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赤
(海宁市史志办公室,浙江 海宁 314400)
张宗祥先生(1882—1965),海宁硖石人。熟读宋史,仰慕文天祥之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从费景韩先生读四书,早年在硖石开智学堂,二十岁中举,二十二岁在桐乡桐溪学堂教授史地,后被推荐与蒋百里先生同往留日,终因父丧弟幼与家贫等原因而未果。此后在嘉兴府中学堂任教。1907年任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二十九岁时,赴京殿试一等。1915年,参加蔡锷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帝制运动,后又兼任京师图书馆主任(北京图书馆前身),着重于古籍整理。1922年,回杭州担任浙江教育厅长,鉴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咸丰年间损毁,缺书颇多,乃奔走沪杭之间,组织财力、人力,向北京文津阁补钞,钞得缺书211种,计4497卷2046册,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完整。练得一手好书法。
精书法 宗祥先生精于书法,幼年受海宁二书法名人影响甚深,一是在其外祖父沈韵楼先生生父张礼和的岳父书法熏陶下,对书法产生兴趣。二是其舅父吴仲珏指点。宗祥先生九岁时,其舅父吴仲珏(吴太夫人之弟,清代贡生,曾候补训导,学者,书法家),赞先生书法有功,必超舅父。十岁临写颜真卿“多宝塔”,十五岁临“颜氏家庙碑”。十七岁参临小楷“麻姑仙坛记”,二十二岁得旧拓“淳化阁帖”,始写行草,间临“参座三谢大麻姑仙坛记”等。三十二岁努力临“北海”,得明拓“恩训碑”,悟唐人用笔的方法,三十四岁得“麓山”、“法华”名碑,姿意临写,以为力薄,遂临“龙门造像”、“张猛龙碑”,兼习汉隶“史晨”、“西岳华山”。三十四岁至三十八岁,各碑参互临习,三十五岁写成《书法源流论》。宗祥先生每日练字,从不间断,中壮年时书法潇洒挺秀,晚年显得气魄雄壮,讲究用笔、用墨和章法,下笔灵活迅速,一气呵成。认为这是构成一幅作品成功与失败的基本条件。
在书法用笔问题上,宗祥先生十分讲究起讫分明,反对刻意缭绕,在其作品中都能得到有力的验证。“笔笔交代清楚”这是他创作书法的起码条件。同时,他还强调灵活用笔,他说:“只有灵活用笔,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将一支笔不停顿地起倒使转地灵活运用,但笔心(锋)必须常在画中行”。他在“临池随笔”中是这样论述的:“聚毛成笔,概名之曰毫,毫之端曰锋。毫有逆用顺用转用侧用,或逆入顺出,或顺入逆出种种不同,然其锋必居毫之中,方能无弊。”但他也说到中锋用笔不是绝对的,可以偶用侧锋,侧锋是为了取妍。谈到作书时的胆量问题时说:“作书胆量一定要大,落笔最忌拘谨,执笔在手,定要盘旋飞舞,极其灵动。”
在手墨上,宗祥先生提倡既不宜过浓,也不宜过淡。在表现效果上要求纸墨相称;写旧纸最好用旧墨,写新纸最好用新墨,这样写出的字才能纸墨和谐,显得气韵生动有趣。
在章法处理上,他很赞赏清代包慎伯所倡导的“气满”。他认为只有“气满”写出的字才给人整体的感觉,写字并不难,难在布局。如果就整幅看,整张字能象一个字一样和谐才成。宗祥先生在理论上这么说,其书法实践也是这么做的。观赏其书法,特别是晚年作品,总给人以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以一笔书”、“一气呵成”在他的行楷、草书中显得十分强烈。即使是楷书,先生也是用行书的笔法书写的,因而作品:楷书不呆滞,草书不缭乱。
在创作书体上,先生主张“趋变适时”,他认为书体是跟时代之演变而演变的。先生不仅注重书法实践创作,而且书法理论研究也卓有成效。著作甚丰,有影响的为《书学源流论》、《论书绝句》等。《书学源流论》分“原始篇”,列“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物异篇”:有“刀笔”、“刚柔笔”、绢纸、墨;“时异篇”有:汉书、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人异篇”有:胸襟、学问;又有“溯源篇”、“篆隶篇”、“赏鉴篇”等,全书简明扼要,史论结合,文采面广,评论深刻。此书现海宁图书馆有自印线装本。《论书绝句》评岳飞开始至吴缶翁结束。全书刚好一百首,97首评论书家,三首评论晋人写经、六朝人写经、唐人写经。从此书中可窥见先生不仅书法理论精通、见解独特,而且诗句创作也非同一般。表现一个书法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①
