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与特征

2015-02-13 02:39吴稌年江南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214122
图书馆 2015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南京图书馆

吴稌年(江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 214122)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与特征

吴稌年
(江南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萌芽于1913年克乃文在金陵大学课堂上传授图书馆学课程。创建之时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为核心,借助高校、中华教育改进社、少年中国学会、 《新教育》杂志等平台,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上创建出了深具历史意义的重镇。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图书馆史

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向欧美图书馆学习、全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高潮的到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于新图书馆运动初期的图书馆事业重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说中国‘新图书馆运动’时期,全国有三个‘重镇’的话,那么南京无疑是其中一个‘重镇’(另两个分别为北京和武汉)。”[1]这一重镇的形成,具有鲜明的特征。

1 借助平台

创建近代图书馆重镇的核心是人才,关键是平台,基础是基地,标志是影响。

1.1以金陵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下称“南高师”)——东南大学为平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和经济。政治都会的所在地,通常也是全国文化之聚集处。南京为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江浙地区又是晚清商业和交通中心。近代以来,欧风东渐,学校取代科举,新学取代旧学,新型知识分子占领了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历史大转型中,江南人才在全国独占鳌头的情形不衰反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郭秉文执掌校长时的一大杰作,就是促成中国科学社社址迁到南高师、落实在南京,形成了东大师资的重要来源,集合了大量科学社成员,东大“学衡派”和北大“新文化学派”形成冲撞交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南京地区建设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镇。南京的近代图书馆事业,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上演了一场活剧,形成了图书馆事业的重镇。

1913年,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克乃文,率先在课堂上开设图书馆学课程,[2]以养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图书馆界新型人才,是为创建重镇之起步。克乃文曾担任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参考部主任,他将近代图书馆思想与理念传授给学生,并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吸纳学生在学习期间到图书馆半工半读,一则可降低运行成本,并在经济上对学生提供帮助,二则可增强学生的工作经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则可培养学生了解、阅读图书的兴趣,尤其是可发现和培养愿意终生为图书馆事业作贡献的好苗子。洪有丰是在金陵大学就读时较早参加半工半读的,1916年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在以后的几年中,先后吸收朱家治、刘国钧、李小缘等到图书馆半工半读。刘国钧在洪有丰去世后滿怀深情地撰写了《敬悼洪范五先生》一文,“我早在1917年初就认识了洪先生。由于他的指引,我走上了图书馆学这条路”[3]。对其评价是:“洪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新图书馆运动的重要活动家,是我国开始吸收西方资产阶级图书馆学时期的有数的先驱者之一”[4],深刻揭示了在创建南京重镇过程中,早期是以洪有丰为核心的,以后包括刘国钧、朱家治、李小缘等在内的代表人物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年6月,洪有丰留美归国,适东大在南高师的基础上成立,郭秉文十分注重图书馆馆长人选之延聘,即聘洪有丰为东大图书部主任。正值东大筹建孟芳图书馆,洪有丰全力投入其中,将孟芳图书馆建造成全国瞻目的、可与清华图书馆媲美的建筑,正式开始了重镇的建设。无论是它的建筑、设备,还是藏书思想、办馆理念与规划,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图书馆社会教育方面,欲设巡回图书馆,“就地方之需要择送相当之书籍,按期轮替更换以为教育之辅助”[5]。为确保可行性,拟于学校入手而逐步推及地方,欲开展借书推广、学术研究补助社等活动,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拟设立图书馆学校,“今拟就本馆之事业及经验设立图书馆学校以造就此项人才,为将来图书馆之扩充”[6]。图书之功用,“在校内师生,参考授受,由此而益明。在校外士庶,研摩教育,缘兹而普及”[7]。这些由名誉校董、校董发出的《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募集图书启》、由校董发出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启》、由校图书委员会草拟,经校评议会修正的《东南大学图书馆计划书》等等的发布,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亦因洪有丰经营有方而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图书馆,在形成南京重镇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1.2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为平台

