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杰,刘 涛
(1.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省戏剧家协会 组联部, 山西 太原 030001)
“德才兼备”方为“人才”,其中的“德”是指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和品质。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281;“品行”是指“有关道德的行为”[1]1050;“品质”是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1]1050。总之“德”是指人的思想认识在为人处事及言语行动上的表现与反映;“才”是指人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突出“能力”,即人的特长,包括特殊才能、特殊才干和特殊才艺,总之是指人的特殊技艺和有别于他人的能力。
“人才”是培养与教育的结果,其过程是“人”通过被“教”来实现“育”的过程,“教”的内容包括思想认识、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等等,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成才”的标志便是使“人”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既拥有优良的品质,端正的品行,正直的品性,同时拥有一技之长,并能把自己的特长和技能适宜地发挥在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的进程中,成为一个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有用之人。才能、才干、才艺的发挥,取决于人的德行基础,“人才”一词的组合次序已经表明教育的优先次序是先培养做人,次教技艺,再训练才干。
在“做人”即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其核心要素应该是“诚信”。“诚信”是指诚实、真实,不欺不谎。法国著名学者蒙田也曾经指出:“道德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部分是诚信”。可见“诚信”制约着其他的一切道德观念,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衡量“人才”的基本要素。在我国“诚信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确立为一种社会所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诚实守信”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在我们的汉语词汇系统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词语的存在,就充分证明“诚信”意识已深深地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也曾专门提及“诚信”对人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段话表明孔夫子的态度十分明确,他认为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如同牛车马车没有驾牛马的装置无法拉车,使车行走一样,是不行的。在《论语注疏》中,邢昺的阐析更为透彻:“此章明信不可无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言人而无信其余虽有他才终无可也。”明确指出“诚信”于人不可无,特别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其他才能都需要在诚信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这种“诚信”是在对待他人方面的要求,要求人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不欺人。在《礼记·大学》中对“诚信”有了更深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种“诚信”是对人内心思想的要求,即心思意念都要诚实,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人若能做到不自欺欺人,自然就不会去伪饰、伪装,就不会去骗人,这正是教育的根本。“德育”(做人)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教人“诚实守信”,这的确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山西《杂字》是一种明清时期流传于山西民间,为下层百姓识字所需的非正规式课本,又被称为“村书”。在内容安排方面,它不是单纯地罗列汉字,而是根据广大市井人士、农民及手工业者识字记账等日常生活之需,把日常生活用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形式组织串联起来编辑成册。所以从内容上来看《杂字》可以说是一种融识字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实用教材,其中的思想教育正是从最基本的“德”和“才”两方面进行的。透过这些内容,《杂字》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是非好恶,我们通过对山西《杂字》(文中没有注出出处的所有《杂字》引文皆出自民间收集的手抄本)内容的解析,从中可以了解到“诚信”意识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反映和表现。
