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林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国防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文件精神,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目的是提升全体大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大学生掌握基本国防技能。目前因条件限制,我国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大多重军事技能训练轻军事理论教育,而且学生对国防的认知程度较低,个体认识程度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国防现状了解比较片面。加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是我们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根据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国防教育课程以军事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自新中国伊始,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试点学生军训,中间经过几次停滞,于1985年再次组织试点。总政治部、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四次修订学生军训大纲,引入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军训内容,从专业性的军事教育逐渐过渡到普及性的国防教育。目前,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大纲涵盖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五大项。
目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军事课课程开设较完善,有独立军事理论教研室,配备学历较高、科研教学能力强的专职军事教师,采用自然班授课,档案馆、枪械储藏室等硬件设施完备,但也只是限于部分国防示范校。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基本军事课课程硬件设施欠缺,军事教师采用兼职制,经过短期相关培训而后从事国防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授课采用集中大班教学,且大多在学生军训期间的晚间上课。这样的军事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新时期下学生对当代国防价值观的理解需求,迫切需要发展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快速变化发展的军事理论课程。
自2002年实施新的学生军事课教学大纲以来,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二者发展并不均衡。第一方面,军事技能训练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机制,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体系比较落后,无法赶上当今世界军事理论更新速度;第二方面,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采取的是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而军事理论课学分仅仅为1学分,比重失衡;第三方面,近些年部队启动人才战略工程,提高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发展,而在招考政策中,军事院校的本科生是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优秀现役士兵中选拔,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通过专转本进入到本课军事院校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发展军事理论教学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教学需要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来完成教学任务,也需要必备的教学设施,但各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导致军事理论教学水平差参不齐。专职军事理论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相对不高、科研水平较低是目前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发展的三项突出因素。
我国军事理论课教材部分内容选材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为主,涉及的战争理念新颖,突出快速反应、精确制导和信息化的总体现代国防理念。学生军事课程大纲忽视了一点,即目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缺乏直观了解,而我们的国防教育着重讲解的是电子战、网络战、远程打击等新理念,少了传统战争理论认知的教育。另外,中华民族军事理论积淀和我党我军的成功经验也被束之高阁,而这部分恰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智慧财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在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战争的铁血定律历经时代变革而永恒不衰。现今军事理论教育更多关注技术战争,在政治因素融合方面比较欠缺。笔者曾做过调查,现时代学生群体对战争和国防的理解较片面,部分学生国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理性的政治认识和判断,轻战、妄战、畏战等言论在学生群体中盛行。学生更关注就业和创业,部分军事理论爱好者,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我国周边安全局势不能理性对待,缺乏政治因素考量,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过程中政治因素融合欠缺,也加剧了这种两级分化现象。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就不仅仅是学校的内部教学事务,而是全民国防动员的基础,是国民教育很重要的一环。美英等国家都将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正式课程,美国创办“后备军官训练团”,英国在部分大学设立“大学生军官训练团”等,都是从顶层设计上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给予了重视,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加以实施。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工作方式,只有决策层从思想上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逐步走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质量决定整个社会的国防基础。据统计,2014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占当年入伍总数的比例接近30%,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学生新兵中的比例超过70%,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兵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更加需要加强国防教育。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更多地要在完善军事理论课课程设置、完备师资力量、提升军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三个方面下工夫。具体表现在:(1)完善军事理论课程培养计划和体系,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更新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突破军事理论教学的部分障碍,引入综合教学法,可以结合体育、心理类教学内容等;(2)引进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军事理论研究者作为师资队伍的班底,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军事理论教学,这样的军事理论研究者可以是退伍转业的军官,也可以是军事院校转普通院校的教师;(3)加大军事理论类书籍的藏书量,鼓励军事理论教师积极参加研讨、比赛等活动,为他们创造科研的条件,满足提升科研水平的需要。
军事理论教材中加入我国古代战争、经典兵法、战史战例等教育内容,目前我国军事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以现代战争为主,缺少传统战争的解读,而中华民族关于战争的理论以及军队建设的相关理论是经过几千年传承的,是我中华民族的军事文化瑰宝,应当大力发扬。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只是普及性的教育,不需要向专业军事教材那样,技术性的内容可以相对少一些,建议在军事教材中多加入一些传统战争、经典兵法、战史战例等教育内容,这样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战争的理解。
克劳塞维茨将军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世界上的战争都不是独立进行的,都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下发起的”;孙子也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可见战争是政治努力无效下采取的一种暴力获取手段。我们不可能撇开政治而独立地讨论战争,战争如果没有政治因素,那就成为一种残忍的杀戮,是要被历史唾弃的。我们在给当代大学生普及军事理论的同时,不能单纯地讲解军事技术,要发挥我党优秀的政治优势。在讲解军事理论的同时结合政治,要培养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紧密联系群众,发挥人民的力量,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而不是偏离正统途径,培养出固执偏见的战争理论狂。
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军事理论教师队伍还未成型,主要原因是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培养及晋升机制。军事理论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大多数有晋升的短板,或是职称无上升途径。建议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各异,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集训班,指导部分科研能力不强的军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理论创新研究,同时在职称评审方面开拓渠道,因地制宜地为一些有短板的军事教师解决晋升问题。这样才能激励现有的军事教师更有活力地开展工作,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来,为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
[1]刘志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对《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教学大纲》修订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7):81-82.
[2]戴旭.盛世狼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3-48.
[3]龚泗淇.外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特点概览[J].当代经济,200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