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思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开放获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麻思蓓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开放获取最新进展。通过对比分析开放获取资源和印刷型期刊及数据库的特点和优劣势,阐述了开放获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战略、馆藏结构、组织揭示和共建共享所带来的影响。从我国情况看,今后一段时间,开放资源、数字化印本资源、数据库将同时作为馆藏共存,亟需探索和研究适合远程数字型网络资源的组织规范,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建设OA期刊知识库馆藏结构资源共享
开放获取一直是近年图书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放获取的出现让印刷型学术文献从出版媒介、发行渠道以及传播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是指科研人员将论文、专著、图书、演示手稿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开放式学术期刊或存储在开放式知识库中,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检索、下载和复制。开放获取的资源属于OA资源,主要有开放式期刊和知识库两种形式。OA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区别在于:后者依赖传统印刷技术,以纸质媒介出版,通过图书代理商发行,图书馆购买后纳入本馆馆藏,以开架阅览和局域网形式向用户提供有偿复印和检索服务。OA期刊具有固定出版周期和连续性刊号,封面格式统一等诸多印本期刊的特点,发行是由编辑部或出版商将数字版期刊放到本机构网站上,可提供实时检索和下载。知识库(repository)一般由大学、研究机构或科研资助机构创建,具有数据库的形式和特点,保存了本机构/学科的研究论文、专著、图书等不同类型数字化科研成果,具备检索功能。知识库中资源一般自提交日起,经过6—12个月时滞期后对外开放。
国内外很多图书馆已将OA资源作为本馆收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OA对图书馆馆藏及服务的影响,在当下不但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
近几年,国际上开放获取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大学、研究院所、学术联盟或科研资助机构发布、强化已有OA政策,或创建知识库,甚至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商也已经陆续向开放获取出版领域转型,抢占OA出版市场,使OA资源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是全球最大OA期刊门户DOAJ 创建10周年,其收录了来自119个国家51种不同语言的8817种OA期刊。[1]到2014 年6月增加到了9807种,其中,可检索到篇的5719种,出版OA期刊的国家增至134个。[2]如今,DOAJ一个月会收到超过1200万页的请求。作为一种资源它已被世界各国图书馆所利用,成为学术交流社团的一种主要参考工具。[3]最大机构库门户Open DOAR收录的全球各大学、研究机构知识库数量已达2667个,其中,欧洲1224个,北美洲535个,亚洲478个,[4]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受OA影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和出版政策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据Wiley全球副总裁、出版总监Patrick J. Kelly 博士介绍,出版商采用不同模式支持出版OA期刊,除国内比较熟悉的金色、绿色以及混合OA外,白金OA是指完全自由获取,没有订阅费和作者费用;天生金色OA则指专门为OA而推出的期刊, 如:PLoS、BioMed Central、Wiley等出版的一些期刊;APC(Article Publication Charge)是指由出版商收取的费用支持一篇文章的开放获取。Kelly 博士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2012 年OA期刊文章数量占期刊文章总量的5%-13%, 2014-2016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16%-22%。
牛津大学出版社将与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合作,自2014年起出版OA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the Biosciences。[5]学术出版巨头《Science》主办兼出版方美国科学促进会将于2015年推出在线期刊《Science Advances》。[6]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社团和出版商英国皇家学会也将于2014年内上线自己的开放获取杂志。[7]
国内,2014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OA的政策声明。凡以该院所属机构名义承担的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自政策发布日起,作者应将论文的同行评议终审稿存储到所属机构的知识库,于发表后 12 个月内开放获取。目前,中科院已有逾百研究所创建了开放式知识库,存储论文超40 万篇,2013年下载量超700万篇次,成为全球最大公共开放资源之一。[8]该院还创建了“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已收录期刊780种,可检索到篇的期刊已达177种,论文数量713624篇。[9]2014年5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OA的政策声明,要求受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研项目将论文录用稿存入基金委知识库,12个月后开放获取。目前这是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科研资助机构公开发布OA政策。基金委同时要求所属相关部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和公共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和公共机构资助项目已发表论文的开放获取。[10]
2.1对信息资源建设战略的影响
2.1.1信息资源建设环境日益开放和国际化。印本期刊时代,资源的甄选、采集、组织、揭示、服务都以人工方式完成,即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实现了流程自动化,上述工作也只能在离线状态下完成,因为印本期刊没有自己的独立网站,无法通过互联网提供开放式服务。普通数据库也如此,数据库提供商需要通过控制购买者的用户数量,来增加库的销量,因此,也不会提供开放式服务。OA期刊和知识库有自己的网站或网址,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对使用者数量、身份、国别不设限制,数据是动态的实时更新。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同时建设机构知识库、创办OA期刊,打破了以往资源建设环境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突破了地域国别的界限,将资源建设工作置于一个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环境中。
