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甘建华散文《冷湖那个地方》的新闻化透视

2015-02-13 03:24胡用琼罗玉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冷湖纪实性柴达木

胡用琼 罗玉成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评甘建华散文《冷湖那个地方》的新闻化透视

胡用琼 罗玉成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西部散文;散文新闻化;石油文化;模块;纪实性

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而甘建华新近出版的西部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新闻记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把新闻散文化的叙述拓展转换为散文新闻化的叙述,并把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和柴达木的文苑逸事融汇在模块式的散文结构中,书写着柴达木独有的石油文化和崇高的石油文化精神。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散文”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形式,形成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散文流派,并在新时期散文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散文从未以地域进行分类。何为“西部散文”?目前学界对其概念的厘定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西部散文即是以中国西部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为背景并由西部作家创作的散文。”“西部作家包括祖籍在西部并在那里生长、生活的作家,也包括在西部长期生活工作过,目前不居住在西部或后来移居西部的作家。”①刘东青.西部散文魅力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12):34.另一种观点认为:“西部散文主要指以中国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地区的选题为主的一批作家及作品。”②李万庆.论“大气”的散文[J].鸭绿江,1993(8):81.从这两个概念来看,甘建华曾经在青海高原生活了11年,属于在西部长期生活过,目前不居住在西部的作家。他的散文以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为背景,在精神祈向和价值取向上具有西部散文独有的精神特质,所以理应属于典型的西部散文。

文化、土地和生命,是西部散文主要关注的精神内核:西部散文在西部独特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边缘文化精神,表现了西部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文化心态以及信仰观念,歌颂了西部人民在蛮荒贫穷、酷烈粗犷的地域中,富于生命强力的理想人格。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即西部作家对西部的历史文化与民众生活进行的文学性体验、想象与表达。而甘建华的西部散文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摈弃了文学性的想象与虚构。这种审美传达最典型地体现在他最近出版的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①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本文中《冷湖那个地方》的引文出处均同此,不再标出。,作者跳出散文虚构的文学叙述,围绕着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景观,真实地叙述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历史人文故事。

著名评论家林非在《散文的使命》一书中提出:“散文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记载,它就应该跟人类社会生活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②林非.散文的使命[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冷湖那个地方》在表现柴达木石油文化和石油精神时,把笔触延伸到柴达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这种纪实性的文学叙述显然有别于西部散文作家的异域想象叙事,也有别于科普性的知识介绍。虽然这种纪实性叙述代替了文学的想象与表达,但是在纪实的叙述下同样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生命体验和主观色彩,这是甘建华散文区别于其他作家西部散文的独特表现。

甘建华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的纪实性叙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者在描写大漠景观时,夹杂着与此景观相应的历史事件的描写,而且这些故事都是在现实中曾经发生,有的甚至是作者亲身经历;二是作者在叙写柴达木文坛艺苑的故事及柴达木大漠湖泊时,也是在纪实性的抒情基础上表现作者的回忆与眷恋。《冷湖那个地方》有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柴达木的地理景观,作者把这些景观囊括于“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地理辞典”书写的目的主要是普及地理知识和作为景观介绍的工具书,这种特性决定了作者必须采用纪实性的叙述。作者在书写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地理辞典时,细致地描绘了具体景观的地理位置、地貌特色、矿物储量、气候水文、人口聚居,甚至连景观地名的语言变迁也逐一涉及。如作者在介绍“老茫崖”时,首先介绍了茫崖的蒙语读音为“茫乃”,意即“额头”,指当地的丹霞地貌远看像一个个头发向后梳起的人的前额,接着介绍了“老茫崖”的地理位置,最后叙述了这片土地上的石油发展以及现在的境况。

