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同一哲学”逻辑结构分析
——以“直观”为切入点

2015-02-13 06:45吴旦旦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本原理智康德

吴旦旦

(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谢林“同一哲学”逻辑结构分析
——以“直观”为切入点

吴旦旦

(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不论是在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层面,还是在其哲学思想本身的逻辑层面,谢林由“自我”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庞大的同一哲学体系,“直观”这一思想概念功不可没。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进程中的理智直观,以及作为谢林“哲学总官能”的美感直观,都是直观思想不断深化后出现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以直观思想概念为切入点,分析其在谢林同一哲学整体语境之中的中介作用,建构起谢林早期同一哲学的整体构架。

谢林; 同一哲学; 逻辑结构; 直观

在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以下统称为:谢林)早期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不论是选择“自我”概念展开他先验哲学的建构,完成其自然哲学(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演绎,还是之后对作为“哲学总官能”的艺术哲学展开演绎,都能够看到直观思想遍布其整个哲学的始终。“先验哲学的整个联系仅仅以自我直观的级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依据,这个过程是从自我意识中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直观开始,而到最高级的,即美感直观为止。”[1]313所以谢林也说“哲学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历史”[1]70。从这里,我们能够初步地了解到:一方面作为思想展开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又作为思想内容本身,直观思想在同一哲学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谢林是如何从直观开始建构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以及为什么会在美感直观这里结束,这样的一些明显表露出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其实在谢林著作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本文以直观概念为切入点,揭示直观在谢林整个哲学不同阶段的具体规定,分析其在谢林哲学整体语境之中的中介作用,建构起借由直观切入的谢林早期同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并理清其同一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绝对”:由直观而发现的原始同一性

哲学体系的建构,一般必须要寻找或搭建一个坚实的基础,即必须确定“本原”这样一个基础,如此哲学体系的建构方能展开。自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开始一直到谢林这里,本原问题几乎是每个真正的哲学家必须直面考虑的。在谢林同一哲学(其实也是谢林整个哲学)中,谢林把哲学的本原规定为“绝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谢林对其哲学中的最高本原“绝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了不同的称谓,譬如在其早期的同一哲学中即有,“绝对自我”、“纯粹的主体——客体”、“绝对的同一”、“绝对的无差别”; 又有 “绝对者”、“绝对理性”、“绝对”、“绝对精神”;还有 “大全”、“大全和上帝”等来表述“绝对”。故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解和混乱,本文将一律使用“绝对”一词来称谓这一最高本原。

谢林确定“绝对”为其哲学体系的本原,可以说是直接源自于费希特的“自我”概念。不同的是,他认为费希特的“自我”只是局限于主观的意识,不足以说明品汇繁多、千变万化的自然界的精神本质。他把这种主观的、否定自然的“自我”扩张为客观的、统摄自然的“绝对自我”,即“绝对”,这是他和费希特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因为他要通过“自我”寻找哲学体系的最高本原,所以谢林说他的全部哲学就是“自我意识不断进展的历史”[1]3。自我意识何以不断进展呢?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运用“直观”(Anschauung)的方法,即通过先确定一个基点——“自我意识”,并将其称为“坚固的立脚点”、“第一知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便都从这个点开始。“自我意识是一个发光点,不过这个发光点只是向前照亮,而不是向后照亮。”[1]24即是说这个点是与任何外物截然切断的起始点,只是在认识论而非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强调这一点对接下来讨论这一原则的依赖性有很必要的关联。由此自我意识才得以经由直观逐次展开,即首先通过直观使自我意识本身受到限定,得出自我意识的对象——自我。这一结果完全不同于由外在的事物对象化的结果,即自我不是外在事物的对象,否则就会越过认识论的领地,误闯入存在论领地而陷入无谓地混乱。

通过一种直观活动,自我意识产生了它的对象——自我。那“自我”到底是如何通过直观产生的呢?这其中就有一个可以称作自我意识对象化的过程。所谓的对象化,就是一种限定、一种否定、一种对立的生成,这一过程需要有一个中介才能够完成。自我意识正是通过直观这一中介才完成了对象化,产生了自我。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直观就相当于对象化,是一种活动。这一过程在随后对创造性直观的讨论中还会再做展开。谢林把这样一种能够创造自己对象的自我意识的直观活动也称为“理智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并且揭示出其在先验哲学中所占地位的重要,“理智直观是一切先验思维的官能”[1]38。因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理智直观活动不断进展的过程,所以它们其实是同一活动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