2.1.2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用互联网在线方式出版发行。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造就了不可估量的网络阅读市场。出版商也意识到,与印本期刊相比,在线期刊可以大幅降低出版成本,缩短出版周期,并赢得更广泛的读者。为此,国外出版巨头经过艰难的博弈后纷纷选择了在线出版。国内学术期刊出版没有像欧美那样形成垄断,OA期刊对印本期刊出版利益的冲击小得多。近年已有越来越多学术期刊建立自己的编辑部网站,推出在线期刊,可免费全文检索下载过刊文章。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应用数学学报》中文版,北京大学的《数学进展》等。国内学术期刊出版政策正由印本向数字化出版转变。
2.1.3对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更高。目前,欧美很多大学、科研机构已将知识库作为图书馆一项基础设施来投入和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创建、维护和服务已逐渐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构知识库不同于普通数据库,后者虽提供在线服务,但属于封闭式局域网有偿服务。用户数量受数据库销售商严格控制,不可以无限制发展。机构知识库也不同于特色数据库,特色库通常收集了某地区在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社会传统等领域与众不同的相关文献数据。机构知识库收录的是机构内部产生的科研成果,它不但可以长期保存、积累科研产出,利于统一集中管理,而且可以深度挖掘和揭示机构内部的成果资源,彰显机构整体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
2.2对信息资源馆藏结构的影响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基本上以印本文献数字化与数据库或印本文献与数据库为主,这实际上是封闭式网络与收费的模式。OA资源则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开放式网络与免费的模式。当某种期刊以印本期刊数字化(或数据库)和OA期刊两种不同版本同时作为馆藏出现在检索结果中时,毫无疑问用户更愿意选择后者。随着时间的积累,OA资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日臻成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利用率将不断上升,而数字化版(或数据库)的利用率会逐渐萎缩。届时,馆藏结构势必做出相应调整,资源建设重心将从印本资源向OA资源转移。
据调查统计,美国大学图书馆在逐渐增加电子资源的投资,印本刊经费正逐渐削减。一旦找到可靠的数字版本获取途径,就会对已有的印本刊采用出售、交换或转移的方法进行处理。 82%被调查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表示已通过上述方法处理印本期刊;54%的馆长认为没有必要对印本期刊保存5年以上。印本图书虽然现在还不可行,但只要保存和访问的基础设施到位,可采取同样办法。OA期刊作为数字资源成品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馆藏的一部分。[ 11]
从我国国情及目前对OA的认知来看,放弃印本资源、实现开放式、数字化馆藏还需要时间。开放资源、印本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将同时作为馆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共存。
2.3对信息资源组织揭示的影响
如何准确、充分、完整的揭示互联网远程数字资源,国内编目界正在探索和研究。有些OA期刊是在编辑部网站上独立呈现,如国内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有些则是以门户网站方式集中呈现,如:Socolar和 DOAJ。无论是独立呈现还是集中呈现,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著录规则来描述。现行的2005年版的《中国文献著录规则》修订版、以及2009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T3792《文献著录》,分别在第13章和第9部分对电子资源的著录格式作了规定。但对比著录项目和样例发现,两者主要针对以光盘为载体、本地访问的影音类电子资源,显然不适合对OA期刊和知识库等需远程访问的数字型科技文献的著录。另外,诸如Socolar DOAJ这样集成了OA期刊的门户网站,在资源揭示时,不能仅做到网站介绍和地址链接这一层,亦无法实现将期刊的题名、版本、资源类型、出版发行等外部特征逐一揭示。因此,OA资源该如何揭示,揭示到哪一层,还有待商榷。
2.4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
如何通过广泛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是图书馆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始终没有解决和突破。OA资源的诞生发展,给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提供了路径,为资源共享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示范。
国内图书馆及信息机构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了大量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实现了本系统、本地区、共建单位或某一范围IP地址的共享,如:CALIS、NSTL等。系统内部人员使用时,可免费浏览、下载、打印,实现了开放获取。外部用户使用时,则需申请、注册、开通账户、预付款等一系列手续,这些用户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封闭式网络加收费的服务。OA则不是面向某一特定群体开放,它倡导和践行的是不分国界让人类平等获取知识,打破了以往行业、系统等条块分割的壁垒,给图书馆现行服务方式带来了挑战。
OA的优势在于: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提高了馆藏可见度。从用户角度考虑,可在任何一个地方和不同形式的终端登录,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使用方便快捷;无需支付获取费用,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消除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侵犯作者相关权利的法律风险。从作者角度考虑,作品一经上线,全球读者即可阅读,扩大了作者及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者保留版权而不是移交给出版商。
面对OA给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应认真思考并积极响应。
3.1 图书馆应根据本馆职责、任务及服务对象的需求,组织专门力量对OA资源进行专门调研
图书馆是外文期刊的主要购买和服务提供者,印本期刊OA化对订阅方式、采购预算、馆藏结构及服务都产生了影响。 哪些刊属于金色OA,哪些属于混合式OA,各由哪些出版商出版?哪些OA刊可以长期保存,是否可以替代部分印本期刊?都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现实问题,亟需组织人力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为合理布局馆藏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预算使用效率提供可靠、可行的参考依据。
3.2在图书馆网站首页开设开放获取专栏,以利读者或用户清楚识别、使用OA资源
据调查,国内大学、科研单位及图情机构对国内外OA资源的组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图书馆网站首页上的“数据库导航”、“网络资源”、“电子资源”或类似栏目中对混合排列的OA与非OA资源逐一作简要介绍和地址连接;另一种是在网站首页开设“开放获取”专栏,对OA的概念、发展、知识库、自存档以及每一种OA资源等相关知识集中组织、逐一介绍。[12]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似乎后者的组织方式更值得推介,不但起到了宣传、普及OA知识的作用,而且能让使用者更清楚地辨识哪些属于OA资源,在使用方法和形态上与传统文献或数据库有何不同,更有益于OA资源的推广利用。资源建设工作的每一次革新,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最终受益者都应该是用户。