从民国开始,图书馆成为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20年代初期,图书馆加入了教育学术共同体,开展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南京图书馆事业重镇的形成,依托学术共同体的活动而不可或缺。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影响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团体,1918年经由五大教育团体创建中华新教育社,1919年改称“中华新教育共进社”,1921年又和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而成中华教育改进社,推陶行知为总干事,并以《新教育》杂志为机关刊物,由陶行知接替蒋梦麟任编辑主干(主编)。东南大学在这一团体中起着主干的作用。

1.2.1洪有丰等积极参加年会活动。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图书馆教育组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921年的首届年会上,图书馆教育组应邀出席代表5人,其中北京2 人(戴志骞及夫人),武昌1人(沈祖荣),广州1人(杜定友),南京1人(洪有丰),图书馆教育组共进行4次讨论会,正式参加小组讨论的有8人,其中第二次小组讨论会因戴志骞患病,和其夫人都没有参加讨论;北京的程伯卢参加了这次小组讨论会,其余小组讨论他都没有参加。另有朱家治和孙心盘则参加了全部小组讨论会,因此,南京参加讨论者始终达3人,在该次年会上,朱家治在小组讨论会中司书记之责。第二届年会在1923年8月于北京举行,南京地区的朱家治担任议案组副主任,并担任干事之责。洪有丰则担任图书馆教育组副主任之责,参会代表则有洪有丰、朱家治、施廷镛等3人。第三届年会则在南京东大召开,在图书馆教育组的讨论会中,由戴志骞和洪有丰轮流当值主席,书记之责则由朱家治担任。年会中图书馆教育组第五次会议,“此会专为修正本组组员而集”[8],会上选举戴志骞为主任,洪有丰为副主任,朱家治为书记,另有委员18人,其中北京8人,南京3人,武昌2人,上海、开封、厦门、天津、杭州各1人。在图书馆教育组的组织结构中,南京一直名列前茅,从组织结构这一侧面,亦反映出了南京这一重镇的地位。

1.2.2提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提案。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前3次年会中,图书馆教育组的核心任务是研究、讨论、提出提案,并通过中华教育改进社统一向全社会发布。图书馆教育组在一届年会中提交了13个提案,讨论通过的8个,二届年会中提交14个提案,讨论通过5个,三届年会上提交9个提案,通过5个,这些提案汇集了当时全国图书馆界的集体思想,代表了当时图书馆界主要的关注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洪有丰等南京地区的代表,坚持以领先的理念,超前的思想,脚踏实地的精神,提出了图书馆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操作性很强,所提方案都能为会议通过。在一届年会讨论时,由于参会者满怀信心与期望,但又缺少经验,对于提案的取舍标准还无把握,在多种意见的情况下,“戴超,洪有丰二君谓标准应以与教育有关系者为去取”[9],这一意见获得参会者的认同,随即以洪有丰的方案为蓝本进行讨论,通过在内容上的修改,增加理由及办法后获通过,成为图书馆教育组中第一个获得通过的提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这届年会上,洪有丰提出2个提案,都被通过,在二届年会上,洪有丰个人提出1个提案,另和施廷镛合提1个,2个提案经过修改、归并后,亦都被通过。在三届年会上,由于南京地区图书馆界忙于会务,没有提出提案,但是会上充分发表了意见。尤其是在“刊行图书馆学季报案”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该提案在这届图书馆教育组会议上进行了两次讨论,轮值主席洪有丰,书记朱家治。在这届年会第二次讨论会上,经与会代表讨论,“由主席指派施廷镛、裘开明、查修三人调查印刷需费若何情形,俟明日报告之后,再行妥定办法”[10],同时讨论了刊物的组织结构,推编辑部主任沈祖荣,副主任戴志骞,经理部主任洪有丰,副主任朱家治。在第三次讨论会上(戴志骞为会议主席),施廷镛报告了所需的印刷费等情况。在第四次讨论会上,施廷镛又进一步认为,尽管“刊行图书馆学季报案”已通过,成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议决案,但是具体操作还是要图书馆教育组执行,提出了出版该刊的办法与步骤,包括出版时间和出版经费,经会议主席洪有丰和代表商议,当场捐有445元,足够创办费用,会上公推章箴草拟募捐启事,以进一步发动图书馆界认捐。尽管最后由于种种情况而没有实施,但充分表明了南京为集聚重镇的努力获得了界内认可。

