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5-02-13 04:43蒙荫莉曾有岳李丽华
探求 2015年1期
关键词:狮山产城佛山

□蒙荫莉 曾有岳 李丽华 黄 琼

(1、3、4、中共佛山市委党校, 广东 佛山 528000;

2、中共佛山市委政策研究室, 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蒙荫莉1曾有岳2李丽华3黄琼4

(1、3、4、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佛山528000;

2、中共佛山市委政策研究室,广东佛山528000)

产城人融合发展有三个基本元素,即产业、城市、人才,它们两两构成三个基本关系,三个基本元素与三个基本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建立分析模型并借助模型分析得出:如果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和人才集聚链产生局部断裂的话就会制约产城人融合发展。要以建立完备的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和人才聚链为抓手,促进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

产城人融合发展;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人才集聚链

回顾佛山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发展阶段,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以乡镇企业为主,工业规模小而散,无法获得工业的集聚效应;第二阶段是园区化发展阶段,主要是本世纪前十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进园区集中式发展。这样虽然可获得集聚效应,但工业园区与城市建成区的分离,造成园区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居住、出行等生活极为不便,工业园区似乎是城市之外的世外桃源,无法共享城市带来的文明;第三阶段是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产城人融合”的发展战略,意在改变和克服过去发展模式的弊端,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一、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产城人融合发展”,是佛山从专业镇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形态向现代大城市形态转型升级的新探索。理解和界定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研究问题的起点。人才、产业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三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产城人融合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管理创新”三轮驱动的新格局,形成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才、人才与城市协调共融的发展新模式。

产城人融合发展是一种发展态势,也是一种发展格局,这种态势和格局是在不断变化的,一般是从低层面的融合状态发展进入高层面的融合状态,并且能持续地保持这种发展趋势不变。首先,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城市发展和人们改善生活提供丰厚的财富保障,是进入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城市环境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集聚到这座城市中来,使各层次人才储备足以支撑各产业和城市事业的发展,并能使各层次人才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再次,城市是产业发展沃土,在这座城市要具有完备的产业生态链,同时,这条产业生态链在这座城市中要比较容易得到配套,产业价值链也比较容易得到延伸,表现为产业的自我转型升级能力很强。

二、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有三个基本元素,即人才、产业、城市,有三种基本关系,即产业与城市关系、城市与人才关系、人才与产业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三个基本元素彼此之间是通过产业生态链、事业生态链和人才集聚链等三个链条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才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的核心,人才的总体水平的高低和人才总量的多少决定着城市与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产业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的基础,是联系人才与城市的纽带,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集聚,集聚了人才便会促进城市的繁荣;城市是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是属于外部环境,城市对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是产业兴衰、人才聚散的前提条件。

笔者从剖析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关系入手,建立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的分析模型,借助模型来进行分析。旨在阐释:三个基本元素和三对基本关系是构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的基石,而三对基本关系的背后又是通过三条链条把三个基本元素两两联系起来的。因此,要研究产业、城市和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得从分析联系三者之间的纽带着眼。产业与城市是通过产业生态链联系起来的,人才与城市是通过事业生态链联系起来的,人才与产业是通过人才集聚链联系起来的。通过理顺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中的三个基本元素两两发生紧密联系的背后逻辑,探究制约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指出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二)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关系分析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是构成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主要成份。区域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一名高端人才可以带来一个科研项目(或团队)、一个科研项目(或团队)进而带动一个产业的繁荣、一个产业的繁荣足以带起整个城市(地区)的转型升级。毫无疑问,让高端人才进得来还要留得住,是佛山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重中之重。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如果从现象来看,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往往是同时出现、互动发展、互促互进的关系,但是产业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人才集聚是为产业集聚服务的。人才集聚会促进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效益的增长、推进集群创新,尤其是高端人才,更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关键。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知识的本质是隐性的,根据这一特点,人才的集聚效应还具有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和集体学习效应的特征。建立完善的人才集聚链,目的就是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机制,让各类人才聚集在一起互相研讨、互相交流,激发出知识火花汇成知识涌泉,实现创新的过程。而人才集聚过程还表现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以量变为主,而高级阶段则以质变为主,当然也伴随着质量互变螺旋式发展进程。

(三)人才集聚与城市环境关系分析

城市是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外部环境,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系统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从人才个体上说,一个人选择在什么城市就业,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城市环境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吸引的能力大小。人才集聚的动力理论认为:城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等,是人才集聚最初形成的基础。城市环境没有优势,人才集聚就难以形成;同时,人才集聚形成后,它能否不断地和持久地扩大影响力,依赖于所在城市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因此,人才无法脱离城市环境独立存在,而没有人才集聚环境的城市也无法形成和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二者应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城市经济发展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

