈琳琳.“90后”大学生特点及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张程.“80后”辅导员对“90后”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4]金声怡.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中外企业家,2014(34).
[5]魏敏.群体动力论视角下的高校德育队伍建设[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6]钟红,张建平.群体动力论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G64
A
1673-0046(2015)9-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