1.2.3领先的图书馆事业建设理念。提案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理念。(1)“各校应添设教导用图书方法案”。其核心思想是要在学校中开展如何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教育;在中等以上学校,如果有条件者应开设,并作为正式课程;还不具备条件者,可请专家进行课外演讲,“总期学生能得利用图书馆之知识”[11]。(2)“各市区小学校应就近联合于校内创设巡回儿童图书馆以补充教室内之教育案”。核心精神是读书习惯应自幼养成,设立儿童巡回图书馆是培养儿童自小阅读的良途。通过相近小学的相互联系并组成团体,使巡回儿童图书馆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3)洪有丰、施廷镛合作提出的“省立图书馆应征集省县志书及善本书籍等”案,则已开启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图书馆之路,通过广泛搜集省县志,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乡土史地资料,以此带动地方文献建设。(4)经归并后的,由洪有丰、冯陈祖怡、韦棣华提议的“呈请中华教育改进社转请全国公立图书馆将所藏善本及一切书籍严加整理布置酌量开放免除收费等”提案,提出了“扩充阅览人数,增加社会读书机会”问题,号召图书馆界将以往重“藏”的思想转变为重“用”上来,即使贵重的善本书,也应免费供众阅览、抄录。这些提仪,为后来中华图书馆协会进一步重视并宣传、落实。可见,在图书馆事业的建设理念上,以洪有丰等为代表的南京地区亦具备了“重镇”之条件。

1.3少年中国学会:刘国钧学术风格的养成

如果说,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图书馆教育组的“群体”平台,养成了以北京、武汉、南京等地的代表人物,那么,对图书馆领域而言,少年中国学会则养成了以后终生服务于图书馆事业的代表人物刘国钧的学术风格。

“‘五四’时期的社团中,‘少年中国学会’可以说是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分化也最明显的一个。”[12]学会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13]蔡元培曾对该会寄予厚望:“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14]。该会于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南京分会则“于1919年11月1日成立。现有会员12人”[15],刘国钧大致于1920年4-6月期间加入该学会,[16]并出席了7月1日南京分会会议。[17]

1.3.1在学会刊物上发表文章,为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国钧是在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之初,确立终生从事“教育及图书馆”工作的。在1920年10月至1921年11月期间,少年中国学会开展了会员终生志业调查,刘国钧在“终生欲从事之事业”栏目中,填写的是“教育及图书馆”,在“将来终生维持生活之方法”栏目中,填写的是“教育或图书馆事业”[18]。少年中国学会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组织,吸纳会员。学会的组织方式遵循科学与民主并重的原则,以民主科学精神开展会务活动,通过会刊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学术的梦想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就一直为大多数成员所保有。南京地区会员通过各自的研究,发表了许多合于潮流、观点鲜明、哲理精到的文章,刘国钧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其成为图书馆界顶尖的代表人物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及其成果,对南京重镇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刘国钧于1920年4月起至1923年8月在《少年世界》和《少年中国》两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另有南京年会的报道一篇(刘国钧在会上有多处发言),刘国钧在美留学时给分会左舜生的信2封。这些论文和书信,提高了刘国钧对图书馆事业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了其初期的学术风格,对他以后专门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帮助极大。