甘建华“地理辞典”的景观叙述,几乎都采用了以上的纪实叙述,从“西部之西”的起点大柴旦、鱼卡、马海、南八仙、花海子,逶迤西去的冷湖、大风山、察汗斯拉图、油砂山、花土沟、阿拉尔、尕斯库勒湖、依腾布拉格,再沿东行于大乌斯、甘森、乌图美仁、格尔木,最后折往北方的察尔汗盐湖、万丈盐桥、达布逊湖等,所有景观都采用了这种叙述模式。他的“辞典式”叙述让这部散文成为“西部之西”景观的工具性参考,辞典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使作者只能采用纪实性的叙述,不能进行文学性的想象与体验。但是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在编撰《西部之西地理辞典》,也不像科普工作者那样借文字普及地理知识。《冷湖那个地方》作为散文,必须具有“文学性”的叙述,否则就落入地理知识科普著作的类别中。作者的文学性表现与纪实性叙述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编写大漠景观的地理辞典时,采用纪实性的表现手法,但是在景观辞典式的纪实叙述后,融入了与景观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含蕴丰富,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石油开采故事,地名由来的故事;有历史上围绕这片土地的纷争,以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文学、艺术事件,如电影的拍摄、画家的绘画等等。这些故事虽然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故事,就像历史旧闻,作者对这些历史旧闻进行纪实性的书写,所不同的是作者是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学性表达。也就是说,作者叙述地理辞典里的故事都是在历史中实有的,并不是作者虚构的。

那么,同样作为纪实性的叙述,在地理辞典的叙述中作者摒弃了文学性的叙述,而在地理辞典的历史故事中,作者在纪实性叙述中表现了文学性的特色,差异在于作者在叙述柴达木景观的历史故事时,融入了作者的体验与情感,有些故事甚至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如作者介绍大头羊煤矿,指明其地理位置以及煤矿储量后,紧接着向读者介绍了大头羊名字的来历:柴达木的找矿人为了活着找矿,历经饥饿,什么都吃过,在一次求生存的狩猎中,一只大头羊被找矿人射中,大头羊血溅山坡,地质队员在大头羊蹄子刨出的大坑里发现了乌亮的煤层,于是柴达木地名与一个煤矿产生了关联。又如作者在介绍南八仙时,重点不在于介绍此地的风景,而在于追寻其所包蕴的凄美故事。来自南方的八位女地质队员,为了寻找石油资源来到了柴达木,在残丘荒漠中,迷路、饥饿、寒冷、风沙夺去了她们年轻的生命。直到半年后,人们才发现压着地质包和测量图的女尸,为了纪念她们,就把夺去她们生命的地方叫南八仙。

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故事时,一方面表现了对这些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险、顽强刚毅、坚韧不拔的有钢铁般意志的人物的礼赞与敬佩,表现了西部散文共同的精神祈向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表现了柴达木大漠景观的艰险、雄浑、壮丽、奇特。如作者在表现“塔尔丁”时,描绘了奇特的景象:草原丰美,野生动物繁多,沼泽遍地,尤其是蚊虫数量惊人,有人曾亲自下车体会,深蓝色速干衣很快被蚊子铺满,看不出颜色。又如作者在描述“羌中道”时,记叙了“羌中道”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交通作用,如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南朝刘宋时游方僧法勇和北魏孝明帝宋云印度取经、北周明帝时期北印度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东来中国译经、成吉思汗自中亚回师柴达木、明代洪武时期大将蓝玉西征,他们都从“羌中道”经过,这表明在历史上的许多经文交流和军事活动中,“羌中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甘建华站在历史的角度,统摄古今,表现了柴达木景观的历史厚重。而这些叙述的背后是语言的审美传达,历史故事的深远表述,从而使其散文充满了文学性的浪漫色彩。

甘建华纪实性的审美建构与他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他身兼媒体工作者和小说家两重身份,在进行文学写作时,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无意识地折射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冷湖那个地方》纪实性的叙述,就是作者在新闻散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升华,实现了新闻散文化到散文新闻化的艺术建构与转化。新闻散文化是为了加强新闻的文学性表达,而甘建华的散文新闻化是在散文文学性的基础上进行纪实性的审美传达,《冷湖那个地方》就是作者散文新闻化的典型体现。散文新闻化是在散文写作中借鉴新闻纪实性的表现手法,强调事件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叙述《西部之西地理辞典》和《盆地文坛艺苑逸事》时择取了真人真事,几乎把柴达木在油田开发、文艺发展历程中,国家领导人及著名作家、导演等与柴达木相关的名人轶事都囊括进去了。

