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敏,卢熙明,李中斌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
林伟敏1,卢熙明1,李中斌2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析,从福建省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结合SWOT战略选择矩阵提出发展福建省现代农业的相关策略,为加快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福建;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对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旧关注农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农业发展,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农业战略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现代农业的竞争力优势、发展区域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提出了“五新”要求,为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现代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的快速持续发展。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1]该视角认为,应该用发展的观念来界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形态,发展现代农业将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而逐渐兴起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并以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为其主要特征。
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教授[2]将现代农业的共性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设施装备发达——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较好、机械化程度高、设施农业先进等;(2)生产技术先进——表现为品种优良、生产方法科技水平高等;(3)组织经营高效——表现为农业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密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高等;(4)服务体系完善——表现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完备,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如推动农业科研、提供市场信息等)。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上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下与珠江三角洲相邻,同时与台湾隔水相望,并靠近港澳,向西则与江西等内陆省份相通[3]。而较为绵长的海岸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则为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使农产品建立更为广泛的营销体系。同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则为福建带来了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降水,加上福建省土壤种类繁多、肥力丰厚,以及注重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山区的合理开发利用,使得福建省成为了南方重点林区之一[4]。
2.1.2 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近年来,福建省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关键农业技术进行了加快推广。同时,在保证粮食增产的条件下,发展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率,并在渔业方面努力发展品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表1、表2)。
表1 2013年福建省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注:数据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4)》[5]整理获得(表2、图1、图2同)。
表2 2013年福建省农林牧渔增加值情况
2.1.3 农业科技资源丰富 福建省是教育大省,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因而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能够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而福建省的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广泛开展企业和院校联合攻关,还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吸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研发能力。根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咨询获得相关数据,截至2011年底福建省农林牧渔业的专利授权量约为1001件,比2010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而自2000年起,全省有关农业科技的专利授权量已从原先的83个逐年增加[6],且增长趋势除个别年份有所下降外整体表现得较为平稳。
2.1.4 闽台合作及对外交流合作加深 福建省与台湾之间的“一衣带水”优势明显,“五缘”渊源自古就有,福建省抓住了这一机遇,在各个领域积极开展与台湾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运用相应政策,努力打造闽台交流的规模化、综合化、双赢化局面。福建省最早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搭建了涉及农业合作试验区、农产品集散中心、林业合作项目等多方面的两岸交流平台。同时,其所举办的各种农业博览会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两岸关于合作双赢的共鸣[7]。此外,随着与台湾在农业、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福建省也积极引进台湾良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及先进经验,并吸引台湾企业入驻福建。由此,闽台农产品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了喜人的势头。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需缺口大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缺少完善的基础设施项目,必将影响本区域的发展潜力。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福建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则更为突出。目前,福建省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以前的水利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功能失修;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同时也缺少核心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此外,福建省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其山地多、人口多,与之对应的则是可供耕作的田地少。由图1可以预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外来人口带来的粮食不足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根据目前发展趋势测算,2015年福建省发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1700万t,2020年将达到1900万t左右,可见粮食产需缺口巨大[6]。
图1 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单产量情况(1952—2014年)
2.2.2 科技机制不完善,农业推广效果不明显 由于农业推广起步较晚,福建省农业推广组织制度不完善、农业科研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加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致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科研中的短期行为非常普遍,同时在真正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上的投入也严重不足[8]。而技术合同作为农业科技成果拉动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签订份数和金额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对于福建省的农林渔业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而言,其从2000年的8957亿元下降到2011年的2702亿元,整体下降趋势明显;相应的技术合同份数也从2000年的759份下降到2011年的119份,缩水了约6倍(图2)[6]。
图2 福建省农林渔业技术合同成交额与成交数量(2000—2011年)
2.3 机遇(Opportunit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提出的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五新”指导,为福建省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
2.3.1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中国是人口大国,保障人民粮食安全极为重要。因此,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已制定了一系列解决举措,并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将“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则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动力,通过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进一步为发展福建省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2.3.2 海西建设战略的确定和实施 实施海西战略,为福建经济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海西建设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阐述,这对于福建农业来说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海西建设政策的提出,将对改善福建省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福建省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拓宽了渠道、增加了机会。
2.4 威胁(Threats)
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大量的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涌入福建市场,加之近年来福建省旱灾和涝灾频繁,使得福建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1 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在国际形势面临剧烈变化之际,原有的农业技术和推广手段与国外先进的技术推广手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促使农业发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此外,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之区域内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都使得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2.4.2 农业灾害损失严重 福建省地处沿海,农业受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大的台风,其所引起的风灾和水灾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收成。同时,不稳定的气温变化也会带来旱涝交替的灾害。这种经常变化的气候环境也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频繁发生。