城市的人才的集聚环境好比是人才的高热能区和强磁场区:应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他们获得极高的成功率和创造效能,让人才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心理和人际氛围。同时,城市人才集聚过程是动态的、流动的,通过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交流与融合,能给人才集聚带来多样性和进步性。随着人才总量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变,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体现为:一是形成“放大效应”,人才集聚对所在区域内经济增长作用会放大,高于集聚前分散状态水平或低集聚区域的水平;二是引发“羊群行为”,人才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会模仿他人已有的决策向某个区域流动,深圳特区的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产生“马太效应”,即人才越集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四是产生“辐射效应”,当人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了人才高地,而后向人才洼地扩散。

佛山在实施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的今天,佛山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对改善人口结构环境、经济增长环境、城市景观环境、城市生活环境、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来营造一个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区”,吸引天下有识之才共建和谐美丽新佛山都可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关系分析

城市转型主要是指城市服务功能的转变。城市转型要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升级支撑城市转型,城市转型又推动产业升级,二者相辅相成。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不仅仅需要市容市貌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服务功能要跟得上产业发展,城市转型要服务于产业升级,要支撑产业升级。特别是佛山的城市升级,几乎是在原来专业镇的基础上,向现代化大城市转型升级,更要注重人才集聚、城市管理创新和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提升。

产业支撑城市。没有产业发展的城市,或迟或早都会消失,但是产业的业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地,当产业的业态发生了变化,却没有城市功能的转型去服务相应的产业发展,即便是原来再有优势的产业,最终也会淘汰出局,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功能区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城市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提升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依托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推进区域功能向企业总部、教育、科研、金融、技术研发和文化创意等高端环节集聚。

三、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佛山南海区狮山镇遵循“以优秀城市环境吸引高端项目,以高端项目吸引高端人才,并以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思路,全面提速“集群化、国际化、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一条“中国制造”崛起的新路径,打造出“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的“狮山样本”,成为产业、城市和人才高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其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规划引领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础

从2003年始,狮山已致力于高标准做好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为进入狮山的众多企业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包括通过适当的产业规划,使狮山功能分区清晰、合理、产业协调发展;让工业集聚和服务集聚并举,重视服务机构、孵化机构、人才培养等发展要素,使产业、城市协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狮山发展进程里,一直沿袭着当年南海产业科技园的规划蓝图。主体基本不变,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和提升它的品质。

(二)服务创新型政府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保障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2011年,狮山开始探索建立新型的系统性、综合性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强化新型管理,营造服务的核心价值,加速推进狮山建设。2012年,狮山正式成立新型产业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即制定程序化的跟踪服务计划,由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主动上门服务、重点难点问题跟踪服务。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划分为“上市后备企业”、“雄鹰企业”、“选种育苗行动计划重点扶持企业”、“小微企业”等类别,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建立企业分类细化服务机制和体制。2012年8月,狮山镇向狮山总商会转移28项政府职能,减少企业办事的流程和负担。2013年,狮山承接54项市级行政审批权。在办理这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时,不再需要向镇、区、市逐级申请审批,只需到狮山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提交申请,由高新区有关办(局)行政服务窗口直接受理并进入审批流程,实现市、区、镇“三级审批,一站办结”。

(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石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融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是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和高端人才到来的重要因素。从2009年始,狮山实行“活化水资源”战略,打造水清岸绿工程,在之后三年里,就完成五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成污水管网超100公里。同时,还建成两个新灌溉泵站,共五个灌溉泵站,引入水质较好的活水,活化水资源,改善农业灌溉用水,并设置拦污设施26个,有效切断部分整治盲点的污染源头。另外,还全面建立内河涌养护和保洁制度,使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可以说,通过整治,狮山基本实现“暴雨不涝、水清岸绿”。

同时狮山在城市建设中融合文化元素,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如中央公园、青少年文化宫、体育馆、演艺中心等的建设。另外,狮山也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提高狮山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如2011年,狮山推动“树本”工程,刊行《狮山树本周报》,大力宣传树本文化,传承和弘扬“仁爱、奉献、承担、互助、共享”的树本精神,打造出树本狮山、孝德罗村、官窑生菜会、乐安花灯等文化品牌。