首先我们通过《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中“几个乱杂字,识了不算甚。受我教训者,第一端品行”,了解到人们学习《杂字》的目的。学习《杂字》认识几个字,不算什么,意思是《杂字》学习不仅只是为了识几个字,而是为了接受教育和训导,其中列在首位的目的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学习做人。简单而平实的话语把学习的终极目的——学做人的深意表达出来。端正品行,学习做人的核心是什么呢?在《四言杂字·天星日月》中做了明确的回答:“信者厚也,心之主也。诚实正直,忠厚和平”。意思是说“信”就是“厚”的意思,二者同义。“诚实正直”即为“信”,“忠厚和平”即为“厚”;而“信”是人心灵的主宰;即表明人们是把“诚实正直”和“忠厚和平”看作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做人的基础。在《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朋友相交接,言语必忠信”、“不可使乖诈,勿得欺哄人”、“奸巧欺哄骗,天理定不容”的内容中更直接而明确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诚信”是做人和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原则。
山西《杂字》的最大特点是融识字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而明清时期正是晋商处于发达之时,所以此时的山西《杂字》有许多具有突出的商业职业教育的性质,如在众多的山西《杂字》中,有一本影响广泛被直接命名为《山西杂字》的《杂字》,就曾被誉为是“商学初览”和“商业秘笈”,其中处处有先辈经商的经验及恪守诚信的教导。诸如奉行儒商相通、义利相融、诚信戒欺、和衷为贵等道德原则以及努力践行、言行有礼、行必有信、取财有道的一整套商业行为规范。所以说商业教育可谓是明清时期山西《杂字》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窥见“诚信”意识在山西商人经商过程中全方位多方面的表现。
山西商人是把“陶朱事商”作为从事商业活动的典范,在经营过程中又常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因此要求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须以诚相待。销售商品时,不能缺斤短两,要货真价实,且童叟无欺。如发现货质低劣,宁肯赔钱,也绝不抛售。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永葆信誉,而“信誉”正是他们取得经营成功的保证,所以是他们经商的总原则。因此这种认识在山西《杂字》中有较多的反映,例如《四言杂字·天地初分》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大道生财,莫生欺罔。以义为利,和气致祥。小心谨慎,自能盛强。不知其道,哄人为念。近憎远闻,赐顾杳然。利息全无,本亦伤残。如此之人,不会作商。折了资本,难以还乡”。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商业经营之道:“大道”指光明之道,就是正道。只有遵循正道才能生财,不要产生欺骗和诱人上当之心。要以义为利,不可见利忘义,因为“若还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同时要明白和气生财的道理,正如《十言杂字·劝谕尔》中所告诫人们的:“交易时,要和气,还要温良”;在《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中所强调的:“与人做交易,凡事只宜忍”。为人与经商一样都需要小心谨慎,做到了自然就能够使自己的产业昌盛和强大。反之人若不知这个道理,整天就是思谋着哄人骗人,其结果必然会遭周围的人憎恶,并使其恶名传扬,最终折本赔了买卖,回家都难了。
可以说这段《杂字》在教人识字的同时,既明确指出了“诚信”是经商之大道,强调其在商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又说明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的道理。因为说到底经商本身就是人行事为人的一种表现。纵观古今所有成功的商人,哪一位不是品行端正诚实可信之人呢?所以只要能够做到“诚信为人”的人,就能够做到在经商过程中以“诚信”为本,就能够把公平交易、货真价实、和气生财当作商业的根基。晋商的代表乔致庸就是这样的商人。如,在一次从包头往山西运胡麻油的过程中,经手伙计为图暴利在油中掺假,他知道后立即饬令另行代以纯净无假的好油换售,虽然这样使商号蒙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却使其信誉昭著,近悦远来,商号的经营反而越发繁盛。在长期的商业经营过程中,乔致庸意识到经商确以营利为目的,但绝非靠钻营和欺诈,而是靠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服务,因此他把“守信”列在经商之道的首位,其次是“讲义”,最后才是“取利”,并在其所经营的“复字号”中加以贯彻和执行,所有的商业事务都必须以道德信义为标准,据此他的经营原则是:宁可少赚钱,也不能失信;宁可不赚钱,也不能失信;宁可赔钱,还是不能失信;把“信誉”视为商号的生命。因为他深知,只有讲信用,重然诺,不欺不诈,才能赢得持久的商业经营与贸易往来,才能取得长久的商业利益。也正因如此才使其“复字号”远近闻名,而且能够称雄商界几百年。在乔致庸身上,我们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经商才能的发挥一定要在诚信做人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人才”法则。
生14:我找到了△AMD∽△BDN,由∠EDB=∠A+∠AMD和∠A=∠EDF可得∠NDB=∠AMD,再由∠A=∠B就可以证明△AMD∽△BDN.