如在描述“当金山口”时,作者把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一一呈现出来:“我”32年前路过当金山口第一次见到异族女子,“我”亲眼目睹过一辆小车栽入雪山深谷,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曾在此地取景,柴达木油田第一代画家马文忠因为山顶海拔高氧气稀薄而无法逾越,“铁人式的好干部”肖缠歧抢救油井壮烈牺牲的故事……词条释文涉及面非常广泛,只要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有意义的事件,都被一一串联进入了文本叙述之中。

同样,在叙述“地中四井”时,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冷湖油田勘探的艰难过程:“事实上,这不仅仅是胡振民一个人的孤注一掷,整个冷湖油田的前途都命若悬丝攥于其手,因此没有一个局领导敢到现场拍板。好在苍天有眼,25个揪心的日夜过去了,地中四井出油了,冷湖出油了,柴达木沸腾了,石油部部长们也长吁了一口气。”作者甚至把冷湖油田的冒险开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把英雄的石油人与著名诗人李季、青海省副省长李芳远相关的活动拼接在一起,组成地中四井宏大叙事的历史性画面。为了增强文学性,作者把这些历史新闻故事化,把新闻的纪实性和文学的生动性完美地统一在散文中。

为了加强纪实的效果,甘建华甚至融入了自己在西部之西生活的踪迹,把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足迹与大漠景观联系起来,如在叙述“当金山口”时,作者叙述了亲眼所见的一起车祸,见证了当金山口的地势险峻:“这座高大冷峻的山口,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我现在有时在梦中还因之而悚然惊醒。”在叙述“老基地”时,这里不光是地质部石油普查大队(代号632)一分队最开始的落脚点,也是作者初恋的甜蜜与伤痛的地方。“1992年9月23日下午,雨后的天空挂着一道彩虹,我离开冷湖调回家乡湖南,运输处党委书记赵清银为我派车相送。车子到了苏干湖畔,我让司机停了下来,回头向老基地方向投去刻骨铭心的一瞥。”散文中融入自己行踪与情感的叙述,更加强化了纪实性的审美效果。

甘建华作为一名记者,新闻模块式的写作方式不自觉地渗透于散文创作里。“模块式”的写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块,运用几个部分的构件进行组装。新闻写作常用的模块为新闻事实+背景材料+新闻链接+专家评论,这种“模块式”的写作形成了统一的叙述格局。甘建华把新闻模块式的写作移用到散文创作中,只不过变化了模块的散文构件,《冷湖那个地方》采用的“模块”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历史事件”。如作者在介绍“苏干湖”时,首先介绍了苏干湖的地理坐标、盆地面积、水面宽度、气候物产、旅游前景,接着介绍了与苏干湖相关的人文故事,青海高原第一个流寓诗人唐代毛押牙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又如在介绍察汗斯拉图时,作者介绍蒙语音译、地理位置、交通、矿藏、水文、面积之后,叙述了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杀人犯潜逃的奇闻。纵观其他地理景观的介绍,作者几乎都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模式。

甘建华散文这种“模块式”的叙述,打破了散文传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使《西部之西地理辞典》的叙述形成统一的格局。并且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把庞杂的历史事件都纳入到这一模块之中,而没有丝毫的凌乱感。所以,《冷湖那个地方》虽然在浩瀚的时间和漫长的空间跨度上,把柴达木西部地区从远古时候拉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下,但集中于模块中的整个柴达木地域的纵横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却庞杂而不散乱。长期以来,散文作家遵循着“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原则,甘建华的散文正是在模块式的叙述下形神凝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叙事,创造性地展现出一个中国西部散文的经典文本。

