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话语失态”与“话语回归”——从央视春晚看主流电视节目的话语转向

2015-02-13 07:14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民



公民的“话语失态”与“话语回归”
——从央视春晚看主流电视节目的话语转向

张晓瑜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发生变化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而备受瞩目,历经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在赞美也在批评中不断走过,在春晚这一代表主流电视节目的话语转向中体现了作为观众的普通公民的话语转向,从“话语失态”转向“话语回归”。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公民;话语转向;话语失态;话语回归

一、话语转向的概念

公民的“话语失态”与“话语转向”可以被认为是话语转向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状态,要想正确理解公民的“话语失态”与“话语回归”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话语转向的概念。有学者在阐述话语转向时就提出了,话语转向在于寻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的实际状况对于话语的构成和运用的制约作用,它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更是深藏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权力关系。[1]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话语转向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应用在语言学上,它的意义已经被延展在了更多的学科领域,如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在本篇文章中的话语转向也不是在强调语言应用的方面,而指的是话语的表达和主张,是话语从“话语失态”转向“话语回归”的一种状态,是话语功能的一种表现。话语不是强调语言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它涉及的是语言的功能,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及利益诉求等等。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公民应该也已经开始作为一股政治力量要求话语表达,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顺应历史发展的。从当今的社会理念等各个方面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公民的需求,这正是公民的话语转向一种重要体现。公民的话语转向也已经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原因公民的话语转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也随之发生转变,在变化的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二、春晚中公民的“话语失态”

(一)央视春晚与公民的话语转向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场综合性的文艺晚会,简称为“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作为全球华人瞩目的节目之一,已经获得了3项世界之最,是演员最多的、播出时间最长的、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2]作为全世界华人所关注的央视春晚,对春晚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是其创作者一直以来的追求。而也正是由于这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与突破,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3]从春晚的主办单位可以看出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电视节目它走过的这几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主流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春晚之所以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喜爱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听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是人民说话有了力量也是公民话语的表达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过去传统的单向的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公民话语权的表达正在逐步由转向为双向或者说是多向,传统所处的封闭的话语环境也适应不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已经走向了开放,而在表达方式上也出现转变从由平面转向立体,现在的公民的话语权的增强已经开始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复杂性,使得公民对于春晚节目也出现了适应困难、评价不高,话语权出现暂时旁落,甚至是“话语失态”的状态。

(二)春晚中公民“话语失态”的表现

1、话语失“态度”

话语的本质属性就是话语的表达者能够通过理性的语言和情绪,流畅的表达、评论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话语失其“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行使话语权的效率低下,表达话语失去自己本真,难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话语失其本真就是它的表现之一。公民作为观众,是春节晚会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欣赏者有其自身的需求,春晚节目的表现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浮夸,用还要有反映现实的一部分,即是现在老百姓常说的要“接地气”。在春晚节目中曾有一些节目存在“话语切割”现象,就是完全不思考话语产生的环境及背景,完全割裂了整体,简单应用其中一段或几句话再加以自由发挥,向开始向观众表达,这不仅会对晚会的质量直接造成影响也难以传达晚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晚会成了表演者的独角戏也成为了话语失真的表现。

2、话语失“状态”

话语本身具有的状态是它本身能体现相应的功能。话语从功能上来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引导功能、实践功能、规范功能,我们不难看出这三种功能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晚会的活动中。晚会需要充分利用这三类功能,努力打造出主流的话语环境和氛围,使观众们更加地关注生活,从而能够帮助观众充分地协调认知冲突。但晚会上有时引导功能往往被有些节目给误解了,把自己当成了话语的“控制者”,催生了话语霸权生成,引发观众调侃甚至反感。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在权威和霸权的基础上建立起的这种话语体系,隐秘地彰显着观众地位的不平等,表演者与观众无法进行平等的话语交流,观众完全沦落为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出现了观众集体失语的现象,就会导致晚会话语方式的错位。话语的实践功能应表现为话语在表述和传递以及解读的时候应从“文本”走向“人本”,就是多生活化语言,而不是空喊口号。话语的规范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使用语言的规范性,不是低俗,也不是大篇幅的出现让大众还没有完全接受和认可的被网络称为“火星文”的网络语言。

3、话语失“时态”

话语时态就是指的时效性,话语的时效应保证话语者及时的了解和洞察听说者的动态,有利于听众明白,同时明晰意思表达,能够及时纠正思想上偏差,改为正确的行动。晚会节目应贴近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造成话语失时态,或者节目落后于时代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也会造成话语失时态。

三、春晚中公民的“话语回归”