再如《四言杂字·天上地下》“士农工商,诗子百工。量力求财,本分营生”,这两句告诫人们:各行各业百工技艺之人,都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去求取钱财,本本分分地去经营自己的生存立命之事,做事不能不自量力,更不能胡作非为投机取巧,要诚诚实实地去经营自己的生意买卖,做个踏踏实实认真干事的人。这样的内容在《杂字》中是经常出现的,《俗言杂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就有同样的表述:“量力求财本分营生”。[2]631-640
在丰富的商业活动中,山西商人还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的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等等,这些商谚与山西《杂字》中的“诚信”内容共同说明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对“诚信”重视的意识。总之,诚信不欺,利以义制,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总原则。如,“复字号”曾在不法商人利用秤杆缺斤短两克扣百姓的时候,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把秤杆改“大”,使一斤变成一斤一两,此举看似吃亏,但却赢得了大量的忠实顾客,并使“复字号”能够以其多买卖、厚实力、严号规、重信用的经营称雄包头。[3]48又如祁县大德通票号,其存款户以山西本省最多,放款却在外省。1930年晋钞大幅贬值,约25元晋钞才能兑换1元新币,当时大德通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票号可以趁晋钞贬值之机发一笔横财,可是大德通票号没有这样做,而是不惜动用历年公积金,不让存款户吃晋钞贬值之亏,使票号信誉益著。[4]145-146这些事例都体现了“信誉第一”的经商总原则。
所以说,山西商人自古以来便以“诚信”为做人的根基,“诚实厚道”已成为山西商人的形象标志。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晋商能够在明清时期创造出五百年之久的历史辉煌,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明清时期的山西《杂字》有许多反映商业内容的原因,也是其诚信意识在生意买卖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的原因,同时也表明山西《杂字》是把做人教育寓于商业教育之中的。
其一,“诚信”的直接表现。《通用杂字·天地初分》:“五谷杂粟,养命根源。……天平戥子,秤平斗满”。这段《杂字》在教人认识各种粮食作物及称量工具名称的同时,让人明白人是靠粮食来维持生命的,五谷杂粮是人的生命之根,这也是我国传统的以农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买卖粮食的过程中,天平戥子这些称量工具要准,称量时秤要平,斗要满,不能缺斤短两,“诚信”意识就是在识字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来。有关这类内容在山西《杂字》中数量众多,可谓是比比皆是,如:
《俗语杂字·初念书》:“行者商,坐者贾,全货通行。开一坐,杂货铺,货高价真”。“放账的,赎人钱,见利思义。揭人钱,本利还,休发赖心”。“是客商,把天理,长存心上。不瞒天,不欺幼,义取四方。说价钱,且不可,高抬虚讲”。
《七言杂字·圣人垂训永流芳》:“货真价实言无二,童叟无欺□不赊”。
《山西杂字·人生世间》:“明斤明两,不哄不瞒。冷蒸热卖,现吃现端”。[5]53-64
其二,其他方式的“诚信”表现。“诚信”意识是做人的核心要素,也必然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在“诚信”的基础上,“公平”意识可以看作是“诚信”意识的另一种表现。这在山西《杂字》中也有许多反映。如《便用杂字·天上日月星》:“架上存奇货,秤戥要公平。囤中有粟物,斗斛宜和融。……典赁揭借当,买卖糴糶公”。这段内容告诉人们做买卖不论你货架上的货物多么稀缺难得,但仍要做到秤戥要公平;买卖粮食,用斗斛称量时应该融合圆满,不能缺斤短两;无论典赁揭借当,还是买卖粮食,“公平”是永远的原则。还有《俗言杂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有“诸般买卖都要公平”的内容。此外其他许多《杂字》也都有类似的内容。如《四言杂字·天高地下》:“生意买卖,贸易公平。货真价实,本重利轻”。《四言杂字·荆针木耳》:“结交主顾,兑换公平。各省斛斗,天下皆同。天平戥子,一样为公”。《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与人做买卖,交易要公平”;“好歹有贵贱,时值价钱平”。《四言杂字·天星日月》:“天平砝码,戥子分毫。斛斗升合,秤准公平”。《四言杂字·青天高大》:“公平交易,价值无谎”;“质来赎去,交还不诓”。《四言杂字·数起一二》:“赁房租店,交易公平”。《训蒙杂字·训蒙杂字》:“揭借赊欠,两家要公”;“租典寄赁,要说分明”。《眼前杂字·眼前杂字》:“摆在街上,价值公平”;“买卖开店,信实公平”。《俗语杂字·出念书》:“做买卖,升斗平,出入公平”。总之公平诚信意识在买卖交易中要时刻铭记,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失去。
其三,贸易往来中的“诚信”表现。《山西杂字·人生世间》:“相与朋友,不许谎言。有马同骑,有饭同餐”。[5]53-64对业务有往来的朋友,也要讲诚信。此处的“相与”,是当时商业往来中的一个术语,即是指有相互业务往来的商号。“相与”是要“慎待”的,就是不能随便与商号建立业务往来的关系,但是一旦建立起往来关系,就要善始善终,同舟共济。再以乔氏“复字号”为例:民国十一年(1922),包头双盛公、双生茂一些生意“搁浅”,亏损倒赔,东家杨老五欠复字号白银六万两无力偿还。若乔家诉诸官府,必致其破产倒闭,但复盛公并无催逼还债之意。乔东家认为,买卖家银钱往来不是国粮皇课,动不动就与人打官司,必坏了自家“门市”,对以后其他业务往来不利。与其打官司把钱往衙门里送,不如花钱买个厚道,加深友情,交个挚友。乔东家乔映霞来视察时,赔累不堪、百般无奈的杨老五跪下“咚”地磕了个响头,乔氏的欠款就一笔勾销。这类事情在乔家各字号并非罕见,大顺公绒毛店欠复盛公大洋一千元,仅还了一把斧头,一个箩筐。广义恒绒毛店借复盛公五万元,仅以千元房地产抵偿就算了结。所以尽管“复字号”资本雄厚,财大气粗,但与其他商号交往时还是非常慎重的,要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确认该商号信义可靠时才与之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否则均予以谢绝,以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但当看准对象,摸清市场的状况后,一旦认为可“相与”时,又舍得下本钱,放大注。对于已经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商号,均给予多方支持、业务方便,即使对方中途发生变故,也绝不轻易催逼欠债,更不轻易诉诸官司,而是竭力维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守信誉,重友情,这正是生财有道的山西商人得以在商界立足的一贯经营作风。[3]15-16相反诚信缺失对社会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出现的毒品制造、地沟油提炼、有毒食品(苏丹红、假酒、毒奶粉等)这些事件都表明,不是人们缺少“才华”,而是缺少做人的是非标准,缺少了“诚信”意识,把“才”用到唯利是图、只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地方。