通过这一平台,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刘国钧赴美留学的情况。经过一年学习后,刘国钧再次给左舜生写信,此时,他开始较多地谈到了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认识:(1)美国图书馆事业非常发达,“自纽约大城一直到三百人口的村落,都有公立图书馆”[19]。图书馆事业的发达,促进了教育事业和实业的发展。(2)美国图书馆的性质,不仅仅是被动地为读者服务,而且能够主动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图书等推荐、介绍工作,“所以又带有指导读书的任务”[20]。(3)图书馆还是一个思想教育的场所,可以为国家方针大计服务,“而目前一般办图书馆的人所最注意的,就是利用图书馆作美国化的机关,来同化一班外国移民”[21]。(4)指出美国图书馆发展中的不足。“大约美国图书馆所潜伏的缺点,在太重实利而不顾文化方面的价值,太重视目前的效果而忽略远大的成绩,不过这毛病目前还看不出来罢了。”[22]刘国钧积极缴纳会费,“收刘衡如储金六元又三元”[23]。在留学期间的1924年,当听到少年中国学会拟创办学校之消息时,又慨然认捐一百元,[24]可见刘国钧十分重视少年中国学会。在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奠定了刘国钧在图书馆界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也通过这一平台,大量介绍国外图书馆情况,推进了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南京重镇的建设。

1.3.2担任《少年世界》杂志编辑,奠定了其以后主编《图书馆学季刊》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南京重镇的地位。刘国钧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曾主编过校刊《金陵光》。刘国钧于“1919年7月至12月,担任金大校刊《金陵光》杂志社中文总编辑,实际主编该刊第八卷第二期”[25],开始了编辑业务的积累。在他刚毕业、留在本校图书馆工作之时,又接着编辑了第二份杂志,即《少年世界》月刊,该杂志由南京会员组织编辑,分为数组,轮流编辑。它是少年中国学会第二种刊物,“本月刊的宗旨是作社会的实际调查,谋世界的根本改造”[26]。1920年7月以后的若干期,刘国钧承担了大部分的编辑工作,在1920 年7月1日南京分会讨论会上,“公推方君东美刘君衡如积极担负编辑《少年世界》月刊大部分的责任,至于暑假内的第八第九两期,则暂由刘君一人担任编辑”[27]。这些经历,刘国钧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再加上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亦使他之后成为主编《图书馆学季刊》的最佳人选,从而更加巩固了南京重镇的地位。

2 南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暑期学校

1920年前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推进,国内兴起了大办暑期学校的热潮,南高、东大成为其潮头。[28]“自从民国九年,南高师开办暑期学校,学者近千人,颇能盛极一时,大家才觉悟暑期教育的价值。”[29]1920年夏,南高师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人员众多、专业较广的暑期学校,学员来自全国20余省,从事教学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达1041人,[30]老师主要是南高师、东大的著名教授,还有外地专家如舒新城、袁希涛、黄炎培、朱经农等,还有前来演讲和开讲座的如梁启超、蔡元培、蒋梦麟、晏阳初、江亢虎等著名人士。在这一热潮中,南京图书馆暑期讲习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2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建设

1907年江南图书馆成立,1910年11月18日开放阅览,缪荃孙为馆长,制定规章,成为当时公共图书馆界有代表意义的大事件。袁同礼认为“中国正式采取新法以图书馆名藏书之所者,以端午桥方创办江南图书馆为最著。”[35]民初在平民教育兴起的过程中,南京通俗图书馆也得到较快发展,1917年,公布了《南京特别市市立第一通俗图书馆暂行规程》,共13条,规定隶属于南京特别市教育局,馆长由教育局长兼任,从而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通俗图书馆的运行。同时又颁布了《暂行办事细则》8章47条、《馆务会议暂行细则》10条、《募赠图书办法》8条、《寄存图书规则》8条、《阅览规则》11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图书馆管理体系,标志着此时南京公共图书馆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6]南京图书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团体,如“江苏平教会之决定办平民图书馆,却是早已决定,大约暑季内,总要成立几处”[37],这种图书馆,主要汇集切合平民程度,并能对平民生活有帮助之书籍,系采用流动制,以便能更多、更方便地为平民服务。

在社团图书馆建设方面,南京的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成为该类图书馆建设的标志。该社成立之初仅是一个发行杂志的机关,“爰以民国四年十月由社友公决改为一切科学事业之机关。于是乎有图书部之设,……”[38]。设立图书部,有图书馆委员会负管理图书之责,这是该社团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目的是设立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图书馆,以供一般研究科学者的参考利用。随即由董事会协同图书部长制订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总章》、《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暂行流通书籍章程》、《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办事细则》,1918年,主要成员回国,原在美国的社址亦由美国迁回国内。返国之初,先在上海大同学院,后经郭秉文等努力,迁至东南大学,成立了办事处,后经社员和社会知名人士赞助,用成贤街的一所官房作为社址,“即在北楼设立图书馆,推社员胡刚复主持其事”[39]。

