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险峰 王建民
台湾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 陈险峰 王建民
2014年,台湾经济逐步从谷底反弹,主要经济指标好转,呈现温和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预估为3.43%,多年之后首次成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之首;外贸出口、投资与消费出现同步增长;民生问题有所改善,薪资增长、物价走低、失业率下降。但对外经济开放与重大建设工程遭遇重大挫折。2015年,台湾经济总体仍会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
自2010年台湾经济意外创下新世纪以来两位数增长率之后,逐步陷入低增长状态,2011至2013年经济平均增长2.57%(台湾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新的修订,研发支出列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增加,经济增长率略有提高)。2014年以来,台湾经济在投资、消费与出口同时出现平稳增长的支撑下,经济出现温和增长,第3季度增长3.63%,连续6个月正增长;预计第4季度增长2.83%,预计全年经济增长3.43%,是近3年来新高,在发达经济体中是相当不错的经济表现。按此增长计算,2014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约5268亿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2518美元。
欧美经济回温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优异表现与祖国大陆经济的稳步增长,是带动台湾外销或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力因素。外贸出口的领先指标外销订单呈现较快增长。2014年10月,台湾外销订单449.1亿美元,年增长13.4%,是2011年以来最大月增幅,11月略降为435亿美元,1至11月外销订单3285.7亿美元,预计全年4700亿美元。不过,海外生产比重持续上升,2014年9月达55.6%,其中资讯通信业海外生产比重达92%,显示台湾产业持续外移,海外生产基地占了外销订单总额多一半。
投资与消费等内需同时增长是台湾经济回温的主要内因。据台湾统计部门11月公布资料测算,2014年,民间消费增长2.74%,政府消费下降0.62%,民间投资增长3.27%,公营企业投资下降2.13%,政府投资下降5.59%。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2月发布的测算,全年民间消费增长2.77%,政府消费增长3.16%,民间投资增长4.1%,公营企业投资增长9.99%,政府投资下降7.94%。这些重要指标均好于2013年,也是带动经济温和增长的重要内因。不过,上市企业在境内投资增加有限,1至9月,上市上柜企业固定投资金额10000亿元新台币,年增长0.1%,其中对占投资总额达81.6%的制造业投资仅3%,显示台湾固定投资仍以基建与服务业为主,生产制造业投资过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与光电等极少数产业,显示台湾产业发展持续失衡。台湾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民间投资,政府投资比例低,不足以通过刺激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民间投资温和增长非常重要。经济好转,也带动税收增加。2014年1至11月,税收收入18545亿元新台币,年增长8.2%,创新高。
2014年,台湾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贸易出现缓和增长,外商对台投资放慢。全年外贸出口额3138.4亿美元,年增长2.7%;进口额2742.3亿美元,年增长1.6%;贸易盈余396.1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40.6亿美元。贸易出口产业表现差异大,电子产品表现尤为突出,全年出口额999.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年增长13.5%,是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5倍,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3.9个百分点,可以说是支撑外贸出口维持正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表现优异的电子出口产品包括集成电路、记忆体(DRAM)、二极体、太阳能电池等。矿产品、光学器材、资通信等产品出口则呈现衰退之势,拉低出口增长率约2.2个百分点,显示台湾产业结构过度集中现象,外部的电子(包括半导体与光电产品等)需求景气情况直接决定台湾外贸出口。
外商对台投资持续放慢。依台湾投资审核部门统计,1至11月,外商对台投资44.3亿美元,年增长4.5%;核准祖国大陆企业对台投资3.28亿美元,累计投资金额11.9亿美元,年减少4.3%,显示企业界对台湾市场与经济前景并不看好,台湾吸引境外资本的能力持续下降,是制约台湾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台湾企业外移仍在持续,而且在2014年出现显著增长。1至11月,台湾批准对外投资金额68.3亿美元,年增长61.3%;对祖国大陆投资金额86.1亿美元,年增长12.8%;两者合计对境外投资154.4亿美元,全年有望接近200亿美元。
2014年,台湾主要行业或产业整体表现呈现好转态势。1至11月,工业年增长6%;其中,11月工业增长9%,连续9个月正增长,也是历年单月次高。资讯电子工业增长16.58%是关键,金属机电工业增长7.43%,但民生与化学工业增长有限,分别只有1.8%与0.62%,显示台湾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工业增长依然主要靠与外销相关的资讯电子工业。