(四)人才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产业和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狮山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引用机制,为留住人才,让人才在狮山安居乐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2012年,狮山镇出台《狮山镇创新企业服务行动计划》,狮山围绕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发展、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加快完善了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创新运营模式,构建面向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工人的服务体系,创造了安居乐业、健康成长的良好社区环境。此外,狮山还将建设一批助力企业发展的产业配套载体,包括产业智库一期工程、人才公寓、一汽大众专家楼等,解决产业人才落户等问题。

四、促进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培育完备的产业生态链,促进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生态链是指有利于产业在城市空间中自我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制度安排、技术保障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一个完备的链条支撑着产业有序发展。产业生态链至少包含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和除些之外的统称产业服务平台这三个部分。

1、完善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南海铝型材行业的经久不衰,得益于行业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力量。据统计,南海铝型材行业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2年,南海成立了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广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在多领域取得突破,全行业现拥有6000多件专利。同时,南海也是全国铝型材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试验基地,中国第一部铝工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铝工业技术路线图》主要由南海企业参与编制。近年来,南海铝型材行业更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超过60项,在国际标准方面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相反地,如果产业生态链发生局部断裂,致使产业价值链无法得到有效延伸,无论过去多么有优势的产业也会市场竞争中消失。例如1979年,以佛山无线电一厂为代表的无线电厂家,用来料加工赚取的加工费引进国外收音机生产线,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佛山的收音机行业在全国都已经很有声望。可是,由于整个行业没有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撑,产品很快便失去了竞争力。这表明,曾经的优势行业将同样感受到转型升级甚至生存的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外迁转移或消失,最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2、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大沥镇的铝型材检验站被企业誉为好帮手。检验站在定期发布产品监督检验和市场产品质量信息的同时,接受生产企业、销售商委托的各类质量鉴定、仲裁、采标等产品测试试验业务,为生产企业从原材料进货到产品出厂提供了更加快捷贴身的检测服务,起到了政府和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及认证机构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引导和推动了当地铝型材产业升级。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铝型材质量检测平台还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快速实现技术成果转换,既推动了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又推动了自主知识产权“联盟标准”的制定,解决了一些产业无标及无序竞争问题,使成百上千家规模企业按“联盟标准”组织生产。

3、改革完善产业服务平台。把佛山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之一就是把佛山由当下的制造大市朝着产业服务中心迈进。无论是原有的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按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应该说,近几年佛山在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尚未完全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培育完备的事业生态链,促进人才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事业生态链是指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尽最大可能地让人才都有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舞台。

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由于率先打破原有用人体制,探索性培育出这样的事业生态链:无论你是国家干部还是无业人员,只要有思想、有知识,或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到深圳特区来实现梦想。于是,全国的精英抛开原有的功名地位,怀揣一个梦想,汇聚到深圳的改革洪流中拼搏,深圳正是拥有了一批批精英才得到空前的发展。我们不难从深圳的崛起中得到启示:人才因事业而集聚,城市因人才集聚而发展。人才与城市之间就是通过事业生态链联系起来和相互促进的。一座城市具有完备的事业生态链,才能把各种人才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共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贡献。建立完备的事业生态链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体制外优秀人才“入仕”制度。创新选人、用人体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体制外一些企业、团体、民间组织中有志于公共事务管理的优秀人才,应当为其建立“入仕”机制,使其可以经一定公开程序进入体制内,给公共管理系统注入活力。与此同时,体制内一些优秀人才可以交流到某些相关领域,比如允许一些条件特殊的干部提前辞职,到体制外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等。当体制内外的高级人才良性流动机制建立起来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不存在体制内外的明确分野了,而这对佛山实施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以解放思想的勇气,以先行先试的胆识,不拘一格降人才。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要大胆破除一切制约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在人才的评价发现、评比选拔、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前途。深圳的崛起从一定层面上说是创新选人、用人体制成功的范例,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

2、建立灵活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用人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在用人,用人的关键在导向,导向的关键在灵活。为此,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不动摇,加快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是当务之急。当下的佛山在某些单位某些部门和行业,本单位的专家行家竟然没有资格参加本单位领导班子的竞争上岗,这种现象如不改变,将会极大阻碍佛山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德才兼备是标准。要坚持民主、公道正派,选“作风好、能力强”的人。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竞争择优是方法。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赛场选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是要求。要求以岗定责、按岗取人,形成“用一贤人,群贤毕至、人尽其能、才智适用”的人才配置新局面。