赞灯彩 硖石灯彩,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宋,有独特的制作风格。灯面上各种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民间故事,均由针刺微孔而成,工艺精湛,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之大成,富于诗情画意。一个彩灯,少则刺1万孔,多则刺20~30万孔。迎灯时,彩灯内点燃蜡烛,后改用电灯,光亮透过针孔,呈现出一幅奇妙无比的画面。针刺花灯珠伞,早在800年前就被列为岁贡珍品,在1913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奖项。宗祥先生对家乡的灯彩赞赏有加,在《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有“纪灯”文字记载:
硖以灯名。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不悬于市,不架为山。小者持诸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硖一镇分为十余坊,坊各自为灯。灯之起始于一二坊,无继者则颓散不复盛。此坊起。他坊继之,相诮也,互相诮,则互相竞。况则愈奇愈盛,閧然十余坊皆出。坊各为一大灯、数十小灯。前导以燎,辟行之,继以火牌。牌镂纸为字,一面曰某坊,一面曰某灯,或不直书,用隐语以状。如三才亭之为鸡亭也,然必切于大灯。大灯盖一方之灯也,主灯合一坊人力物力成之,余小灯人各自造,参予其间,或讽刺(或棺中伸手要钱之灯),或写实(如家乡肉烧白菜之类)……而米市无大灯,特以纸伞名,且独晚出,今年纸伞出,则灯极盛矣。纸伞之处数十人持竹竿拦道,人持伞行其中。每伞前一人,持竹枝敲地,异持伞者,恐人挤伤伞,或路不平也。灯大者不能并行于街,东西南北或相值,不能避,故必选约迟早,使行不相值。或合数坊为一,累累然长里许,若天潢诸星相属也。灯大者台。若麒麟:一麒麟徘徊花树下,能举足俯颈,抓爬其痒处;若狮:悬一球台前,狮时时自台中踊出作攫拿状……亭,若千秋亭,亭基以柱绕以花木,上复以顶,顶皆针刺作瓦形,中立一架,架上四偶人,架转则偶人荡漾空中。若香亭、梅亭、牡丹亭、三才亭,亭皆三层,层各有花,有栏,有灯悬其中,瓦皆刺状之。四周有角,或六或八。角系有铃,顶或饰花、饰禽饰兽不一。而三才亭则下层立三雄鸡,鼓翅作斗势。香亭中列古鼎,焚异香,此其异亭之制静,故一花、一叶、一针、一刻,皆细工无论。台亭之外有桥,桥皆有亭,若闽中诸桥。亭中饰童二人坐直,或留侯进,或牛女相会,凡与桥有关者,皆可状之。桥之外有船,船有蓬,有窗,有灯,举船所有之物皆备。而桨中亦有烛然之。船中编树荷花,船前后各饰一童,状采莲越娃。而米市之伞,独以书画工致闻。全米市伞以六、七十计,或绘水浒,或图西厢,或钩淳化,或摩群玉,至若费晓楼仕女、张叔米隶草,亦间有之。平时佳伞可入典当,每伞五十金,事亦奇矣。一大灯之费,五、六十金百余金,一伞之费亦如之。一坊一夕出灯之费,十余金至二十余金。四方来观者,舟车饮食妆饰之费,乃不能计。灯之盛时,人相挤于道,呼声、詈声、觅伴声、锣鼓声、丝竹声、下及遗簪隋鞋之事,不可胜记,故言灯事必曰硖石云。
硖石灯彩历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大众化的原始形态、日常生活娱乐的附属品,演变到独树一帜的著名艺术品,突破了一般性的局限而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是海宁地方人文精神与技艺的完美结合。硖石彩灯虽历经磨难,但得到了历代人的呵护。进入新时代,作为海宁的文化天使,飞向世界。
