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燕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提升漳州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蔡敏燕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现象日益突出。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机理,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该文以关注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着眼点,分析了漳州市所具有的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其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中所面临的阻力,并提出了加快提升漳州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漳州;区域经济竞争力;海峡两岸
漳州市毗邻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与泉州和厦门接壤,被称为“闽南金三角”;其南部与广东的汕头、潮州毗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强大的优势。
1.1 对台优势
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漳州是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漳州与台湾的经贸往来颇为密切,成为漳州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目前,台湾百家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已有台塑、灿坤、长春、统一、泰山、天仁、台玻等7家在漳州落户。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电力、现代农业、小家电、食品、家具、金属制品等6个初具规模的产业,为台资进一步集聚漳州打下了坚实的产业配套基础。同时,漳州也是目前大陆开展对台农业合作最早、数量最多的地区。
1.2 产业优势
现代农业是漳州经济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漳州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是福建省最大的高优创汇农业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同时,漳州也是福建最大、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中国南方城市中唯一获得“中国食品名城”的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市场的日趋成熟,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化趋势。而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是相符的,其发展将极为有利于漳州农业的产业化。此外,在食品工业方面,由于漳州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且种类齐全,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迄今为止,漳州已形成行业齐全、配套完整的食品产业链和食品加工基地。漳州现代农业与食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极为有利于产业生产链的形成,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漳州市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为例,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已经被国家质检确定为中国首批GAP良好农业规范试点企业,通过了HACCP和ISO9001-2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福建省首家供港蔬菜基地,其对日本的大葱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全省第1位[1]。
2.1 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转型成本较高
漳州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农业使漳州农业人均产出较高,务农收入也相对较高。但大部分农民的祖辈都是以务农为生,缺乏现代创业意识,且大多数人都认为放弃务农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农民都不愿意放弃务农而外出创业。这就导致了漳州市民间创业力量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转型升级缓慢。然而,民营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然成为提高漳州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农业人口将转化为城镇人口,民营企业可以很大程度地吸纳这部分人口,增加其就业率。此外,民营企业还能够增加百姓的收入和创造税收,有力地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发展民营经济也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民营企业能够更为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从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漳州市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大阻力。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亟须优化
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是国民经济得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2]。在传统经济增长中,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过程表现为由最初的“一、二、三”向“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结构布局演化。目前,漳州市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虽然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3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比8.9%,第二产业占比52%,第三产业占比39.1%;而漳州市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比15.4%,第二产业占比48.8%,第三产业占比35.8%[3]。由此可知,漳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且第二、三产业占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亟须转型升级。
2.3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漳州市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亟待提高。2011年,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78%,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从企业的规模结构看,漳州市的企业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生产集中度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的范畴。企业与“低、小、散”为特征的工业规模结构相关联,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效益低的企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受到制约,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这也是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4 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成本较高,尚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成本很高;同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呈现出一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未来竞争力的发展。漳州市为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在重化工业方面,引进了台湾玻璃项目、福欣特钢项目等重大台资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漳州重化工业的发展。然而,相关部门也应关注到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这一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否则,环境污染问题将成为日后漳州区域竞争力发展的最大阻力。
3.1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3.1.1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人民的创业意识。政府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创业,鼓励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次,政府应加强服务意识,依靠政府资源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引进更多的创业资源,扶持民间自主创业力量,降低民间创业风险。再次,政府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适合民营企业投资需求的金融体系,降低企业融资要求,推出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贷款类型。最后,政府应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人口是创业的主力军之一,通过农业现代化,可以增加广大农业人口的收入,积累创业资金,使农业人口的自主创业之路走得更远。
3.1.2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漳州市应该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台湾的经贸交流,大力引进台资,提高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水平。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了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这就为漳州能够更好地与台湾进行经贸合作和引进台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漳州市应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外资通过并购重组等途径,以先进技术改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实现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
3.2 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提高产业竞争力
3.2.1 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规模上差别不大但产业相关度高、互补性强的企业云集一起所形成的共和式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龙头企业当国王、配套企业跟进的“国王式”产业集群。目前,漳州市所拥有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且较有影响力的优势行业主要是小家电制造业和汽车配件行业。小家电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万利达和灿坤两家企业,而汽车配件行业的代表企业则是正兴钢圈和尤溪股份。目前,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率较强,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其产业集群已经逐步形成。然而这些企业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一方面企业应该着力提高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发展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漳州市政府也应该采取各项措施,以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张规模、壮大实力,同时也应鼓励配套企业的创办,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2.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漳州市服务业的发展。漳州市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如东山岛、赵家堡、南靖土楼等。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开发水平较低,且未能充分利用毗邻厦门市的优势、对接厦门旅游景点、联结厦门旅游业,导致长期以来漳州旅游业未能取得较大的发展。因此,漳州市政府应该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主动与厦门旅游业联合、形成系统的旅游路线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漳州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此外,漳州市应以重点产业为主导,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同时,要以主导产业为突破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比重。
3.2.3 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是漳州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应进一步巩固其农业强市的优势地位。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性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与食品业强强联合,形成产业链,带动农产品的发展。漳州应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大力引进销路好、创汇高的优良品种,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创业园以及两岸农业合作平台的建设,比如漳浦县海峡西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区,现已成为漳州市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核心基地。
3.3 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漳州市政府应注重环境的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快改变目前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现状。政府应利用财政支出,加大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力度,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应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排查和清理各类污染源和安全隐患,并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此外,在引进外资和经济项目时,应注重评估该项目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在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废气、废水等的综合处理,从污染源头着手,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确保漳州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至于付出太大的环境代价,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潜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保障。
[1] 林惠虾. 漳州市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8):10-11.
[2] 康君福. 漳州市产业结构均衡成长分析[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1):9-14.
[3] 漳州市统计局. 漳州统计年鉴2013[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 蔡三梅.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拉动经济作用凸显——2011年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J]. 时代经贸,2013(2):122.
CountermeasuresonthePromotionofRegionalEconomicCompetitivenessinZhangzhou
CAI Min-yan
(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henomena of imbalance and grea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y staying focu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Zhangzhou and its resistance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Zhangzhou.
Zhangzhou;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ross strait
2014-09-11
蔡敏燕(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竞争力. E-mail:1239811599@qq.com
10.16006/j.cnki.twnt.2015.05.013
F127
A
:1637-5617(2015)05-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