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社会治理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王 洋
(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社会治理的顶层推动和公民的多元诉求为志愿服务参与到社会治理创造了契机,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出现的问题,结合社会治理理念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等对策,以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关键词:社会治理;大学生;志愿精神;助人助己;价值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治理要求必须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共进。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这不但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而且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志愿精神普遍认同,活动缺乏持续性
目前,我国各高校十分注重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新的活动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逐渐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然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和指导理念变化不大,尚未上升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环节的应有高度,限制了高校志愿活动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存在持久性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的不足。
2. 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化,活动开展注重形式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拓展,从传统的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植树、公用场所的清洁等单一服务类活动,向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服务转变。但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有些活动流于形式,这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并未体现出对志愿精神的追寻,并不了解志愿精神的人文内涵和重要地位。
3. 志愿服务受到重视,服务机制尚未完善
大多学校进行志愿服务前,通常会有一个动员大会,但在大会上往往只对此次活动加以说明,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缺乏对志愿活动将面临的困难全面的预估和志愿者定期培训,即使有培训部分学生也往往因种种事由中途退出而无法坚持完成[1]。
4. 规范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当前虽然有一定的法规去指导约束志愿服务,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些法规在技术和内容上与现实有了很大的落差,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志愿服务的需要,这也是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社会化和法规化也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2]。
1.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缺乏资金支持
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资金来源基本源于各团委,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分析、活动的策划宣传、志愿者的招募、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实施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导致绝大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仍停留在表面服务,也给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带来了阻力。
2.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偏差
多数大学生对于志愿精神的深层含义并不了解。部分学生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等同于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等,这样的理解将志愿精神局限在个人道德良知的精神层面。部分学生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
3.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缺乏有效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制度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架构,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含义以及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目标、内容等的“无指导、无要求”,导致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缺乏有效的培育机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将志愿服活动进行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为其提供各类扶持性保障,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比例,丰富志愿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拓展其品德教育功能。
4. 政府与高校的合力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促成不足
在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缺乏志愿服务的机会与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不够。在社会治理的倡导下,政府应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以及对志愿服务更多的管理措施,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提高。
1.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志愿者管理包括成立志愿者协会或志愿者组织、培育协会或组织领袖、制定组织规章、制定合理的志愿者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促使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坚强的意志和态度,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更持久的志愿服务精神。这些激励机制包括志愿者积分制度、优秀志愿者评选、优秀志愿者讲座、宣传志愿事件、志愿组织领袖的筛选等。
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和相关活动规范化。采取合法措施给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基本保障,在给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应该注重维护好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和有序[3]。
2. 树立正确的志愿精神培育理念
正确的志愿理念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只有有了正确的志愿理念,志愿者才可以更好地、更持久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志愿精神是一种助人助己的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大学生志愿精神是价值观教育的全新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来看,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互助与自助精神、慈善与为人民服务精神、资源与无私奉献精神、参与与社会实践精神[4]。正确志愿理念的培育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展开,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此,高校应完善相关培训机制,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采用恰当的培训方法,构建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各方面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奠定人才基础[5]。
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在我国,学校对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远远高于社会的支持,当然这不仅只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也导致了资金不足。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们应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促使大学生志愿者更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使得志愿服务可以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以保证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传播。
通过引导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加入,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志愿组织能够有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在高校中得到进一步的宣扬,使得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关注社会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 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与传播
根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人人互助的社会氛围是保障志愿服务发展的大环境和不懈动力。而要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大氛围,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还需要人民的支持以及志愿者的实际行动。为此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播,形成官办和民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局面,这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5. 形成多方结合的志愿精神培育渠道
在学校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志愿精神的重要性,把高校教育与志愿精神培育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搭建平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在社会方面,人们的行动时刻都跟着国家的政策和步伐走,当社会志愿服务文化不断传播时,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程度将不断增加,社会大背景对志愿精神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考虑到个人,这些都只是客观因素,只有当一个人的主观意向倾向志愿服务时,客观因素才会发生作用。因此,要培育志愿精神,必须把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最大的效果。
在社会治理大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刻不容缓,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高校应继续加大对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加大与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水平,使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家庭——高校——社会这个大链接下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亚琼.政治文明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武汉:武汉大学,2014:22.
[2] 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9.
[3] 肖萌.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2(2):289-290.
[4] 许媛媛.基于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研究[J].创新教育,2014,31(1):222.
[5] 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1(1):128-131.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pirit under the Vis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multiple demands of citizens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volunteer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volunteer service. An overview is made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pirit culti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governanc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mechanism,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other measures, an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pirit.
Key Words:social governanc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pirit; help others to help oneself; values
作者简介:王洋(1978-),女,河北安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4-09
基金项目:唐山市社科联课题(TSSKL2015-005)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