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超
(天津城建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
从革命思想到国粹思想
—— 刘师培传记作品研究
刘鹏超
(天津城建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
摘 要:清末民初,刘师培是位知名人士。在学术界,对他传记作品的研究尚属薄弱。从1904年到1909年,刘师培撰有25篇传记,包括明末志士传、游侠义士传、古代名人传、近世学术名家传、孝子贤妇传。这些传记作品反映了他从革命思想过渡到国粹思想的心路历程,体现他个人思想的多重面向,是研究他思想特征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刘师培;革命思想;国粹思想;传记
刘师培(1884-1919年),字申叔,又名光汉、无畏,别号左庵,生于扬州仪征的一个书香门第。清末民初,刘师培是位风云人物,他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倡导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在他多变的人生中,学术思想也曾跌宕起伏,短短36年的人生著有大量学术作品,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等多方面,与章太炎并称“二叔”。
在刘师培的众多作品中,传记尤其多,有25篇之多。从1904年到1909年这五年来,刘师培所写传记涉猎人物非常广,从孔子、陈涉、孙兰、戴震到戴望、崔述、刘永澄、刘师慎。这些人物有古代圣人、革命家,近世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甚至有孝子、节妇。为历史人物立传,自司马迁便有之。人物传记以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但也往往受撰写者所接触的材料、主观判断的影响。刘师培为这些人物立传,经常会流露他的个人情愫,从中体现出个人思想世界中的多重面向。
以孙兰、梁于涘、徐石麟、王玉藻为代表的明末志士,坚守节操,具有排满思想,对他们的撰述蕴含了刘师培的排满革命思想,刘师培对他们的气节十分推崇。
孙兰是刘师培的扬州老乡,宁做隐士,不领清禄,专心治学,且通泰西格致之学。这样的人既能不辱前朝,又能破夷夏之防,研究西方义理。刘师培这样评价:“呜呼!使明清之交,人人能读兰书,而发挥广大,则吾国格物致知,当远迈西方。顾乃流俗昏迷,视实学为绝学,占毕之士,仅溺山经地之书,此兰之不幸,抑亦中国之不幸也。”[1]
刘师培认为:“梁于涘能抗守孤城,志决身灭,殆礼记所谓谋人军师,败则死之。然于涘所处视帮佐为尤难,乃从容就义,不欲与亡臣降子共偷一日之生,焦偱以忠臣目之有以也。”[2,p1803]他称徐石麟为“真隐士”[2,p1806],称王文藻“抱源明之操,浪迹浙西之郊,掩息淮南之野,凡属冠带之伦孰不高其志节”[2,p1809]。
上述四名传主有几个共同点:一是都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志士,有一定的学术涵养与学术造诣。二是在清亡后都能不侮旧朝,不肯入仕;三是具有反满思想。刘师培选择他们做传主,无非是为革命排满运动作舆论宣传。他们甄别满汉,不肯以汉人之身仕满族之朝,这些都是刘师培所需要的革命依据。1904年前后,正是刘师培民族革命思想蓬勃发展时期。革命总是激励感情、催发热情,而热情能够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刘师培当时仅是一个20出头的青年,他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暗杀王之春活动,发表排满文章,时人称他为“激烈派第一人”。这些传记反映了刘师培的政治述求,他在赞扬明末志士的同时,也在为民族革命造势。
刘师培尤赞游侠义士,他为游侠徐慕达、广陵三奇士等人做传。“徐慕达字小波,浙江平阳县农家子也。少好勇,筋骨果劲,能拽牛倒行,通少林拳法,十八人莫当,里吕惧之,性伉直重气,任侠知浙东多党会,编结其魁,以是数犯法,尤喜事。其趋人急水火勿避也……论曰:礼言交游之国不与同国,朋友有复仇之谊也。故曰:朋友道患难相死周,则左儒齐趋,则程婴北郭语慕达行谊是其分矣。友仇卒雪卒许予以身,诗称舍命不渝慕达有焉。”[2,p1833]徐慕达是一位仗义游侠,能救人于水火,对知己更是怀揣赤诚之心。士为知己者死,徐慕达用行动验证了这句话,30岁的他得知知己为国捐躯后,也随之离去。这种行为,或许只在春秋游侠义士中有。徐慕达的事迹却是发生在刘师培身边的。刘师培也曾参加过暗杀活动。他对游侠的疾恶如仇、肝胆义气作风相当崇拜。三奇士亦然。他们或者是不仕之人,或者是仁义大盗,或者是入仕之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共有的正人君子气节,敢为义士先的风范。刘师培为这些游侠义士做传,有一般男子汉崇拜英雄的因素,也将自己的仗义情怀抒发出来。
