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方,邹永熬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首次发表创造性人格的概念,主要指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个体通过创造性活动而体现出来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能够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稳定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由此创造性人格的话题即刻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兴起一股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热潮。虽然创造性人格的特质、结构等方面尚无统一定论,但总结起来仍然可以从其中窥见许多的共同点。本文基于21世纪初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国内近十年的研究新进展。
2007年,段碧花发表《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一文,总结了1994年至2007年的511篇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CNKI平台收集了2007年至2015年间的研究论文共153篇,其中实证类论文53篇,综述类及其他论文100篇,两者比率1∶2。由1994年至2007年1∶4.72的比率来看,实证类研究相较而言有所增加,不仅如此,实证类研究的基数也有所增加,53篇对25篇。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总的研究总数在减少但是研究的深度却在逐步加深。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创造性人格表层的窥探和经验的推断,而是将精力付诸于行动,深层次地探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应用及关系研究。
1.创造性人格的特质研究
特质研究是创造性人格研究中被研究得最多也是相对而言最简单的。其主要基于两种基础理论:第一,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人格和环境交互作用产物的理论;第二,从生活环境、人品性格及个人情感等等多角度、多方面来综合考虑个体所具备的创造力特点的情感方面研究。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条研究思路:一是研究公认人物的创造性人格,再就是利用量表或问卷等形式将高创造性的个体与一般个体分离,比较两者的人格特质。在过去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利用以上原理和思路取得了不少的成果:Sternberg发现了创造性人格的7个特质;Gui1ford认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具有8个方面的特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特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段碧花研究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分为六大要素,即活泼风趣、进取坚毅、沉着稳重、友善诚信、高傲叛逆、博才好思等;李佼佼研究大学高创造性人格通常表现出缄默孤独、富有才识、好强固执、严肃审慎、冒险敢为、敏感且感情用事、思想狂放不羁、坦白直率、不拘泥于现实、当机立断等人格特征。
2.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研究
在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方面,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讨论创造性人格结构与“五因素模型”之间的关系。也有少部分学者另辟蹊径,不拘泥于已有模型的对号入座,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属于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然而,即便如此,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像特质研究一样,学者们各执牛耳,坚持自己的观点。李苑凌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人格具有结构性,主要由五个子维度构成包括机敏豁达、洞察变通、守旧呆板、远见进取及敢为勤奋;Qian,Meihua研究认为,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内部包括怀疑权威、自信、坚持及动机,外部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好奇、冒险、开放和独立以及自我接纳;彭运石建立了由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等7个因素组成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3.创造性人格的差异研究
创造性人格存在着领域差异,因文化氛围、教育水平、职业、工作或入行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其中具体差异众说纷纭。较早有Richardson以218名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领域定向和创造性人格的关系;Roy用卡特16PF量表对51名艺术家和51名非艺术家做了对比调查;Feist研究表明,科学家与非科学家的主要差异在于严谨性。比起科学家,区分艺术家是否有创造力人们则更多的是通过情感的不稳定、冷酷和拒斥群体的标准。国内有学者以149名军校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发现具备创造能力的个体,他们身上会显示出许多创造性人格的独特品质:坚韧不拔、思维灵活、有主见、自立自强、自信、热情等;相反,具备普通创造力的个体,他们人格里的创造性独特品质不是很明显,而且多会有胆怯、束手束脚、拘泥形式等一些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特点;黎玉兰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创造性人格处于较高水平,文理科学生比艺术类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人格倾向,大学生中男同学的创造性、好奇性、想象性以及坚韧性人格均要高于女同学;刘德发现艺术类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上显著高于理工类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在独立性方面显著高于艺术类大学生;王灿明发现,南通大学不同学科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存在着较大差距,菁英人才学校学员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但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
纵观已往研究,研究方法无外乎两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类研究,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名人传记、经验总结以探索创造性人格,较常见的为传记分析法;第二类是实证研究,利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的测量问卷进行测量或采用直接采访记录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较常见的有心理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Q评、访谈法等。林炳伟利用传记分析法研究了陶行知的创造性人格;郑莉君等采用实验法研究了50名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内隐观。
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最为广泛,已有的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运用的就是心理测量法。其可运用领域主要有:创造性行为和人格相关研究,创造性加工过程研究,创造性作品的特征研究以及创造性培养的环境因素研究。其中利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有: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创造性人格量表、加利福尼亚心理问卷、NEO人格问卷、形容词检查表、威廉姆斯创造倾向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和托兰斯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等。运用最广泛、最大众化的量表为修订版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和台湾林幸台教授改编的威廉姆斯创造倾向量表。戴冰在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时,运用到了威廉姆斯创造性人格量表。
许多学者考虑到国内近几十年来变化巨大,十几年前改编的量表至今是否仍然适用,已有量表适用人群存在局限等现实问题,采用自编量表的方法进行研究。如“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编制了《创造性人格量表》、刘奇志编制了《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刘玉娟编制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问卷》、沃建中编制了《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问卷》。段碧花经传记研究、开放式问卷调查等途径和方法总结出中文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表,并将这些词表编制成调查问卷,然后让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创造性个体答卷,经探索性、验证性两大因素分析建立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与此同时将此结构模型作为理论依据,由此编制成中学生社科型创造性人格量表;宋慧俐也自编了《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评定量表》;黎玉兰也曾自编《大学生创造性人格问卷》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其家庭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培养研究是近十年来倍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收集到的153篇论文来看,目前关于创造性人格逐渐形成了两种研究趋势:其一,实证类研究多是关系研究;其二,综述类和经验探索类多是培养研究。大多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加之一定的理论探索,这类范式中“从某某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格”诸如此类的形式最为常见。也有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具体方法。
王玉萍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班具有更高的创造性,进而得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四条结论:给予大学生课堂话语权;营造良好的网络多媒体教育环境;学校要完善教育目标,关注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程序化的教育方式。权月彤认为家庭环境中培养创造性人格需要从两个方面创设:一是创设支持性环境,二是创设开放式环境。不管是从课堂方面还是家庭方面培养创造性人格,都离不开开放性的环境,以自由地表达自我。
研究需进一步深化。目前为止,最多的仍然是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对创造性人格的表面窥探。近十年来的研究中虽然也涌现了不少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研究和应用研究,但其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或学业成绩、工作绩效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未免略显单一。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
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需更加多样化。研究方法主要为三类:心理测量法、传记分析法和内隐观调查法,较少用到实验法。测量工具也大多是改编版的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16PF,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用自编量表进行测验,仍然不够多样化。
[1]Guilford J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9):444-454.
[2]段碧花,彭运石.国内近十来年创造性人格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7-21.
[3]QianM,JAPlucker,SJiliang.A Model of Chinese Adolescents'Creative Personal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0,22(1):62-67.
[4]刘德.在杭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人格差异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