3.3现行编目规则的修订或更换迫在眉睫
2010年6月发布的《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以国际图联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记录的功能需求》(FRAR )为框架,专门针对数字资源编目同时兼容印本资源书目数据,适用于包括远程访问等各类数字资源的著录,是目前最新的国际化编目规则。与现行国内著录规则相比,“RDA关于数字资源著录的条款更多,规定更具体,内容更丰富”[13]。尽管对RDA是否适用于中文文献著录、使用效果尚不清楚,但以发展眼光看,编目工作的国际化、标准化、统一化是趋势。RDA中文版问世后,图书馆应积极探索用其著录中文文献的可行性。鉴于RDA的灵活性,甚至可以考虑向其制定者英美编目条例修订联合指导委员会(JSC)提供针对中文文献著录的修改细则。RDA的应用将有利于国内外馆际之间书目信息交流与共享。
3.4OA资源作为一种优质学术资源,应成为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馆藏资源的广泛共享,提升馆藏利用率和显示度
据调查显示,国内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平均在30-40%,而这个数据的理想状态应该是70-80%。[14]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共享方式是重要因素。开放是共享的前提,没有资源的开放,就不可能实现广泛的共享。图书馆
应从发展战略、采购预算、馆藏结构、组织揭示、服务提供等资源建设各个环节对OA资源予以计划安排。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是OA资源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有二:一是合理安排预算,用有限经费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二是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研究、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尽一切可能为用户提供使用上的便利,创造条件使知识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交流渠道的畅通有助于协同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OA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信息资源开放的脚步是挡不住的,知识共享是大势所趋。开放获取将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未来指明方向。
(来稿时间:2014年7月)
参考文献:
1,3.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2013-11-01].http:// www.doaj.org/doaj?func=news&nid=300&uilanguage=en
2.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2014-06-04].http://www. doaj.org
4.OpenDOAR.[2014-06-05].http://www.opendoar.org/find. php?format=charts
5.佚名.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将出版开放获取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Biosciences. [2014-06-09].http://www.oaj.cas. cn/news/103776.jhtml
6,7.本站编辑.国际大牌期刊纷纷抢滩OA市场.[2014-06-09].http://www.oaj.cas.cn/news/907055.jhtml
8.孙自法.中科院逾百研究所建开放获取知识库.[2014-06-09].http://www.oaj.cas.cn/news/910579.jhtml
9.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2014-06-09]. http://www.oaj.cas.cn/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2014-06-05]. http://www.nsfc.gov. cn/publish/portal0/tab87/info44471.htm
11.Matthew P. Long,,Roger C. Schonfeld. 2010年图书馆调查:来自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见解.谢黎编,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1(6);3-15
12.麻思蓓. 我国科研机构开放获取实践进展研究.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 (10):53-57
13.庄蕾波,胡小菁.《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RDA对电子资源著录的异同分析.图书馆建设,2012(11):33-38,41
14.肖希明. 信息资源建设的变革与发展.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08-116
Impact of Open Access o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麻思蓓(1960-),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Library
Ma Sibe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
〔Abstract 〕Introduced latest progress on open access at home and abroa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A resources , printing periodicals and databa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OA 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collection structure,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libra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s in China, open resources will coexist with digital print documents and databases in the next period of time. It’s urgent need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more suitable cataloging rules for internet digital resources. Openning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coming trend.
〔Key words 〕Open access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OA periodicalsKnowledge databasesCollection structureResource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