商业活动是经济景气重要观察指标之一,商业销售活跃,预示经济形势趋于景气与繁荣,否则表示经济不景气。2014年1至10月,包括批发、零售与餐饮的商业营业额12.6万亿元新台币,年增长2.9%,预计全年将达14.5万亿元新台币,再创历史记录,预计全年增长2%。台湾标志性企业业绩表现优异。1至11月,台积电营业收入6933亿元新台币,年增长26.7%,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将达7600亿元新台币,年增长约27%;和硕公司营业收入9043.3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4.96%,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将突破万亿元新台币,成为又一个年营业收入突破“兆元”的企业。11月,鸿海集团营业收入5000亿元新台币,创历史新高。
诸多行业中,观光旅游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最大亮点。自2009年台湾当局开放祖国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后,促进了台湾观光旅游业发展,赴台旅游人数一年一个新台阶,2013年突破800万人次,2014年11月突破900万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确定为国际旅客增长率全球第一位。观光外汇收入水涨船高,预计全年3800亿元新台币。观光旅游人数增加带来的不只是观光外汇收入增加,而且促进了航空运输、岛内客运、旅馆、餐饮、商业、金融等诸多领域发展。
由于产业计算标准改变与工业生产恢复,台湾产业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到2014年第3季度,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1.71%,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35.84%,而服务业产值降为62.45%,与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发展趋势相矛盾。不过,这只是产业制度变革计算标准改变与发展阶段的暂时过渡现象,未来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会持续上升。
2014年,台湾金融市场表现较为稳定,除新台币在年前有较明显贬值外,股市呈现稳定上涨态势。下半年,亚洲主要货币出现贬值趋势,新台币也不例外,全年贬值5.57%,创13年来最大幅度。台湾股市则呈现持续上扬走势,股票加权指数在2013年以8085.4点收盘,2014年基本稳定在9000点以上。
与经济景气相关的车市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延续2013年的繁荣景气状态,汽车销售量持续增加,全年销售42.38万辆,创近9年来新高。同时,由于日圆贬值超过新台币贬值幅度,进口车大幅增加,进口车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不足8%上升到2014年的32%,创近13年来新高,占了三分之一的市场,冲击到台湾本地车的生产与销售。同时,在台湾一直流行的代步工具摩托车销售也逐步回温,全年销售66.74万辆,与上年基本持平。
与股市车市热相比,台湾房市则显得冷清。2014年,台湾房市在“打房”压力(银行限贷令、扩大限贷区域与通过征收囤房税等)与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表现不佳,交易冷清,但商品房房价未明显下跌。
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并无太明显感受,最关注的还是物价、薪资与就业等重要民生问题。2014年,总体上讲,台湾民生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善。物价平稳,并在第4季度出现下行趋势,有“通货紧缩”的隐忧。台湾历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跌幅不大,一直较为平稳,2014年继续延续这一态势,全年上涨1.2%。批发物价自年中开始先行下跌,上半年仅增长0.42%;下半年更是急剧下滑,尤其在国际石油价格与大宗物资价格下行情况下全年下跌0.51%。特别是民众关注的由政府调节的油价与电价均在年底前出现下调。不过,在经济回温与股市表现转好的情况下,不少民生物价还是呈现上涨态势,数字化与平均后的物价还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物价水平与民众的直接感受。尤其是物价下跌,对普通民众是好消息,降低消费与支出成本,但通货紧缩对经济并不是好消息。多年来,台湾工资停滞,与长期物价维持低水平有直接关系。
低薪与失业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台湾当局的重大民生问题。2014年,低薪问题均得到改善,不论是名义薪资还是实质薪资均有所增长。2014年,台湾当局将月基本工资由19047元新台币提高到19273元新台币,约200万劳工受惠,这也是马英九任内第4次提高工资,共计月工资增加2728元新台币,增长15%。同时在经济趋于景气情况下,2014年的劳工月平均工资与固定月薪即台湾所称的经常性薪资均出现增长。1至10月,受雇者平均月薪资47883元新台币,年增长4.02%,增幅创13年来新高;其中经常性薪资(相当固定工资)增长1.75%,创2011年以来新高。月经常性薪资超过5万元新台币的受雇员工由5年前的129.1万人上升到151.3万人。
经济趋于景气,就业机会增加,11月就业人数1113.7万人,创历史新高;失业人数45.1万人,失业率降到4%以下,1至11月平均失业率3.97%,重新回到4%以下。可以说,经济回暖,景气回升,就业形势大为改善,失业率下降,又是经济回温的集中表现。