高校图书馆建设,以金陵大学图书馆、南高师——东大孟芳图书馆为核心。初期,以孟芳图书馆为代表,巩固与发展阶段,又以金陵大学图书馆为核心。孟芳图书馆是建立在先进理念之基础上的,并广泛吸收了当时具有代表意义的清华图书馆的特点。在规划和设计期间,戴志骞和洪有丰密切合作,在设备方面,配备有传送图书的升降机,灯光布局合理,书架用美国钢铁制件,桌椅仿美国国会图书馆式样,冬天有空调,门面用花冈石,地板用软木等。大力开展借书推广活动,以宣传、推荐图书,为社会服务,“学校教职员学生固有借阅之权利,即校外经介绍认可者亦可参阅,……”[40]。

孟芳图书馆的管理与理念,通过洪有丰等的努力,迅速在界内传开。1924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全国教育展览会”,联合东南大学教育科、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国科学社,共同筹备,主旨是促进民众对教育事业的兴趣。为方便筹备,各组聘请1至2人任主任,负责本组计划、征集等责任,图书馆教育组主任为洪有丰,[41]图书馆教育组征求内容有11项,包括照片、印刷物、装订法与程序、模型、目录排列法、出纳方法等。孟芳图书馆参展物品有照片13张、图书馆管理方法印刷物20种、孟芳图书馆落成纪念册、中西文图书目录、目录柜、阅览桌椅、报刊架、图书部规程等,[42]这些展品,很好地揭示了孟芳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为界内所瞩目。可谓是南京成为图书馆事业重镇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图书馆书目之编制,为图书馆事业之重要部分。欧美图书馆学者,莫不重视之。”[43]在分编这一当时图书馆关键技术方面,南京亦确立了重镇之地位。《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图书目录》的编制,于1924年正式开始,对馆内中文文献进行了全新的分类编目,“本编纂辑,历时仅再阅月,随编随印”[44],反映出了在整理前,洪有丰已对馆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胸中有数的情况下,编制目录的速度很快。此时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东大孟芳图书馆。为了尽快揭示馆藏,更好地利用,藏书采取了“随编随印”的方法。这一方法,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图书目录编印方法。随后金陵大学图书馆则创新图书分类法,这一工作则以刘国钧为代表。“又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刘衡如先生函一通,正式告借祁君所著中文书编目法。”[45]在留学归来后,即于1925年9月起,全面展开了对图书分类和编目的研究,以《中国图书分类法》和《中文图书编目条例草案》的发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京重镇的地位。

3 学术研究

3.1以《新教育》杂志为阵地

根系活性氧(ROS)包括: 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采用过氧化氢试剂盒(南京建成)测定H2O2含量;参照Achary等[17]的方法测定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包括: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SOD活性;愈创木酚法测定POD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PX和CAT活性[18]。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上,戴志骞提出“请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案”。认为在中国的教育界,图书馆教育是新教育的问题之一,“设立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内,对于经济上既属节俭,而与教育事实上亦大有裨益”[46]。讨论决定该研究委员会暂分:图书馆行政与管理、征集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研究和图书审查组四组,构建了早期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框架,并明确“出版、研究结果暂由新教育发表”。可见,《新教育》杂志成为中国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第一份会刊,为以后专门的图书馆学会会刊《图书馆学季刊》的诞生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新教育》最早刊载的有关图书馆的文章,是刘聪强的《清华图书馆》一文(1920,4(1)),此时图书馆教育组还没有产生,可见,在教育界已将图书馆作为新教育中的一个问题。1922年,经过改组后的《新教育》公布了各组编辑员名单,在当时18个组中,由洪有丰负责的教育书报目录选编组,标志着图书馆人员正式踏入全国教育组织会刊编辑之领域,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其作用是巨大的。就从该期开始,图书馆界的研究成果得以刊行于世。在《新教育》杂志的编辑过程中,南京图书馆界除洪有丰参加编辑外,朱家治与夏承枫也参与了编辑工作。该刊1922-1924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图书馆界的文章26篇,其中南京则有15篇,作者达3人,无论是从文章数、研究论文、作者数等方面,在国内各省中都是最多的。