刘师培还为古代名人做传,包括孔子、陈涉、曾襄闵公。孔子乃大思想家,曾襄闵公乃改革家,陈涉乃革命家。刘师培以古代变法、革命先贤的例子为借鉴,鼓舞后来人效仿之。刘师培另有一篇文章《孔子作春秋说》,笔者试联系这篇文章和《孔子传》,以及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来探讨刘师培为孔子做传的意图。
刘师培写道:“孟子滕文公篇云:孔子惧作春秋,后儒据之,遂谓春秋皆孔子所作。然作兼二义,或训为始,或训为训,始见说文,即创作之作乃乐记所谓作者之谓圣也……孟子言孔子作春秋即言孔子因古史以为春秋也……遂谓孔子称王制法之义均见春秋,不知春秋一书实无制法称王之谊。”[3,p326]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称,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旨博,《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2,p1823]
刘师培继承司马迁的孔子作春秋思想,认为孔子在为天下制法明器。孔子在春秋大乱之际,作春秋,正君臣名分。刘师培写孔子的原因正在于他为乱世立法。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是刘师培亟需的革命动力,刘师培在古代人物中寻求这一思想。可见,刘师培是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写古代人物传记的,很有经世致用风范。
刘师培酷爱学术,他为戴震、全祖望、崔述、戴望等近世学术名家做传,彰显学术观点。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著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方言疏证》《水经注》等。刘师培从治经、训诂、音韵、治学方法等方面介绍戴震,认为:“戴先生之学出于婺源江氏,特由博反约,与江氏稍殊,厥后训诂之学传之高邮王引之,典章之学传之与化任大椿,而义理之学则江都焦偱能扩之。故先生之学惟扬州之儒得起传,则发挥光大,故吾郡学者之责也。方先生之殁也,京师人士共制挽词,谓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孟子之功不在禹下……”[2,p1821]刘师培尤赞戴震的治学方法,称其“凡治一学,著一书必参互考验,由政旁通,博征其材,约守其例,复能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会通古说,不尚墨守,而说经之书厚积薄发,纯朴高古雅近汉儒”[2,p1823]。戴震是扬州学派的引路人,刘师培是扬州学派的“殿军”,刘师培对戴震的肯定,表明他发扬戴震学说,振兴扬州学派的愿望。
刘师培称赞全祖望:“生雍乾之间,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其磊落英多之节有足多者。后人以儒林目之,岂祖望之志哉。又祖望既殁,浙人承其志者有仁和龚自珍。然祖望表彰节烈之功,则固诸子所不逮也,故举其学行著于篇。”[2,p1820]可见,刘师培看中的是全祖望在雍乾颓废学风下,不与时代为伍的精神,全祖望刚烈的气节刚好与刘师培所坚持的反满志向相符,二人的思想在时空交错下相互碰撞。
其他人如崔述、戴望,或是考据学家,或具有学术、人格魅力。崔述做过县令,为官正直不藏奸诈,缉拿匪徒,救济民众,后以老病乞归。他尤精考据之学,注重实事求是。刘师培评价他说:“若人人用崔述的治学态度著书立说,学术可无繁芜之弊也。”[2,p1825]戴望是考据学家,潜心兵农礼乐之学,留心明末野史,写成《续明史》,有明末遗风,提倡政治学术合一。刘师培选择为这些近世学术名人做传,一方面看中他们精湛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阐明自己务实进取的学术思想。
笔者所见的三篇短小的孝子传记,分别是《马孝子传》《张荣仁传》《孝子薛成传》[2,p1832-1833]。刘师培用精悍的文字标写出他们的共同点:至孝。刘师培赞扬孝子,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回归。在清末民初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刘师培作为国粹派代表,主张“发扬国学、保存国粹”,期望以保存国粹来启迪民智,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联系这样一个学术背景,可以看出,刘师培赞扬孝子孝行,是其国粹思想的反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刘师培看到孝顺“精华”的一面,却未看到孝中禁锢思想,迫害身心发展的另一面。传统旧文化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打击对象,这个时期的刘师培并未看到传统文化的真正危机。