传乡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宗祥先生任职于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主任秘书,地址在重庆。当时,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采用海宁硖石惠力寺、紫微桥为背景。此照片为宗祥先生之弟张麟书所摄。从当时的5元面额到后来的500元面额,图案一直没有变化,一版再版。民国37年(1948),华中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为2000元,也采用此图案,可见这张海宁地域照片得到了当时国内金融界的普遍赏识。
当时的辅助经理王子崧主持钞票发行工作。张家两弟兄与王关系非常密切,王曾受邀到海宁观过硖石灯彩,参观海宁各处名胜,对硖石紫微桥更是熟悉喜爱。于是宗祥先生与王子崧合力推荐江南家乡这张照片,作为纸币图案,获得流通。
张宗祥故居在海宁硖石仓基街56号,建于1926年,为三楹两层西式砖木结构,楼后有天井。这幢小楼,主人生前题名“铁如意馆”。故居内陈列张宗祥生平业绩介绍、图片、书法、著作等,还有他收藏的镇室之宝铁如意和一张很大的旧书桌。展示了先生书法、校勘接地气之场面……宗祥先生治学勤奋谨严,经他精心校勘的古籍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大多为海宁地方名人名著(明朝海宁谈迁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等)。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他校订的有500多卷。1957年,先生将藏书2000余册捐赠给海宁图书馆。
张宗祥故居又名“铁如意馆”,其来历是,先生在民间觅得一柄铁如意,主人是明朝崇祯年间硖石举人周宗彝。清兵入关时,周宗彝率乡亲捍卫家园,与乡人以铁如意为武器,投入血战。失败后,周宗彝全家殉国,张宗祥崇其英雄,敬其大义,千方百计觅得这柄铁如意,并以“铁如意馆”为书斋名。张宗祥故居楼上,陈列着许多张宗祥先生的书画作品,还有与他同时代的友人和后人评价他的诗词楹联。特别注目的是1965年公祭张宗祥先生的场合上,竟然挂着先生的自挽联:“最后的团圆是人生必然规律,何必悲伤。”老人是何等潇洒豁达、高贵优雅。张宗祥故居,有一幅先生手书的楹联:“留下楼屋为家乡,洒向人间是书香。”融入乡间,多么中肯,多么接地气。
先生家乡海宁地处钱塘江尖山河口段,具有典型的喇叭型平面外形,庞大的沙坎堆积体,全国最大的潮差,举世闻名的涌潮,含沙量高,变形剧烈,东、南两潮冲击巨大,历史上常带来潮患。先生心中有百姓,常惦念家乡海塘建设。1950年8月9日,《浙江日报》报道:浙江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张宗祥代表对钱塘江海塘建设以及潮水走向发表了建设性意见。
总之,张宗祥先生与海宁地域文化关联十分紧密,处处以家乡一员关心着家乡的变化,注视着家乡的发展。海宁的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海宁传统的藏书文化(历史上最多时有68家藏书楼)、诸多的名人书法(清朝查昇、陈元龙、陈与郊等),几乎都与张宗祥先生相关联,或传承或涉足继承发展着。
注释
①张宗祥先生的生父张礼和,因其堂兄张锡麟(启人)未婚早逝,其未婚妻即吴太夫人,受封建礼教束缚,守贞终身,待张宗祥先生出生,即由其生父出嗣给张锡麟为嗣子,故张宗祥先生有两户外家。见《吴仲珏公家传》及《张氏墓志铭》。
〔1〕曹锦炎.张宗祥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海宁潮志》编纂委员会.海宁潮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7
〔3〕《海宁市场志》编纂委员会.海宁市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11
〔4〕海宁市文联.硖石灯彩〔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
〔5〕海宁政协文教会.海宁历史人物名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
〔6〕张宗祥书;海宁张宗祥书画院编.张宗祥墨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