3.2学术思想研究

以刘国钧、洪有丰、朱家治、李小缘等为代表。南京地区对图书馆事业的介绍与学术研究,起于洪有丰,于1918年在《金陵光》上发文《图书室记事》,介绍了金陵大学图书馆,开始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这期间,南京地区的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有:(1)最早专论近代图书馆性质。1919年,刘国钧发表《近代图书馆之性质》一文,提出了图书馆是公开的、免费的,馆址应设在方便读者之处,藏书应因时制宜,广为传播等等。[47]经过2年多的思考,又发表了《近代图书馆性质及功用》一文,和其他图书馆学家一起,树起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之大旗。(2)提出要素说,对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刘国钧于1921年《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中,提出了“合法的设备,适宜的管理员和正当的书籍”[48],是组成儿童图书馆的要素,其中以书籍为重要。1934年,刘国钧又进一步提出了“四要素”: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以后又提出了“五要素”),分别研究这四种要素便成为各种专门学问。这一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3)最早专文介绍国外书目。朱家治专文介绍英美法德等国38种相关书目、杂志、图书,以便于人们了解图书出版和馆藏情况,“各种目录之学,且介绍书籍于学者、学校教授、图书馆员、研究学术者、以及商人劳动者,均能利用之择其所需用之学问”[49],“普通参考之用,及平常图书馆中用以检查之目录学,于西方图书,厥惟美,英,法,德,四国足矣”[50]。可见作者对国外主要书目了然于胸。(4)最早专文研究图书馆参考服务部。1922年朱家治发表《图书馆参考部之目的》一文,“图书馆设参考部系组织上要素之一,其特异处即集若干图书,或其他参考物品,供读者来馆中阅览,自成一部分之事务”[51]。以后刘国钧亦撰文《图书馆内之参考事业》,对图书馆设立和研究参考部(事业)作出了贡献。(5)最早开展期刊索引编制实践。洪有丰、朱家治所编辑的《新教育》杂志的卷期索引,依首字笔画排列,笔画相同者依康熙字典检字法排列,注明期、页。将作者、篇名、关键词等混合排列形成字典式索引,是期刊索引的最早尝试。(6)留美期间即专文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刘国钧在留美期间,专门介绍了《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并解答了图书馆服务目标:“近代图书馆以用书为目的,以诱导为方法,以养成社会上人人读书之习惯为指归”[52],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指明了方向。(7)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理论著述之先河。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一书,“第一次超越了前人图书馆学著作的‘编译’痕迹,它被后人高度评价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处女作”[53]。(8)对藏书楼进行激烈的批判。李小缘在《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一文中,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思想,“也是当时对藏书楼思想进行最为激烈批评的论文”[54]。通过深入的剖析、对比,提出了动静说。该说是指李小缘等先生以藏书楼和近代图书馆为比照对象,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中外文化为背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对近代图书馆进行的研究,[55]丰富了图书馆学理论。(9)界内最早最深入的哲学研究。刘国钧在1919年起开始对哲学、教育等领域进行研究,养成了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又发表了多篇佛、道方面的文章,“使用了当时学术界堪称先进的哲学加社会学的方法,处理资料,研究问题,并得出相当稳健的研究成果”[56]。