理智直观,也被译作智性直观、理性直观、理性直觉等,这一思想概念可以说较直接的源自于笛卡尔为寻找自明据点的那个单纯灵感的“看”[2],后来斯宾诺莎和康德哲学中都有涉及。谢林的理智直观基本上又是对康德理智直观的再发展。康德的理智直观有三层含义:给出对象的能动创造性能力、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和一种人不具有而只有上帝才具有的能力[2]。在谢林这里,康德理智直观的前两层含义谢林也是采纳的,第三条谢林则是完全地否决。这一区别也导致了他和康德分别对于绝对和物自体最终可不可以认识的根本不同的回答。谢林的理智直观是自我意识的一种重要活动,在自我意识的理智直观的创造性活动中,不难发现直观者和被直观者原本是同一个东西、限定者和被限定者原本是同一个东西、创造者和被创造者原本也是同一个东西,观念的自我(主观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客观的自我)是同指一个东西。需要再强调的是,谢林的知识学是从非客观的事物展开的,所以这里又出现主观的、观念的自我和客观的、现实的自我是在纯粹、绝对的意义上来说的,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谓的主观客观,即它们依然都是主观的或观念的。正是通过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理智直观,谢林发现了原始的同一性根据,也就是他作为哲学最高本原的“绝对”。

谢林认为这种最高的绝对虽然具有纯粹观念性(主观性)和纯粹现实性(客观性),但是它既不是纯粹观念性的,也不是纯粹现实性的,更不会同时是这两者。“无非是绝对的主观事物与绝对的客观事物、有意识的东西与无意识的东西之间同一性的根据”,因为它“本身就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1]281谢林就是用这样一种“绝对的同一性”作为哲学体系的本原,开始他的哲学建设工作的。谢林寻找到“绝对”这样一个本原,在其哲学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内在合法性。但是,对于那些不理解或不愿理解先验哲学的人,譬如马克思就有“这位谢林是个无聊的吹牛大王,他妄想包罗和超越一切以往的哲学派别”[1]等这样颇带激愤的偏见认识。

谢林的同一哲学是从自我意识的自由发展开始建构的,通过理智直观的创造活动,我们已经了解到作为其哲学最高本原的“绝对”这一原始同一性的基本轮廓。至于自我意识是如何逐级发展和提升地,以及直观(具体地说是理智直观)在具体的环节中是以何种具体形式出现的,在其关于探讨自然的理论哲学和探讨自由的实践哲学中将会逐渐呈现。

二、从原始直观到绝对意志活动:自然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演绎

自我意识在理论哲学中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谢林探究了“自我”怎样得以直观它自身为受到限定,怎样直观到它自身是进行感觉,以及创造性直观的定义和规定如何。在前面对“绝对”的考察中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有所提及,即自我意识作为一种自由的无限活动,是通过直观的活动使自己对象化,从而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自我;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限定发生于客观的自我,而不是发生在主观的自我。主观的自我只是客观的自我受到限定的根据,即它是作限定的而不是受限定的。在这个限定产生的同时,也产生观念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对立。但是,这种对立的同一并不是自我意识本身所具有的,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感觉(Empfindung)——被创造出来的。所以这里的感觉,是一种“有限制状态中的自我直观”,也即谢林所谓的“感性直观”。通过感觉这样的一种直观,自我觉察到了一种对立。谢林认为在自我活动的内部,除了对活动的否定之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自我对立。这种对自我活动的否定,谢林称为“被消除的活动”。所以感觉也只是感觉自身,是一种单纯主观的东西。

