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以“三生”统筹实现转型发展
——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综述

2015-02-13 06:12:09翁伯琦仇秀丽张伟利
台湾农业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区生态农业福建省

翁伯琦,仇秀丽,张伟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研讨述评·

以“四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以“三生”统筹实现转型发展
——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综述

翁伯琦,仇秀丽,张伟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2015年9月19日,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成功召开。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时间虽短,但各方重视,专家云集;主题突出,报告精彩;观点鲜明,富有见解。

这次会议既是一场农业转型升级的高峰论坛,也是一次富有影响的现代生态农业学术交流会,更是海峡两岸高端专家对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区战略选择的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会。与会专家的发言让大家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一)

与会代表认为,本次论坛至少具有5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会议主题突出,关注前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深化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优化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怎样有效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这无疑是一个引起多方关注的重要前沿命题。人们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探求新模式,怎样创立新机制,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产地安全、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建设与发展新时期的生态农业经济区,正是一个新的探索与新的举措。

二是两岸专家合作,办好论坛。为了此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主办单位邀请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郑立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万方浩研究员,台湾21世纪基金会孙明贤执行长、陈荣五博士、蔡承良博士,以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等海峡两岸的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同时,应邀的相关专家为会议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让大家增长见识、深受启发。

三是论坛观点新颖,富有价值。本次论坛鲜明地提出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与经营理念,其中包括总体发展战略设想、多样功能优化发挥、“四聚”(聚焦、聚变、聚合、聚集)资源交互联动、“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效益驱动反哺、种养加产业的转型、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乡村综合体的构建等丰富内容,着重强调生态与农业结合、生态与经济互补;聚焦产业绿色转型,聚合资源构建园区,集成优势。

四是多方积极参与,成效良好。本次学术论坛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21世纪基金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福建省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等多个单位协同承办。省内外许多单位的专家积极参与,充分反映了大家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五是密切结合实际,提出对策。举办论坛目的,不仅仅是要集中研讨理论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促进学术观点交流与新颖思维碰撞,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更是使人们更加注重如何结合实际,提出有用于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决策与管理部门提供参考。陈剑平院士提出“四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策略,谢华安院士提出“四性”育种策略与现代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思路,郑立中先生提出现代精致农业与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的设想,孙明贤先生提出“三生”统筹实现生态农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刘波研究员提出以农业工业化引领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园区建设的实践模式,万方浩研究员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与农业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观点都引起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在此次论坛上,专家们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系列建议,这也是此次论坛的一个重要亮点。

如何在农村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创立有效的持续发展模式,人们拭目以待。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绿色家庭农场经营,创建生态农业型经济区,以求赋予农业“三生”统筹、“三宜”(宜乡、宜居、宜健)协调、“三高”(高产、高效、高优)兼顾与“三出”(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并进的新目标,从更高起点上实现转型目标、从更宽层面上实施升级对策、从更新视野上发展绿色农业。

(二)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内容包括九个方面三十条,总体要求是: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与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如今我们依然面临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供应、提供安全充足食品、促进乡村农民创业增收、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变化,如何创立新模式、实现新跨越,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人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区,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与有效作用,不仅要提供充足的安全农产品,而且还要保护生农业态环境与发挥自然景观应有作用;不仅要弘扬传统生态农业的精华,而且要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日益创新的技术及装备;不仅要注重农业资源利用节约性,而且要创立优质高效生产与环境友好的模式及标准;不仅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且还要开辟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民创业致富新路;不仅要融入生态省建设进程,而且要拓展乡村三农综合体建设及集聚区域优势产业。

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与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涉及政策引领与经济管理措施之外,还有技术创新与应用对策,主要包括10个技术攻关要点与优化集成应用。一是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二是以减肥减药为主体的资源低投入技术;三是以农牧结合为主线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四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的高产优质技术;五是以保障食品安全为主的标准生产技术;六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优化配套技术;七是绿色防控农业病虫害的环境友好技术;八是以种田养地有机结合的地力保育技术;九是以废弃物资源化有效转化的实用技术;十是以多因素有效链接产业园区开发技术。

合理构建与持续开发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园区,要力求做到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也要力求做到因势利导的集聚产业,更要力求做到蓄势而发的集成技术。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区的建设,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依然要把握优良品种选育(专家们提出要贯彻“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四性”育种目标)、优质加工技术(农牧渔菌业高效优质加工并满足大众需求)、生态观光农业(农业的功能性整体发挥与生产生态统筹兼顾)三个侧重点的优化组合,力求实现科学组装与合理匹配,才能发挥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效性与持续性,使传统农业的精华点与现代农业的便捷性得以有效统一。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尤为适合南方农村发展,可以兼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业,实现一场多用、一区多业的开发与保护的整体目标。

(三)

福建人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比较匮乏,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如何突破制约瓶颈,必须寻求新的生产模式与发展策略。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构想。十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与支持。201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福建的生态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简朴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哲理,充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内在联系。福建省已有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规划为省级生态功能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5.95%,森林面积为801.27万hm2,继续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份,“清新福建”的绿色导向在全省蔚然成风。

不言而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本身的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当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种种矛盾,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在不断推进生态强省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农业该如何持续发展呢?农业怎样转型升级呢?科学规划与优化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区将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并在现代种业、绿色植保、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生物防控、土壤保育及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成效。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地认识到,福建农业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主要依靠以增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来维系,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扩展,种田养地严重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着力破解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约束的两个“紧箍咒”,改变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拼环境的传统生产与高耗经营方式,把发展方式转到注重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轨道上来,这已经成为福建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福建省政府要求在加强畜牧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生态循环种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化肥与农药零增长行动等方面尽快取得明显成效。这既是摆在农业生产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我们农业科研院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增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意识,不断强化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着力支撑现代生态农业崛起,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农业工业化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与高优化的前提与基础。发展农业工业化对南方人多地少的区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更具有广阔的前景。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化主要包括高效生产设施、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设备、专用品种选育、新型机械研发、生产标准制定、条件智能控制等技术集成与经营管理内容,这无疑是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园区的重要单元与基本模式,只有将每一个单元经营好,开发好,维护好,整个园区的优化转型发展与综合效益提升才会有保障。实践表明,福建与台湾的农业互补性很强,闽台农业合作由来已久,正在不断向深度与广度方向拓展。台湾现代农业起步比较早,已由传统农业成功转型为现代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特色高效农业。台湾尤为注重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一以贯之地保护生态环境,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所具有的许多好经验与有效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这次高峰论坛上,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进行了战略研讨与经验分享,与会专家的发言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观点鲜明、引人入胜,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观念与新思路,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新见解与新知识,这必将有助于推动两岸生态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着力科技创新、着力机制创新、着力优势集聚、着力绿色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创立并完善富有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区建设。我们要立足高起点,顺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常态农业绿色转型、传统经营高优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美丽乡村统筹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翁伯琦(1957-),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担任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丘陵地区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草业科学、生态农业研究,主持承担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省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荣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10.16006/j.cnki.twnt.2015.05.001

猜你喜欢
经济区生态农业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