西部散文主要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西部自然环境的书写,包括沙漠戈壁、高山河流、草原湖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风光,构成了西部历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二是对西部风俗人情的展示,既有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异域风情的描写,也有立足于西部开发的历史文化变迁,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深沉思考。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糅合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对柴达木盆地地理辞典上自然神话的风景描述,也有对在这块土地上呕心沥血的几代石油工人的倾情礼赞。“石油”是整部散文作品集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不管是叙述西部之西地理辞典上的山川风光,还是盆地60年的文坛艺苑逸事,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叙述的焦点——石油。书中随处可见的叙述话语,都是关于勘探队员、石油工人、技术干部、油田新闻、作家记者、钻机油井、输油管道等,表现了独具特色的柴达木石油文化。

一般而言,西部散文作家向读者展示的西部文化,主要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因为西部很大程度上是蒙古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而甘建华没有单纯着眼于西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是向世人展示了柴达木浓厚的石油文化。这是因为甘建华作为石油工人的后代,亲历父辈的生活,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为题材,在散文中追寻石油文化的历史足迹,在沙漠戈壁、高山雪谷、湖泊草地中,探求石油工人生命的韧性和生存的苦难,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巨大奉献。

《冷湖那个地方》所呈现的石油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柴达木独特的石油地质构造。作者在叙述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时,总是把重点放在与石油有关的地质构造上,在描写“南翼山”时,即选择了历史上几次与石油、天然气相关的火灾,石油井喷,铁架融化等。二是柴达木油田千难万险的发展历程。作者把柴达木地理景观和开采石油的历史故事融汇在一起,笔下的勘探队员在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中寻找石油,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正是在他们无私的奋斗拼搏中,柴达木成为了国家的产油重地,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终于崛起。作者特别介绍了油砂山、油泉子、冷湖油田、尕斯库勒油田、花土沟油田等,这些都是作者直接介绍柴达木几十年的勘探、开采、炼油历史,使之贴上了石油文化的标签。三是围绕柴达木石油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学艺术。柴达木油田建设带来了柴达木石油文化的发展,油田学校、油田报刊、油田记者、油田书画家,以及与石油相关的歌舞,形成了独特的石油文化。正是这些石油文化让柴达木走出了盆地,走向了世界,也成为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的叙述焦点。

“西部散文具有彰显理想、崇尚骨气、张扬血性、敬畏生命、胸怀悲悯的西部精神特质。”①郭茂全.中国西部的精神图志、文化图景与生态图画——评《中国西部散文精选》[J].延安文学,2013(2):228.甘建华的《冷湖那个地方》一书,彰显的是柴达木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创业爱国、为油而战的石油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建华的散文是独特的“这一个”。

《冷湖那个地方》表现了柴达木独特的石油文化,这是柴达木的标志性存在。其实作为油田工人的后代,甘建华并不仅仅是在书中表现柴达木的石油文化,更想表现隐藏在石油文化背后的石油工人的精神,这是这部散文集最感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笔下的石油工人们,为了石油的勘探、开采,在艰难的环境中,克服不可想象的困难,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阿吉老人曾是盆地开发早期的勘探尖兵,一号向导,作者因而建议:“在油砂山烈士纪念碑旁边,能不能立一尊木买努斯·伊沙阿吉老人的铜像?或者立一组阿吉老人与放歌油砂山、赞美尕斯湖的李季、李若冰先生的群像?因为这是柴达木石油文化真正的根脉所在,后来者理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寡妇新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她们默默地支持丈夫在井队的工作,用自己的苦来支撑一两个月才团聚一次的家。作者忍不住赞叹道:“我们常常慨叹世间无真爱,岂知就在中国不为人知的角落,就在花土沟寸草不生的东山下,曾经生活过这样一群有着极大牺牲精神的西部女性。”