2014年台湾经济虽然回温,但经济改革与诸多重大经济政策的推进则遭遇新的困难,不利经济长期发展。
一是推进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受到重挫。受反服贸协议的“太阳花学运”影响,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立法机构审查受阻,立法机构达成“先立法、后审查”共识,成为2014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性事件,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在民进党阻挠下,《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迟迟无法完成立法,阻碍两岸经济协议的签署、审查,并将成为未来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重大挑战。
二是台湾对外经济开放与区域经济整合没有取得进展。2013年,台湾分别与新西兰、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2014年却未能获得新进展,反而遭遇重大挫折。2014年春,马英九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战略,即政府、民间“双轨并进”,“TPP优先于RCEP”,并争取于7月完成加入TPP的准备工作,进而加入TPP第二轮谈判。但受制于在野党的抵制与不配合态度,台湾加入TPP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新的FTA。特别是由于民进党抵制《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审查,导致该条例无法完成立法,严重阻碍台湾经济对外开放与对外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
三是“核四”工程建设遭受重挫。核电是经济清洁的能源,对缺乏能源供给的台湾来说尤为重要,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台湾“核电”建设再次面临强烈的反对声浪,并再次爆发了强大的“反核”抗议活动,尤其是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的“绝食”抗议,让“核四”争议政治化与社会化。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做出“暂时封存”的决定,基本上宣告了台湾核电建设的结束,是台湾重化工业建设的重大挫折,增加了未来电力供应紧张与电价上涨的风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隐忧。
四是再次爆发黑心油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向以食品品质与安全自豪的台湾,近年来接连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海峡两岸非常知名的顶新集团爆发劣质油事件,造成巨大的食安风暴,不仅重挫顶新集团在台湾的企业经营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台湾相关行业发展。10月,食品饮料及烟草批发业营业额下跌2.4%,乳品、方便面与部分熟食等销售衰退3%。年底前,台湾爆发“毒豆干”事件,台湾食品安全再次亮起红灯,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爆发,成为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
2015年,国际主要经济体发展与表现不平衡,国际油价与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祖国大陆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新常态”,均构成制约与影响台湾经济的重要外部因素。台湾内部受政经环境影响因素众多,但预计民间投资与消费会平稳增长,将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力量。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最新预测,2015年,民间消费增长2.84%,民间投资增长5.45%,均高于2014年,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不论是台湾当局还是境内外民间机构,均相对看好2015年台湾经济。台湾统计部门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3.5%,与2014年基本持平,与境内外机构预测相差不大。渣打银行预计2015年台湾经济增长4.3%,永丰金控公司预计增长3.61%,富邦金近代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增长3.4至4%,中华经济研究院预测增长3.3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台湾将取代新西兰成为经济增长率次高的亚洲发达经济体。在国际油价维持低水平的背景下,台湾的物价涨幅有限,预计CPI持续走低,台湾统计部门预计将上涨0.91%。
产业结构调整仍在持续推动。2015年,台湾多个产业发展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但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高度依赖通讯等少数产业的现状。
2015年,是台湾地方选举后第一年,也是台湾大选启动年,将对台湾经济表现与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的一年,重要财经法案能否在立法机构通过,是观察台湾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