3、努力盘活存量人才放大人才集聚效应。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使用。人才的作用在使用中得以发挥,人才的价值在使用中得以体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人才使用效能,不断优化佛山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佛山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效能,要在优化人才结构上下功夫。今天的人才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反映到明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要重点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统筹城乡人才发展,继续引导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重点行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让优秀人才大显身手,让闲置人才有用武之地,让急需人才的地方及时得到补充。盘活人才存量,提升人才效能,要在强化以用为本上下功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特点和特长。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特长,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突出人才业绩,体现人才价值,保障人才权益,把佛山各类人才的发展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

(三)培育完备的人才集聚链,促进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人才集聚链是指实现人生价值的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总和。人们有能实现梦想的环境、出行方便、就医有优良的医疗条件、孩子上学有优质的学位、单位内部和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人才集聚链。

1、进一步营造人才集聚环境,加速人才集聚进程。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产业这个大舞台,两者是相互促进又相互依存的。佛山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引进和落户、激励人才发挥聪明才干的外部环境,让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为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乐从镇欧普钢铁物流公司,在五六年前,从深圳高薪聘请来一批物流专业的高级人才。他们到乐从后,发现出行、居宿、上学、就医等方面极不方便,最终还是选择重新回到深圳去了。这个例子说明城市的外部环境是构成人才集聚链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发生了断裂,人才集聚就难以实现。

2、试行电脑选干部,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干部工作中。结合领导干部任职素质、条件构成指标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拿出其中一定职位,面向全部符合条件的干部,实现电脑自动撮合——“机选”,提供符合条件的备选干部名单并公示,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部门再按条例规定程序进行考察并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最终可以选出较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3、制定领导班子配置模型,探索优化班子成员搭配。建议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和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率先提出领导班子配置模型。以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专业、任职经历、资历等多方面因素,借助计算机系统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出台配置搭建领导班子的模块。这样有利于建设团结高效的领导班子,增加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组织部门配班子、选干部的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

4、创设领导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增加干部队伍活力。通过加强交流,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团间人才互动,拓展领导干部成长空间,减少其因职业能力枯竭而对未来前景产生的心理焦虑和彷徨,使其在本职岗位上安心工作。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或私营团体都对员工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这是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基本做法。但是,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制度中,仍缺乏此方面的制度或机制。尽管我们有干部交流的相关规定,但在现实执行中多数是在同一单位内进行交流,不少单位执行干部交流制度的力度相对较弱。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有必要创设领导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组织专门力量,对领导干部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事实上,丰富干部职业规划的手段有很多种,例如政校、政企、政事高级人才互动,体制内不同系统的干部交流,同一个系统内上下级机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干部挂职、进修、培训等等。对任职时间较长、距离退休时间较短的领导干部,本人自愿退出领导岗位的,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在职务安排、退休待遇及精神和物质上予以褒奖,以增加干部队伍的活力。

五、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一)建立健全行业研发创新中心,夯实技术支撑平台

以行业来分类,成立行业研发创新中心,夯实技术支撑平台,完善产业生态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已有的行业研发创新中心要完善,还没建立的要尽快建立起来。政府要出资建立产品研发创新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推动佛山产业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升级的轨道。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完备的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二)突破原有体制束缚,建立体制内外人才互通管道

事业生态链的完备与否,主要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否激活存量人才创新动力,只有激活存量人才创新动力,才能促进人才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佛山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引进来以后,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用人导向是一架非常灵敏的天平,“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盘活存量人才资本必须用去行政化手段来加以解决。这不仅关系到佛山的产城人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更是提升佛山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开通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互通管道,让体制外的能人也有上升的途径,能更好地激活存量人才的创新活力。

(三)工业园区与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周边的新城区建设,投资服务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一个工业园区崛起一座新城,如针对园区的住宅区、超市、医院、公交网络、休闲娱乐场所等城市设施的建设。无论是对企业的管理阶层还是产业工人群体,当下的基本需求都是能安居乐业、生活便利。工业园区与城市分离是制约人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业人员生活不方便、公共交通不完全覆盖、小孩上学不能就地解决;而企业与社会的分隔,又制约着产业工人无法融入社会共享城市文明。当前不少工业园区第三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内部吃住一条龙自我消化,每个企业都好像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小社会,企业大门一关不仅阻隔了工人与当地联系,更阻隔了产业工人共享城市文明。

□责任编辑:周权雄

F299.2

A

1003—8744(2015)01—0012—09

2014—12—21

蒙荫莉(1962—),男,中共佛山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曾有岳(1962—),男,中共佛山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李丽华(1973—),女,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教育文化史、社会史;黄琼(1975—),女,中共佛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猜你喜欢
狮山产城佛山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桃园,狮山春天的构想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