作者在书中表现的石油工人及其家属,都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都把国家利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1954年以后,响应党的号召,大批地质工作者、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柴达木,有的大学刚毕业,有的是北京知青,有的是科学家,他们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荒漠戈壁,一头扎下根来,“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甘建华在书中把他们称为“中国第二个最可爱的人”(第一个是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这些石油工人用双手擎起了柴达木油田的铁塔,他们把一生都定格在柴达木油田的开发建设上,甚至死了以后也要魂归柴达木。像第一代勘探队员陈自维、张秀珍夫妇,还有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华,即使因工作需要离开了柴达木,但他们生命垂危之际,也要嘱咐家人把骨灰撒在冷湖那块高天厚土。冷湖四号公墓里,沉睡着几百位为油田开发建设而牺牲的干部工人,他们都是作者笔下油田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柴达木石油文化的崇高体现。

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柴达木的自然风光、地貌物产、人口变迁、文学艺术等内容,都聚焦于一部十几万字的散文集中。电影《可可西里》《英雄》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关注和支持柴达木的开发;李季、李若冰、徐迟、肖复兴、昌耀、王贵如、王文泸、杨志军、海子等作家、诗人通过文学作品向外界诗意地宣传柴达木;画家黄胄、马西光、苗罡、洪武平等把柴达木定格在画面中;梁泽祥、雷力鸣、姜维周、凌须斌等把柴达木摄入镜头中,相继成为西部亮丽的风景。柴达木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也是人才辈出的摇篮,作者笔下的柴达木焕发着格外迷人的魅力。

“他从西部走过,西部不会忘记。”①徐继成.他从西部走过,西部不会忘记[N].青海日报,2012-8-17(10).多年前,一位叫徐继成的作家曾经以此为题,在《青海石油报》《青海日报》写下湘籍作家甘建华西部之西印象记。事实上,甘建华从来就没有忘记西部,没有忘记冷湖、花土沟,没有忘记柴达木盆地。捧读《冷湖那个地方》,我们想起四川著名女作家王慧清的诗歌《致甘建华》,权且作为本文的结尾:

谢谢你/把我带到/冷湖那个地方/让我感受到/生命禁区的/荒凉和寒冷/以及建设先驱的/孤独与坚强//谢谢你/把我带到/冷湖那个地方/让我听到了/重金属撞击的旋律/以及碎落在沙漠中/流泪的意象//谢谢你/把我带到/冷湖那个地方/让我看到了/插天入云的/悲壮钻塔/以及共和国第四大油田的/骄傲与荣光//我行走在你那些文字的边缘/拥抱那些陨落的生命/仰望戈壁夜空的星星/礼赞生命燃烧的辉煌/来一番号啕大哭吧/凭吊那些/散落在漫漫黄沙中的/苦难与沧桑//谢谢你/把我带到/冷湖那个地方/让我知道了/你笔下的文字/把庄严与不朽/镌刻于/向着东方的墓碑/在这里过往的生灵/看到明天早晨/升腾的阳光。②王慧清.读《冷湖那个地方》致甘建华[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e09f90102v7g9.html.

The Journalist Perspective in Gan Jianhua's Prose Collection That Cold Lake Place

HU Yongqiong LUO Yuche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

west prose;journalistic prose;petroleum culture;module;documentary

The aesthetical aspect of spiritual contents in west prose is mainly expressed via"exotic imagination".Gan Jianhua's prose collection That Cold Lake Place dumps this style and paints the real nature,society,and human life of the west through refined and concrete actual characters and events.The double status of the author as being writer and journalist at the same time enables him to transform prose journalism into journalistic prose.West geography,cultural anecdotes,and literal stories have become integrated parts of his modules in prose that acclaim the high petroleum culture and petroleum spirit unique to Qaidam.

胡用琼,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I206

A

1009-9506(2015)03-0016-06

2015年1月27日

罗玉成,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及杂文创作。

猜你喜欢
冷湖纪实性柴达木
冷湖原油掺炼脱油沥青性能研究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冷湖: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
陈杰:冷湖,繁华散去
柴达木映画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