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君,杨 扬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54)
近几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职业指导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等课程,已经列入高校必修课,各种职业指导机构不断增多,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日益扩大,职业指导的理论探索、体系构建、技术创新、设备条件等日益完善,对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与就业服务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数年的教学经历来看,虽然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队伍建设、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等不断发展,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尽如人意,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有意参与课程活动;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不能有效自我管理,融入课程进度,尤其在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简历、创业设计等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业任务时,经常出现拖延应付、作业质量不高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职业指导质量。据2007年的调查表明,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而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拖延的症状。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在职业指导中被动、拖延问题,成为提高职业指导质量的重要课题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拖延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拖延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博士和莱诺拉·袁博士在专著《拖延心理学》中系统阐述。她们认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与智力无关,是人们基于某些原因产生的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对大多数人来说,拖延只能算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如果放任发展,也会对自身身心发展与学业、事业、爱情、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
拖延问题最可能的成因是对成功的信心不足,不喜欢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等。其根源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比如:情绪方面,来自于内心的感受、希望、恐惧、梦想、记忆、怀疑和压力等;生物方面,基于大脑、身体以及遗传因素等;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时间纠葛根源,包含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时间感的冲突等。
拖延问题不容易被改变,必须了解其成因,找到其根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拖延者正视自己,更好地接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摒弃有害的负面情绪,从而减缓拖延的惯性。一是设立比较符合现实的目标,将目标细分为若干个短期实现的小目标,逐步建立信心;二是了解并接受自己内心的恐惧,针对问题寻找适当的帮助;三是掌握实用技巧,努力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四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长远目标与价值观念的关系,掌握处理时间关系的技巧,将未来与现在联系起来。
学生拖延问题存在于职业指导过程中。根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将职业指导课程视为一般公共课程,以学分为动机目标,参与课程积极性不高。二是自我管理能力差,上课精神不集中,玩手机、睡觉等情况严重。三是对生理心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等涉及自己个性的测试不严谨,有的甚至逃避测试,影响分析结果。四是习惯性拖拉,课业任务总是拖到最后时间草草完成,甚至不完成课业。五是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照抄照搬网络,应付课业,没有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使制定了规划,没有付之行动,毫无效果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职业指导课程的质量。
职业指导不同于就业中介,尤其是高校职业指导,它具有双向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在高校职业指导过程中,学生既是指导的对象,更是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配合,只起辅助功能的教师不可能将职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用技巧。因此,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既要注重方法、技术、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提升指导效率,更要立足于指导过程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否则,单纯“静态”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低,个人感受浅,真实体验少,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指导效果。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陷入“拖延——失败——后悔——绝望——拖延”的拖延怪圈后,就可能无法处理好主观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关系,无法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失去上进心,丧失勇气,缺乏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行动,做事拖拉,效率低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指导,就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因此,不解决拖延问题,职业指导质量会大打折扣。
对照拖延心理学的行为成因理论,学生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存在拖延问题,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压力因素。近些年,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社会求职人员不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有些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困惑、抑郁、浮躁、恐慌、盲从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情绪若没有适当引导,就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丧失信心、失去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认为就是接受就业指导,也无助于自身发展。二是心理因素。比如完美主义、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恐惧心理等。有些学生追求完美,总担心做得不够好,迟迟不敢去做。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总认为自己不行,以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有些学生觉得职业指导课程理论多、测试多,实践操作起来太难。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对就业过分恐惧,不愿面对就业,以致排斥职业指导。三是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就业缺少正确的认知,片面认为就业就是要找关系、走后门,有社会资源的不需要努力,没有社会资源的努力也没用。有些学生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不需要过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了自然就都会了。四是定位过高。有些学生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客观环境条件,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实施途径,又听不进指导意见,不愿意作出适当调整,甚至对职业指导产生抵触情绪,以拖延对抗指导。五是习惯因素。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记、背答案等考试的被动学习方式,习惯了依赖老师、家长主导自己的学习、生活,而进入大学后,角色转换不顺畅,思想认识、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还停留在过去,在互动性、主导性比较强的职业指导过程中无所适从。有些学生遇到问题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解决,比如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障碍等,不喜欢就不学,学不懂就放弃;有些学生只懂背记书本知识,不会运用,学懂了职业指导理论,掌握了职业指导的工具、方法,却无法完成实践操作,做不好职业分析、能力测试和生涯规划等。
职业指导中,拖延问题表现为厌学、懒散、不积极、不认真等,很多职业指导师可能会对学生在指导过程中的拖延行为产生误读,认为是道德品行差或者不好学、不求上进等,没有看到学生在拖延行为后面隐藏的复杂原因。拖延心理学认为,拖延问题不容易纠正。面对拖延行为,不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不对症下药,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职业指导教师如果不正确认识学生的拖延行为,一味要求学生参与活动,完成课业任务,或者想要依靠一两次简单的训诫谈话就改善拖延行为,不然就失望放弃学生,不闻不问,这不但帮助不了学生,还会加剧拖延行为。职业指导老师要认识到拖延是个复杂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拖延问题,主动改变对学生的辅导态度和辅导方式,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良习惯。
拖延问题属于心理学范畴。解决拖延问题,必须依赖于心理辅导机制。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往往只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调适等环节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针对拖延问题的普遍性、个性化和专业性等特点,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职业指导全过程。要深入引进心理辅导机制,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强化心理辅导,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辅导员队伍的合作,建立联动协同机制,让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共享资源,联合行动,为引导学员改善拖延行为,实现职业指导过程价值的最大化,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提供保障。
一是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实施分阶段模块教学,在不同阶段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让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对比式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体验、心理咨询等内容,开展基于情景模拟的模拟面试、职业谋取技能等训练活动,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强化学生的参与,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三是要注意分类指导。在职业指导初期,对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将不同拖延成因的学员进行分类,建立相应团队,针对不同团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通过团队游戏、情景模拟等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互动交流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改善个体心理体验。四是要体现个性化。要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现场咨询、新媒体交流等方式,对学生实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贯穿于职业指导全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职业选择与人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思考职业选择的意义,处理好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化为人生历程。要辅导学生学会对拥有的发展资源进行评估、选择与规划,科学确定职业目标,清晰界定职业发展途径,确定阶段性实施目标,培养职业兴趣。要细化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具体制定出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并将规划细分为短期可以实现的小计划,详尽列举实现计划需要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要对学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踪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不断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改善拖延问题,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1]尹秋云.重视心理资源参与,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质量[J].职业时空,2009,5(11):54-55.
[2]]任国荣,王运敏,赵红杰.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性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37-39.
[3]简·博克等.拖延心理学[M].蒋永强,陆正芳,译.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139.
[4]高逸平.今天你“拖”了吗[N].今日早报,201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