在春晚表演以歌曲为主的八十年代之前,春晚承担着将党及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传下达的使命,以歌曲《党啊,亲爱的妈妈》为代表。随着时间推移,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八十年代为界,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中国心》传遍了大街小巷。而到了九十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十年来,社会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冲击着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过快的经济发展对精神文化的忽略,人们的情感无所寄托,而这时关注人性、家庭的歌曲以细腻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从而出现了一曲《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在春晚上一炮而红的场景。春晚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公民的意愿越发受到重视,从节目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也是公民“话语回归”的过程。

(一)春晚中公民“话语回归”的表现

1、语言合理转换,还原话语者话语本真

晚会在使用话语权的表达时,从语言当中应反映出自己所担任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只有恰当的使用话语权,表达得当,则将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提升晚会所表达的艺术效果。而现今央视春晚的话语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改变就是做到了语言的合理转换。第一,首先要把握好定位才能正确理解晚会所要表达的思想,从整体上看,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是不同层次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喜好与需求。从发展的角度看,应注入时代和现代化的血液,实现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第二,基本上实现了由“文本”语言转向“人本”语言。文本语言多是一些书面化的语言,难免会呆板和生硬,如果仅仅是使用这种类型的语言是无法达到晚会的趣味性,因而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人本语言,也是至关重要。人本语言是从内在和根本上体现了话语者和受众的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以及相互承认的关系,多了生活化地语言和话语,可以让话语者积极利用话语权,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

2、话语权收放自如,营造平等交流环境

话语权收放自指的是,如在晚会在举办过程中能懂得通过怎么的形式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话语权,根据情况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同时还能关注观众也就是受众的声音,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避免了话语霸权,营造出平等交流环境,有益于晚会的顺利举办,更好的表现晚会所要承载的寓意。

3、正视身份,促成话语者有效表达

晚会是为观众举办的,是服务于大众的,当然不能脱离大众,要把话语权给了人民,倾听大众的呼声,也是公民的“话语回归”的一种形式,使晚会要表达的意蕴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央视春晚万众瞩目,是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享盛宴,是多少人心目中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骄傲,是凝聚中国人的纽带。只有正视了这一身份,才能更好的促成话语者的有效表达。

(二)春晚中公民“话语回归”的原因

春晚中公民“话语回归”不是偶然的一种情况也不能一蹴而就。综合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民主法治的健全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内在要求国家的民主法治生活。“话语回归”是国家民治法制的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民主内在要求,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求享有“话语权”,是春晚中公民实现“话语回归”的重要原因。

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满足了必要的物质生活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央视春晚作为全世界华人的视觉盛宴,人们对其有更高的要求,也促成了春晚中公民的“话语回归”。

3、对外开放拓展了公民的视野,推进公民话语权回归的觉醒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思潮的涌入,带来了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而春晚作为大众的晚会,公民对其有着的理解、感受与要求,也进一步推进了公民话语权回归的觉醒。

4、互联网的传播,为公民“话语回归”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从实验室走入千家万户,将全世界的网民紧密联系起来,地球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地球村”,转而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也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为公民话语权的回归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推进了公民话语回归的觉醒。

当然公民话语的回归不是仅仅这几个方面,是多方面促成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不难发现透过央视春晚看我国公民话语的转向,由“话语失态”到“话语回归”是我国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公民的日益增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是时代的繁荣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文放.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4(5)

[2]菖蒲.春晚[J].老同志之友,2015(2)

[3]赵博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程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促进地域内协调发展,除了要在全球性金融法律上发展、区域性金融法律的发展,还要将“丝绸之路”的法律合作融入进去。这三种合作方式既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相同点在于这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促进相互的发展,任意一个合作的开展都能促进其他体系的发展。在独特性方面,这三者的法律体系各不相同,在建立“丝绸之路”一路一带的合作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其独特性,和其他的合作体系应当有所区别,否则难以成为一个全新的合作体系。除此之外,根据一路一带的自身特点来看,金融法律合作应当进行渐进式发展,首先在少数的接壤成员国之间进行试探性的金融法律合作,当积累了一定的金融法律合作经验之后,再开始全面普及,在各个成员国中实行,确保金融法律合作的进行。如果金融法律合作的发展条件还未成熟,可以现在少数成员国中进行,当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推广普及[4]。

[收稿日期]2015-06-19

[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4-001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520

[作者简介]张晓瑜(1991—),女,河北省邯郸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组织公民行为的阴暗面:组织公民行为引发的工作家庭冲突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培养世界小公民从旅游开始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十二公民
鄢烈山:“公民写作”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