此外,刘师培还专门为贤妇做传,包括:《节孝君陈母传》《唐节母杨儒人家传》《胡鸿湘妻王宜人传》《艾子熙妻唐儒人传》[2,p1835-1836]。上面四人皆是传统女子,或孝顺、贤惠,或节烈、刚强,或善良、仁义。刘师培这样评价她们:“予束发受书即治春秋左氏传,于三传异同辨之,尤析旨谓谷梁道源,子夏微言大义不悖孔门。于襄公三十年传既嘉伯姬之贞,复记澶渊之会,谓夷狄不入中国者八年。使人人能守其志,则履艰蹈危之士将接踵宇内。彼矛裘引弓之民必有所惮,而不敢窥。此春秋笔削之微旨也。今陈母既苦节而终,而去病又抱攘夷之志,其于圣经殆相吻合。予故乐推春秋大义而为之论。”[2,p1834]不管是节妇、烈女、贤女,她们作为旧时代的妇女都能保持气节,有的还有攘夷之志。遗憾的是,刘师培仅看到旧时代传统女性的美,而没有挖掘出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女性之美。
纵而观之,从1904年到1909年这五年刘师培发表的传记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思想轨迹的变化,从激烈的宣传革命思想,到宣扬国粹思想,提倡保存国粹,刘师培在近代学术变迁中走出了一个变幻的“多面体”。从古代圣人、游侠志士、学术名人到孝子、贤妇,对这些人的撰述反映出刘师培的多面思想,倡学术的同时,彰显了他的现实追求。这其中有对国粹的追求,也有对名利的追求,更有对新事务、新观念,乃至新时代的追求。刘师培早期主张革命思想,后又倡导国粹思想,这两股思想都发展成社会思潮。正如梁启超所说: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4,p12]。刘师培的一生是奇特的,学界的巨子、政坛的浪子,既得聪明益,又被聪明误,如此错综的矛盾集于一身的人物,在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虽说不算绝为仅有,却可说那个时代某一类型的学者化身[5,p1]。刘师培的思想变化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从其传记作品中看到一个思想不断“变奏”的刘师培。
[参考文献]
[1] 孙兰传.国粹学报[J].1905-10-18.
[2]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5] 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哲学经济学研究
From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to the Quintessence Thought: The Research of Liu Shi-Pei’s Biography Thought
LIU Peng-chao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Liu Shi-pei was a famous m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research of his biography thought is not numerous. From 1904 to 1909, Liu Shi-pei composed twenty-five biographies, including the biography of the person with lofty ideals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 biography of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 the biography of ancient celebrity, the biography of academic masters, the biography of submissive and obedient son and virtuous woman. These biographies show his turn from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to the quintessence thought, embodying his multi aspects thought,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features to study his ideas.
Key Words:Liu Shi-pei;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the quintessence thought; biography
作者简介:刘鹏超(1985-),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天津城建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5140802)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