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蔚 霞
(中共上杭县委党校,福建 上杭 36420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先后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上,不断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能否解决好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政权的稳固和人民的幸福,也直接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解决好涉农问题,我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涉农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处于摸索状态,还没有较为明确完善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机制。面对国内矛盾的不断演变,我党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和环境适时地调整方案,通过在农村组织群众开展一些有利于农民发展的活动、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涉农问题。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矛盾论》与《实践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著作,是我党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哲学思维的内涵成为我党的关键,主要是运用行动和实践证明哲学思维的真理。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思维,它实际上是将行动和实践作为认知世界的理论基础。
在建设的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引导和带领社会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要想富民强国必须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利用对工业化的发展,采用哲学思维解决涉农的实际问题。在我国的革命时期针对涉农问题,并没有彻底的废除土地的所有制,未能实现对农村生产劳动力的解放。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党坚持从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出发,在重工业发展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将部分的群众个体户分配到合作社中发展,将农村的生产力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为以工业化发展的企业在粮食和轻工业方面提供资金的保障。对于我国现有的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的成立,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初期需要解决的涉农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和解决涉农问题上的马克思哲学思维。
在我国农村成立合作社之后和在进行农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个体户的改造操之过急,导致在农村合作社的生产中个体户的工作质量不达标。又由于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了对人民公社的制度的放大效果,并且打消了农村个体户对生产的积极性。自从文化大革命的变革之后,党中央一直在思考和寻找解决涉农问题的对策。虽然农村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但是依然无法调动农村个体户对生产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实际的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解决涉农问题,确定新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哲学思维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涉农问题在经济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解决农村生产力与农村个体户之间的关系,充分地调动农村个体户对生产力的积极性。在马克思的哲学思维中,将农村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与矛盾视为社会最基础的问题与矛盾。社会在问题与矛盾之间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实践的经验,在实践中寻找适合国家发展的方向。又因为农村的生产力与农村个体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必须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又认为,制约和限制历史发展的根基原因是基础的经济条件。邓小平将马克思在涉农问题上的哲学思维,作为分析社会最基本的问题与矛盾的依据。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党的发展路线,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面前,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上的重要决策和工作任务。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和对进行实践的哲学思维做出重要的回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与体会。邓小平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将马克思的哲学思维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对马克思的哲学思维坚持对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将中国建设成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对马克思的哲学思维在解决涉农问题上的实践回应是,根据基本国情出发,对他国的经验不按部就班地抄袭,坚持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对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进行不断的改革,遵守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基本原则。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走自己的路”进行思想上的全面理解,并将其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哲学思维做出实践的回应。只有把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起来,对中国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具有意义。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农村个体户的贫困和疾苦,展开了许多关于农民的活动与运动。为了解决国家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起草了关于土地的制度和政策。中国被称为农业大国,故此土地对于农村个体户的重要性不可比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对土地的分配标准,进而地保护农村个体户的权益。形成以县和乡为单位,进行人均分配的土地制度和体系,实现农村个体户在土地分配上的平等。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增强了农村个体户的生产积极性,成为革命时期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就是抓好部分的关系,充分的发挥整体的作用。只有部分的存在才能将整体组合起来,没有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很大。在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上解决涉农问题,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解决涉农问题的哲学思维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和农村合作社使农村个体户的积极性不断地增高。在提高生产力和生产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个体户的经济收入。对于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和成立农村合作社,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铲除了障碍。使中国共产党真正地向工业化的经济体系方向发展,逐渐地实现富民强国的计划与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实施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不但使农村个体户的生活逐渐地富裕起来,还打破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生产力和农村个体户的哲学思维关系。改革开放在生产力方面,使农村个体户对土地的生产产生了强烈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在这个时期的涉农问题。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和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关键。通过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综合国力。将土地所有制进行不断地改革,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经过对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摆脱了束缚和限制。另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将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党的十四大上建立了在社会主义市场下的经济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又趋于落后的状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又出现了涉农问题,它成为对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限制因素。在党的十四大上确定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涉农问题,以免影响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脚步。以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作为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解决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农村的每个成员的身上,为他们谋求更多的发展利益,更好地达到对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总目标,使中国的城乡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不同的形式恢复农村个体户在生产中的合法权益。采用农村个体户承包土地的形式,调动农村个体户在生产劳动中的积极性,也间接地提高了生产的质量。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土地的形式,成为我国在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措施。随着对不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制度的废除,不断地提高了农村个体户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权力。农村个体户的承包土地所有制,实际上和农村生产经营体系之间属于劳务合同的关系。在农村实施的个体户承包土地所有制的物权,随着社会对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不断地将其转化为农村个体户的产权。
在历史的实践经验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开展的农村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与决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想对我国的发展进行改革,必须先展开对农村改革的实践和创举,为实现农村的小康生活而奋斗和改革,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根基和基础。”通过实践的证明,包产到户才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策。在新的时期下,对土地的所有制进行改革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的相互制约下,实现对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即包产到户的农村体制,落实和完善关于农村土地的承包法,确保了农村个体户对土地承包的所有权。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对土地的经营所有权交给农村个体户,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涉农问题中,农村个体户在农业税方面表现的最为严重。繁重的农业税,给农村个体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共产党从农村的基本国情出发,自2006年起到至今,一直实施全面减免农村的土地税收政策,将其作为解决涉农问题的伟大创举和改革。全面减免农村的土地税收,废除在历史上的土地税收制度,减轻农村个体对生产力税收的压力。原有的税收制度,将农村个体户的生产所得的大部分资金都缴纳了国家的农业税,使农村个体户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力中受到制约。在实施减免农业税收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纳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税收改革,打开了解决涉农问题的新篇章和局面,也得到了广大农村个体户对中国共产党的热切的爱戴。
对于我国的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等的哲学思维结合起来,应用到解决涉农问题中去,并对其做出实践的回应。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上,采用哲学思维对农村实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相关减免税收的政策,扩大农村个体户的经济利益和调动他们对土地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对解决涉农问题,借鉴和总结历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努力将我国的农村经济向小康富裕的经济体系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
[1]吴俊艳,吴俊蓉.中国共产党解决涉农问题的哲学思维及实践回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75.
[2]秦小红.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涉农问题的法律制度的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14,(10):1-250.
[3]张森林.解读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及其现实意义[J].奋斗讲坛,2014,(6):55-56.
[4]王晓东,王宇飞.涉农上访问题解决机制探析[J].农业经济农民问题,2012,(2):83-85.
[5]刘春波,慎先进.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2,(5):9-11.
[6]杨国荣.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J].哲学分析,2014,(2):34-47.
[7]苏国帅.我国涉农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