第二个时期是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通过感觉说明的只是自我在其客观活动方面如何受到限制,但还不能说明自我在其主观活动中(知识活动)何以受到限制。“自我”在主观活动中的限制,是由创造性直观把在客观活动中的界限移到观念活动里来。“只有创造性直观才是自我通向理智的第一步”[1]103。创造性直观,有时亦可等同于理智直观,有时又具有超越理智直观的意义,需在不同语境中做出不同理会。创造性直观与理智直观意义重叠部分在前面已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需要强调的只是在创造性直观中,“自我”是如何直观它自身为创造性的,即“自我”是如何成为自己对象的问题,谢林在这里提出时间和空间来说明。在第一时期讨论的基础上,谢林接着讨论使“自我”变成自己对象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时间来完成的问题。这里的“时间”不是外面附加给直观的时间,而是作为单纯的“自我”与外在对象之界限的时间,也是前面讲到过的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的界限。也即是说时间是使“自我”变为自身对象的内在根据。同时间一起出现的,还有作为“自我”变为自身对象的外在根据——空间。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谢林是依然延续了康德的时间空间分别作为“内感官”和“外感官”的感性的直观形式的意义。对谢林来说,“时间”是变成自己对象的“内在智能”,空间是变成自己对象的“外在智能”,它们本身又是不可分离、相互限制的。所以谢林也说“只有通过空间,时间才成为有限的,只有通过时间,空间才成为有限的”[1]145,这其实也是一种谢林所谓的交互作用式的直观形式,而观念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交互作用则是通过有机体来完成。经由这一时期对时间和空间的区分,在完成了“自我”如何直观到自己成为对象的任务的同时,而且也从创造性直观过渡到了自由的反思的阶段。

在第三个时期,即“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谢林运用抽象、范式化、范畴等诸多概念,越过创造性直观亦即综合领域,直接进入到反思领域亦即分析的阶段,从而回答“对象为什么是设定在我们之外的东西”的问题。抽象作为反思的第一个条件,是指行动和被创造的东西的分离。通过抽象,对理智的行动的意识才成为可能。因为经过抽象的分离作用,行动的意识成为一种被创造的东西。范式作为直观形式出现是由于谢林认为概念是依以构造一般对象的规范,而对象作为这种规范的表现,它们之间就需要一个关联彼此的中介,于是具有直观形式意义的范式化便就担当了这一角色。在这一环节,范式并不是对对象本身的直观,而是对对象赖以产生出来的规范的概念的直观。谢林在这里对如何产生出空间还做了说明,由于范式是普遍的直观活动,如果没有概念和对象渗入进来,那么对这种直观活动本身再加以直观,便就产生了空间。范畴则是理智的直观形式,即是说范畴是逻辑概念和直观的结合。其实从这里依然可以看到直观作用的存在,也就是说,整个反思的过程(包括抽象、范式、范畴等环节),达到的作用其实亦是能够看作是别一种形式的直观达到的,只不过谢林在反思的领域将它做了更精致的区别而已。

当“自我”意识到自己是理智行动本身时,它就无法再用理智行动来解释自身。因为这一问题已经超越了理论哲学的界限而进入到了实践哲学领域的意志活动。因为正是通过意志活动,理智才认出自己是进行直观的这一事实,也即是说在意志活动中,创造者、直观者本身成为自己的对象。在此,我们再一次看到直观乔装打扮之后以意志活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意志活动本身具有意向,即它虽然是自由的,但是还是表现为一种指向某种对象的意愿和愿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意志活动直观自己的理智将必定受到限制。原因是意志活动的自由决定意志活动可以希求一切东西,但当它指向某种确定的东西时,它自然因它的能够希求一切的本性不能够完全满足而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不是自我施加给自己的,是在自我之外存在的别的理智所为。但是“自我”受到了别的理智的限制,其自由却依然存在。因为基于自我的自由本性,自我才回过头做出了对自我本身的限制。这是意志活动的一种现实的活动。还有一种意志活动的观念的活动。所谓“是观念的”,也就是说是在意志活动内部客观存在的,由于意志活动的自由本性,它可以为所欲为地希求理智能够希求的一切。所以这里就赋予了理智以道德规范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道德其实已经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

谢林在实践哲学中主要是探讨自由与必然相统一的问题。对此,他有大量的细致入微的讨论,其中不乏对于直观思想概念的细分探究。由于对意志活动做考察之后我们已经对谢林实践哲学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式的了解,所以本文将不再考察这些问题。同时由于本文所关涉问题的不同,对于谢林实践哲学中的历史哲学等问题也将不做考察。

三、美感直观:哲学的“总官能”