其四,商贸过程中细节方面的“诚信”表现。《醒童杂字·冬学三个月》:“揭借赊欠取,来往账记清”;“戥秤小心看,厘分钱两斤”。《眼前杂字·眼前杂字》:“我糶人糴,钱要算清”。《俗语杂字·出念书》:“白日间,卖货物,晚来清账。或亏本,或得利,他细思量”。《四言杂字·计开写算》:“将本图利,揭借分明”。这些内容表现了商业买卖中的细节,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诚信”的内容。“财从勤里得,富由俭中进”,这又从“财富”获得的途径——勤俭中得来,告诫人们“诚信”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诚信”意识在山西《杂字》中还有“店伙计”对东家的“诚信”内容的表现,如《山西杂字·人生世间》:“要做生意,奔波难免。赁下铺面,伙计照管。不偷不摸,有赊有欠”[5]53-64,即是说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伙计对主家要忠诚,不偷不摸。还有《四言杂字·天星日月》:“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这样的内容,说明小商贩做些小买卖是不容易的,“肩挑贸易”是十分辛苦的,劝诫人们不要占他们的便宜,也是教育人们做人要“诚实厚道”的表现。
在诚信教育方面,山西《杂字》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我们当代进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山西《杂字》中的“诚信”内容是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进行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其中,没有刻意,但效果极佳。任何称之为真理的道理其实都是最简单的,都是无需论证的。“诚信”就是做人最一般、最简单的道理,无需论证,也不需要阐发,不讲自明。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山西《杂字》做到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就应该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这种唤醒在人受教育的最初阶段进行其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做人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未来的知识传授才能顺利,当一个人知道了他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他人的时候,其努力学习的动力就会建立起来,才会自觉地去努力,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教育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来,使知识在人的身上真正地发挥出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说“人才”,一定是在成为“人”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才”、利用其“才”,从而成为真正的“人才”。
在方式上,《杂字》是在识字的同时进行知识传授、思想熏陶和职业培训的,“诚信”教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以渗透的。
通过以上例举和展示,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山西《杂字》的最大特点:内容全是平常事,语言全是平常话,没有文饰,也不华美,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教人知识,教人做人最一般的道理。其方式是顺带的、连带的、附带的、自然的,可以简称为“呼吸教育”,就如人的呼吸一样,既平常又必须,这种方式的教育朴实而自然。
山西《杂字》中的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没有深度的教育,但却是最高境界的教育。其内容易学、易懂,其结果易做有效,似在不经意间已深入骨髓,成为人一生根深蒂固的做人准则和思想观念,完成了人的人格造就与荣辱观的建立。这就是中国明清时期直至建国初期中国广大乡村的受教育方式,也是最大层面、最省成本、最普及的基础教育方式。山西《杂字》中的诚信教育在当代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正体现在这一点上。呼吸教育的方式简便易学、易记、易操作,在自然而然中把德育教育常规化、通俗化,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并且全方位地融入所有的教育之中。
人才培养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是人才的基本要素,也是发挥人才应有作用的基础。在当前诸多领域存在着严重“诚信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山西《杂字》内容反映出的种种“诚信”思想和“诚信”行为的表现,回味和探寻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诚信”意识,明确“诚信”是做人的标准及根本——“人无信不立”,从而加强当今人们的诚信意识,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 孙建忠.诚信晋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4]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5] 陆养涛.中国古代蒙学书大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