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林 琼
开展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林 琼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以其开放的活动环境、丰富的运动内容、自主的参与方式等特点,成为许多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获得有益的运动经验,发展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品质,自主快乐地享受运动,我园尝试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的场地主要有草地、塑胶地、瓷砖地、小山坡、沙池等,教师应根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的特征(如位置、大小、形状等)以及各类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综合考虑场地周围设施和大型器械等环境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创设活动区。如将车行区设在通畅、开阔的主通道,并划分出快车道(滑板车)和慢车道(脚踩车),使行车更加安全、有序;选择有绿篱防护栏的四方形小草坪作为足球区,既相对独立又解决了足球常常滚出场外的问题;在长廊柱子上方牵绳系垂挂物,幼儿可以练习纵跳触物;长廊柱子下方系上松紧带,幼儿可以玩跳皮筋;长廊的空余空间可以画上格子,幼儿可以玩“跳房子”的游戏;长廊外围的瓷砖地,幼儿可以跳绳、跳竹竿等;长廊一隅,形成了自然的跳跃区等。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场地的规格大小,采用点状(单个分散摆放,个体分别进行活动)、线状(线形条状摆放,幼儿鱼贯进行活动)或面状(大面积组合摆放,多人同时进行活动)等方式摆放器材,满足不同活动内容对场地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有效地拓展幼儿的运动空间。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梳理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经验,挖掘各基本动作发展的延展性内容(如“跳”的动作,可以向上跳,也可以向下跳,甚至行进跳、跨跳、双脚跳、单脚跳等;“爬”的动作有手脚着地爬、手膝着地爬、匍匐爬、攀爬等),立足幼儿身体素质与动作均衡发展的需要,设置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既有发展幼儿上肢动作的投掷区,也有发展幼儿下肢动作的跳跃区;既有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钻爬区,也有锻炼幼儿力量和耐力的搬运区;既有以练习幼儿某项动作技能为主的拍球区,也有发展幼儿综合运动能力的挑战区等。优化整合、均衡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了幼儿不同的运动体验,满足了幼儿不同的运动需求。
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必须遵循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运动量的安排应体现“小→大→小”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时,应重视运动前后的热身运动与放松活动。我园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活动时间为40分钟左右,全程用语音信号进行引导:开始的3分钟,由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跳热身操。幼儿在活泼动感的音乐声中进行热身活动,涉及全身的动作,调动情绪,集中注意,使肌肉、关节和韧带预热拉伸,为之后的运动做好身心准备。幼儿自选运动约20分钟后,教师提示幼儿根据自身的活动量、运动强度,调节自己的身体,如转换到其他活动区或擦汗喝水、稍作休息等。大约在整个运动过程的35分钟后,教师引导幼儿有序整收器材。最后的2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放松活动,让幼儿伴随轻柔的音乐,放松紧张的肌肉,舒缓兴奋的情绪。科学的活动流程,让幼儿从心理和机体上经历一个预热、准备、协调、高潮、缓冲、平稳的过程,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因其开放的运动环境与自主的活动形式,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教师除了活动前需对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外,更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如实行定班定点取放器材、遵守“大让小、大带小”的约定等。在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体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商议运动规则并了解运动注意事项;可以在一些地方设置简单明了的标志牌、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等,用生动直观甚至醒目夸张的标志等,使幼儿能理解并遵守活动常规。如车行区的箭号与文字标志牌,提示拐弯处减速慢行,避免危险;攀爬区幼儿自制的“消防流程图”,明显地标示活动路线与要领,以免冲撞;跳跃区展示的“跳竹竿”节奏谱和照片,显示了正确的运动方法,以免夹伤手脚等。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为教师实行安全管理、保证幼儿安全活动做好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活动器械和材料的提供,是引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基本条件。市面上的运动器材一般为高结构材料,往往指向特定的运动目标,玩法也较为单一,而幼儿园现有的纸棒、轮胎、竹梯、饮料瓶、纸箱、木板条等低结构或非结构材料,由于其运动功能是隐含的,玩法是不限定的,常常能诱导幼儿自主探索、一物多玩。如投放泡沫垫材料,幼儿根据其规格大小,尝试探索出了各种玩法:单个小垫子,幼儿可以玩掷飞盘;两个小垫子平放在地上,布置成“过河石”,幼儿可以利用它练习跳跃;两个小垫子拼插、立起,充当障碍物,幼儿可以尝试跨越;两个大垫子拼插成倒V形,形成“山洞”,幼儿可以钻爬;四个垫子拼插成四方体,成为目标“筐子”,幼儿可以练习投掷;多个垫子组合成格子,幼儿可以玩“跳房子”的游戏等。同时,教师还引导幼儿自主收集、利用多种材料进行混搭、组合,尝试变换出各种新玩法,不断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开放性活动材料的投放,不仅节约了添置运动器材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索和积累运动经验的需要,使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玩出健康、玩出智慧、玩出质量。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常常打破了班级或年段界线,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一起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兴趣、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材料,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投掷区投放轻重不同的沙包,设置大小不同的标靶、远近不同的起点;跳跃区摆放高低不一的栏杆、宽窄各异的障碍物,悬挂错落有致的触摸物;攀登区提供各种规格的竹梯、网格、软梯、绳索,设置不同高度、坡度的登高物;搬运区投放容量不同的油壶或饮料瓶和重量不同的沙包或米袋等,提供独轮车、担架、扁担等不同的搬运工具,设置直通道、障碍道、平整路、石子路等长短和难易程度不同的路线等。各活动区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鼓励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与自己运动经验相适应的活动材料和运动方式,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我的运动我做主”。
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为进一步激发并保持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设置任务关卡、采用合作方式、引入竞赛规则、提高挑战难度等途径,使幼儿在积累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愉悦、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在小山坡和小树林地带,利用轮胎、纸箱等,创设碉堡、战壕等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穿上自己彩绘的迷彩衫,用自制手枪和手榴弹开展“丛林野战”游戏。在搬运区设置任务卡,引导幼儿按照任务卡提示的使用工具、行走路线、负重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改变平衡区个体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两人或多人合作,同步踩高跷、一起过独木桥等;在钻爬区采用竞赛方式,引导幼儿与同伴比速度,争当“小擂主”;在攀登区增设打结的绳索,鼓励大班幼儿挑战自我,尝试借助绳索独立攀登竹楼等。教师精心设计的玩法与规则,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区域性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野趣和情趣,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坚持、勇敢、自信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教育。
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器材多样,且幼儿是自由流动的,这就需要教师定人定点,在充分熟悉所负责区域的环境、器材、内容、玩法、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该项动作发展典型表现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情绪、安全、活动量、动作等运动情况,给予必要的保护和适当的指导。如小班幼儿胆小怯弱,运动能力与交往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参与其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中班幼儿思维活跃,且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但还需教师适时鼓励与适当引导;大班幼儿独立性强,敢于挑战和创新,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有效的支持。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和挖掘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资源,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借鉴、同伴互帮互助,发挥大龄幼儿的榜样作用,提升小龄幼儿的学习能力,增进不同班级、年段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教师定人定点,专区指导,更加明晰自己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的职责与专业要求,从而进一步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地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其目的是要养成幼儿主动运动的良好习惯,有效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