通过以上的初步分析,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梳理谢林同一哲学逻辑结构的任务。也可以看出由“自我”概念起步,通过各种具体入微的直观中介的作用,较清晰地勾画出了从原始同一性的绝对到最后的经由意志活动而完成的自由与必然统一之后的那个绝对同一的整体演绎过程;包含了自由与必然的同一性的“绝对”,其实也就是有意识的活动与无意识的活动同一性的“绝对”。同一哲学似乎到这种地步就可以宣告结束,其实不然,这所有的过程只是告诉我们“绝对”是什么,并没有告诉人如何去认识“绝对”。

这个包含着有意识和无意识东西之间预定和谐的总根据的“绝对”,对于理智和行动者来说,是一个超出自己可以去理解的未知的产物。“这个根本无法认识而只能从产物中反射出来的不变的同一体,对创造者来说也正是对行动者来说的那种命运之类的东西,就是说是一种模糊的未知的力量”[1]298。 谢林将这样的一种最后的“绝对”用“模糊的天才”概念来表示。“这样设定的产物无非就是天才作品,或者说,无非是艺术作品,因为天才在艺术中才可能。”[1]298所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将艺术哲学相关内容引入进来,也就是谢林所谓对“哲学总官能”的考察。通过艺术和审美解决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关系的问题,可以说更明确地是源自于康德将审美判断作为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开始的。谢林也沿用康德式解决途径,但是不同于康德的是,康德的物自体是理性不可能认识的。谢林虽然采取康德的办法来调衷,但在对“绝对”的认识态度上可以说谢林或要显得比康德更加有思想上的自信。在谢林之前,对他思想的形成有过重要影响的雅科比其实就已经提出类似的主张,雅科比认为只有在自由的行动者的内在的活生生的经验中、在直觉中,才能认识宇宙[3]490。

而艺术又是通过一种直观才成为可能的,也即是说,艺术是一种直观的产物,这种直观谢林将它称为“美感直观”(aesthetic Anschauung)。美感直观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观,也是一种不同于前面消除两种对立活动的那样一种创造性直观的美感直观。谢林同一哲学是发端于绝对同一的本原,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种本原以及整个过程推演的机制和依据也都是主观的。谢林认为,必须要消除人们可能也一定会产生的谢林整个哲学无非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幻想性的产物的误解或轻蔑,也就是说必须将这样的一种在创造性直观(理智直观)之下产生的哲学客观化。这一最后的任务,也是通过美感直观来完成的。因为“美感直观正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1]308,谢林通过美感创造、想象力来进一步说明美感直观以及艺术的具体意义。现在问题是,让谢林如此劳心劳力地付出心血的同一哲学在经过美感直观的观照之后,即使其客观化后所产生的结果却是艺术,这似乎已远远超出了哲学的概念。这里谢林也看到了哲学为什么不能够变为普遍有效的事实和原因。也即是说“如果从艺术中去掉这种客观性,艺术就会不再是艺术而变成了哲学;如果赋予这种客观性,哲学就不再是哲学而变成了艺术。”[1]313这是否有违谢林的初衷呢,是否会让那些自以为从事哲学研究的少数哲学家们而失望呢?因为哲学研究的最后竟然超出了他们自认为可以包罗一切的所谓的单纯的哲学。谢林这句话似乎可以让我们明了作为真正的哲学家的他的态度:“哲学虽然可以企及最崇高的事物,但仿佛仅仅是引导一少部分人达到这一点;艺术则按照人的本来面貌引导全部的人达到这一境地,即认识最崇高的事物。”[1]313

[1] (德)谢林.梁志学,先验唯心论体系[M].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邓晓芒.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J].文史哲,2006,(1).

[3](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Logic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Take “Intu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WU Dandan

(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used a concept of “Self” to establish a huge system for “Identical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conception of “Intu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the methodologies aspect but also the logical aspect in studies of his philosophy itself. The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n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as the whole sense of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 are very important concepts generated by deepening the concept of Intuition. It's helpful that taking the concept of Intuition as an entrance to analyse its intermediary role in Schelling's “Identical philosophy”, and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his early stage“Identical philosophy”.

Keywords: Schelling, Identical Philosophy, logical structure, intuition

B516.34

A

1673-9639 (2015) 03-0174-05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5-03-04

吴旦旦(1983-),男,甘肃天水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与中西美学史。

猜你喜欢
本原理智康德
失眠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艺术百家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