根据上述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表5列举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进行交叉做出矩阵,得到SO(优势——机遇战略)、WO(劣势——机遇战略)、WT(劣势——威胁战略)和ST(优势——威胁战略)。其中,SO战略是指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进行迅速发展的扩张型战略;WO战略是指明确自身劣势,利用机遇消除自身弱势的防守型战略;ST战略是指利用自身优势,与市场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其市场占有率;WT战略是指明确自身劣势,规避与竞争对手的正面竞争,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表5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矩阵
从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矩阵(表5)可知,虽然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相对明显,但若结合国内竞争对手如浙江、东北三省等,其绝对优势则并不明显;从劣势分析的角度看,福建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程度低,相比于东北地区则劣势明显;而从战略机遇角度看,虽然国家与福建省都对现代农业有着较大的支持力度,但若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现代农业发展并没有明显的省份区别,而国家对东北三省产粮基地的重视则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区域内竞争对手威胁及自身劣势是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SWOT战略选择的主要着眼点,因此,福建应着重考虑WO和WT战略,在利用外部机遇提升自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利用闽台“五缘”优势,发展科技农业,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4.1 加大涉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规划
(1)坚持和完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以及主要产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补偿机制,并在省内继续实施农机农具购置补贴、种子补贴及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政策。同时,应不断健全政策落实机制,确保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效用在福建省得到充分发挥。(2)省政府应统筹增加财政支出中的涉农比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及时、全面地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创新金融产品,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确保涉农信贷投放比例的持续加大[9]。(3)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采取有力措施刺激民间资本向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方向倾斜,同时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加大对“三农”发展的资金、技术及人员投入,并进一步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对投资“三农”的各类企业予以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保障资本向“三农”方向的顺利流动。
4.2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资源特色
福建省应依靠新时期的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干部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快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的建设,以推进粮食生产建设,提高粮食产量。而畜牧业、林业、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多种农业形式发展对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在畜牧业发展上,福建省应结合福建西部的自然条件和东部沿海的消费能力和技术优势,在西北部发展特色生态畜禽业的同时,在东部中远郊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充分利用东部技术优势,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竞争力。(2)在林业发展上,应着重发展闽西北的原生态林业,保持其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工业用或药用、绿化兼用林,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山区和海岸这两条线。(3)在渔业发展上,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较长海岸线优势,发展滩涂、浅海养殖,完善海上捕捞、休渔制度,并建立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渔业基地,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技术要素,从而为今后福建省渔业的“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完善科研机制,发挥科技支农作用
对于已经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应创造环境使之孵化成实际成果,从而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市场、农民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一条“上下有效沟通、资源有效利用、技术有效使用”的渠道。同时,高校、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实验研究力度,并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高基本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4.4 加快海西建设,促进闽台农业交流合作
应充分利用福建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和海西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加快加深与台湾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合作,利用台湾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农业上所发挥的优势,并结合福建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以鼓励台湾企业到福建创办试验区、示范区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站上了历史的新高点。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符合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现代农业是一种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发展形态,发展好、维护好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是深化农村全面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而福建省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政策支持,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因此,福建省应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农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并充分利用闽台“五缘”优势,发展科技农业,在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陶武先.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 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2] 柯炳生.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J]. 红旗文稿,2007(2):16-18.
[3] 吕文广. 西部新型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模式选择[J]. 理论研究,2009(3):14-18.
[4] 林英厦,叶春山. 福建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39-144.
[5]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郑金英.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三农”视角[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7] 袁忠贤. 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 杨金发,童长水. 闽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进程与特征[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27-31.
[9] 王长明.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14.
台湾育成新品梨种“宝岛甘露”
梨自古便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型果树之一,栽种历史达2500余年。时至今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梨国。而台湾地区一向都有“水果之国”的美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通过高接技术集南北梨种精华,精心培育出了全新精品梨种“宝岛甘露”。作为出产在亚热带的温带梨果,其果丰润,其肉如雪,皮薄如翼,口感清爽,味甘如饴,使人望之欲啖。经过20年的迭代育种,单枚平均重量达到0.9 kg却有着较之其他品种更小的果核,是台湾果树科技集智慧、勤劳与耐心的结晶。
“宝岛甘露”以良心品质在培育成功后第一时间返回大陆,是台湾精致农业唯一在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进行品种权登记的新品种梨。
[摘自:海峡农业网.(2015-10-13). http://www.agrihx.com/agri/tw_agri/tw_agri_jzny/2015/1013/87483.html.]
SWOTAnalysison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inFujianandItsCountermeasures
LIN Wei-min1, LU Xi-ming1, LI Zhong-bin2
(1.CollegeofEconomics,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2.CollegeofManagement,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Fujian.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s modern agriculture was elabora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Last, combining with the SWOT strategic choice matrix,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Fujian’s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put forward, thu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Fujian.
Fujia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2015-04-27
林伟敏(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E-mail:619798547@qq.com
李中斌(1969-),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E-mail:lzb1969@126.com
10.16006/j.cnki.twnt.2015.05.007
F327
A
:1637-5617(2015)05-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