4 结语

图书馆事业南京重镇的形成,可以1913年克乃文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开始在课堂上传授图书馆学理论,培养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专业人才为萌芽。1921年,洪有丰留美归国之时,图书馆专门人才的群体优势已大致养成,再通过孟芳图书馆的建设,开始了重镇建设发展的步伐。1923年夏,东南大学开办暑期图书馆讲习科,并于1924年继续兴办等都可谓重镇建设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依托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学术团体,大力开展推广图书馆事业的活动。依托《新教育》杂志,养育出了南京的骨干力量,以刘国钧、洪有丰、朱家治、李小缘等为代表人物的第一代学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和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上述种种,成就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的南京“重镇”,南京“重镇”的历史地位将载入史册而不朽。

(来稿时间:2014年6月)

参考文献:

1,2.叶继元,徐雁.南京大学在西方图书馆学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贡献.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17-20,24

3,4.刘国钧.敬悼洪范五先生.图书馆,1963(1):51-52

5,6.东南大学图书馆计划书.//《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6-187

7.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募集图书启.北京大学日刊,1922,5(1027):3

8.图书馆教育组.第五次会议.新教育,1924,9(3):659-660

9.图书馆教育组:第一次会议.新教育,1922,5(3):555-556

10.图书馆教育组:第二次会议.新教育,1922,5(3):652-653

11.图书馆教育组:议决案汇录.新教育,1922,5(3):558-56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78:235

13.本会通告.少年中国,1919,1(1):43-44

14.蔡元培.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少年中国,1920,1(7):1-2

15.少年中国学会消息:会务纪闻.少年中国,1919,1(6):45-51

16.顾烨青.刘国钧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114-120

17,27.少年中国学会消息:南京方面的报告.少年中国,1920,2(2):43-50.

18.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一).北京:三联书店,1979:422-423

19-22.刘衡如.会员通讯.少年中国,1923,4(6):5-6

23.储金报告.少年中国,1921,3(5):60

24.本会创办学校捐款补志.少年中国,1924,4(11):2

25.徐雁.开卷余怀:刘国钧先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3

26.发行《少年世界》.少年中国,1919,1(6):49-50

28,30.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增订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64,64

29,32.夏承枫.民国十一年之时期教育.新教育,1923,6 (4):571-591

31. 申报.1921,8.6(11)

33.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暑期学校之经过.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1(4):3

34.中华图书馆协会,国立东南大学,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合组暑期学校广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1(1):15

35.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使命.//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7):63-64

36.规程.教育月刊,1917,1(2):28-35

37.常道直.南京平民教育运动的现在和将来.中华教育界,1924,14(1):1-19

38.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章程:原起.科学,1916,2(8):950

39.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员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1):2-13

40.洪有丰.东南大学图书馆述要.新教育,1923,6(1):25-36

41.夏承枫.全国教育展览会筹备纪略.新教育,1924,9 (5):901-911

42.图书馆教育组报告:(乙)学校图书馆,五 南京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新教育,1924,9(5):1136-1137

43,44.洪有丰编.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图书目录.//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进.6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81-182

45.本校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9.30(2)

46.图书馆教育组议决案汇录:八.请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案.新教育,1922,5(3):558-561

47.刘衡如.近代图书馆之性质.教育周刊,1919(32)

48.刘衡如.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4-10

49,50.朱家治.欧美各国目录学举要.新教育,1922,4(2):261-281

51.朱家治.图书馆参考部之目的.新教育,1922,5(1-2):121-126

52.刘衡如.美国公共图书馆概况.新教育,1923,7(1):1-25

53,54.范并思.点评.//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53, 58

55.吴稌年.再论动静说.图书馆,2009(5):33-36

56.白化文.学习刘国钧先生有关道教、佛教著作书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编.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69-273

〔分类号〕G259.26

〔作者简介〕吴稌年(1954-),男,江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已发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研究方向:图书馆史。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a Modern Library in Nanjing City

Wu Tunian( Jiangnan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a Library in Nanjing City, Ke Naiwen was emerged in 1913 in Jinling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urse of library science. Founded in the Nanjing normal school and Southeast University as the core, with the aid of University,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Society, The Young Chinese Society, "New Education" magazine as the platform, in the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to create a city of history.

〔Key words 〕Library causeNanjing cityLibrary history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南京图书馆
“南京不会忘记”
图书馆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去图书馆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