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健康系列(二十六) 音乐的力量

2015-02-13 00:48李有观编译
音乐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脑音乐

文/李有观 编译

音乐与健康系列(二十六) 音乐的力量

文/李有观 编译

欣赏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音乐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心理学家和医生揭开了遮盖音乐的神秘面纱,并在心理和治疗领域广泛使用音乐的力量。

也许没有其它事物能像音乐那样,拥有简单而直击人心的力量。从一见钟情的倾心,到涉及整个人生的深远影响,音乐总能够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喜悦和抚慰。在电影中,充满柔情的配乐让观众沉浸于甜美的恋爱情节,而紧张的追逐场面往往被越发急促的鼓点推向高潮。有些人在烹调食物时,同时欣赏收音机里传出的流行音乐。人们在酒吧里与朋友聊天,后台爵士乐提供了轻松的气氛。慢跑健身的人用最喜欢的歌曲为自己鼓劲。坐长途车的人听着音乐就感觉不到那么难熬。当婴儿被噩梦惊醒哇哇大哭时,一首温柔的催眠曲能够让其再次进入梦乡。

近年来,医学研究者、临床医生和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利用音乐的力量:音乐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唤醒记忆、克服心理障碍以及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此外,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及进化论研究者也对旋律和节奏的力量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从大脑发育和人类进化的角度解释下面的问题:某些类型的声音对人类产生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我们安抚他人时,为何只有特定类型的和声和旋律才有效果?音乐作用于大脑的各层组织,能直达人们的情感世界,因而也是影响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是如此普遍和为人熟知,以至于人们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人类文明伊始,我们的祖先如何意识到简单的声波可以合成复杂乐句?人类如何向外星生物解释自己对旋律和节奏的热爱?音乐是大自然的赠与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两者皆有。自然界产生的各种声音传到人耳中,其中的一些被当做固定的“音”被辨别和记录,从而产生了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

一些简单的物体,例如一小块薄膜或一根弓弦以一定频率振动起来时,“音”随之产生。如果音的声波形式非常简单,振动能量集中在某个单一且特定的频率上,就产生了人们可以清晰听到的单音。发声物体以不同频率同时振动时,人耳通常只能分辨出一系列频率组合中的最低频率,这一频率上的音被称为“基音”,而更高频率的音则被称为“泛音”,它决定了发声物体的音色,人们因此能分辨正在演奏的是小提琴还是小号。第一泛音的频率为基音的两倍,第二泛音的频率为第一泛音的两倍。令人吃惊的是,这两个泛音听起来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正好相差八度。

用单个的音构成音乐,则少不了人的大脑强大的分析能力。它不仅能将单个乐器产生的单音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和声,还能感受旋律的流动,把握乐曲主题的走向。大脑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枢”负责完成上述任务,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由大脑不同的区域协同完成的。

还在母亲腹中的胎儿就已经具有感受音乐的能力。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拉蒙进行了一次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准妈妈在孕期最后三个月重复听相同的乐曲,例如莫扎特或维瓦尔第的作品、配乐歌曲或音乐排行榜上的某首流行歌曲。孩子出生后一年内,不要让他们听到这些乐曲。从这个试验中,亚历山大·拉蒙发现,比起相同类型的其它乐曲,这些一岁的孩子更喜欢那些自己在母亲腹中就已经听过的音乐作品。

儿童的大脑不仅能分辨、记录听到的音乐,还可以自己创造出简单的乐句。这一结论已得到证实。现在看看3岁小女孩爱娃的表现。她坐在房间正中,身边是散落一地的玩具。一开始她看中了一块拼图,但后来她的目光落在了一本有儿童歌曲的图画书上。爱娃一边翻动书页,一边哼唱着小调。突然她看到了一张熟悉的图片,显然这张图片让她想起了一段旋律,她断断续续地唱道:“树上有一只布谷鸟……”某些细节她含混地一带而过,但毫无疑问可以分辨出她唱的是哪首歌曲,至于副歌部分,她更是一气呵成地唱了出来。

就像图片能给儿童带来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样,儿童对旋律和节奏的好奇和喜爱是很明显的。对现在的爱娃来说,唱错音或者说出无意义的单词都可能是常见现象。当长到八九岁时,她对旋律和音色的感觉将得到长足发展。这种感受和鉴赏的能力是她选择古

典音乐或摇滚音乐的先决条件。人们会对何种类型的音乐动心,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自小以来的生活体验以及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圈子。

除了一些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以外,所有的人都具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音乐家丹尼尔·列维京通过实验证明,即使对于音乐门外汉来说,他们对旋律的记忆能力也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想。他让普通受试者唱出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并与原声比较,看是否拥有同样的调式。虽然40名受试者中有人声称自己根本不会唱歌,找不准调,但录音显示,在演唱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或麦当娜的《Like a Virgin》之类的歌曲时,令人吃惊的是,受试者的歌声几乎和原声无异。对于其它的歌曲,即使不能和原声一模一样,但无论音高和速度都八九不离十。“尽管实验时是完全的清唱,但听起来就好像受试者有一套专业的录音棚设备辅佐一样。”丹尼尔·列维京在《音乐的本能》一书中写道。

上述实验表明,音乐有可能在人们很小时就在大脑中留下了印记。对于深谙西方音乐之美的亚洲音乐家而言,童年时西方音乐就给他们留下了深远影响,而基于本民族文化背景的音乐则无法发挥同样的作用。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可能让土生土长、从未接触过西方音乐的印度尼西亚人如痴如醉,但来自印度或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却无法引起普通欧洲人的共鸣——这很可能因为他们小时候从未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旋律。

大脑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音乐能够对大脑产生影响。德国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凯尔奇在研究中发现,节奏欢快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的《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快板》,或一首普通的爱尔兰舞曲能够减少患者血液中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浓度,这使得手术时麻醉剂异丙酚的用量可以减少。

由于音乐能够对人体产生种种效应,研究人员开始考虑将它应用在医疗过程中。中风或脑外伤患者在恢复阶段可在医师陪同下学习弹奏钢琴,以锻炼协调性。专门编辑的音乐能够帮助耳鸣患者摆脱不胜烦扰的咝咝声和尖啸声。阿尔茨海默氏症及其他类型的痴呆症患者可以通过练习唱歌控制行为障碍(如攻击性行为)。合适的音乐可能唤起失去的记忆,将情感的色彩注入原本灰暗的生活。音乐犹如一根丝线,紧紧交织在我们人生的纽带中。即使人生逐渐分崩离析,往日回忆也飘零四散,作为情感的核心,对音乐的体会和热爱仍将伴随在我们身边。

不仅如此,音乐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大脑结构。对专业音乐人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和普通人有明显的不同,例如他们的胼胝体(即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组织)厚度明显大于一般人,在7岁之前开始学习乐器的音乐人更是如此。即使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大脑扫描也显示他们大脑的灰质层厚于一般人,这说明他们的脑细胞体积较大,或者脑细胞之间的连结更为紧密。

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育似乎已经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舍尔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对照实验:受试的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欣赏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10分钟,而另一组不欣赏任何音乐。随后进行的智力测试表明,前一组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后一组。实验结果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是最有名的心理现象之一。

随后,有关音乐对智商产生影响的各类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当然其中也有不同的结论,甚至彻头彻尾的反调。出生于德国的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卢茨·简克在《音乐成了增智良药?》一书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并得出结论:对莫扎特效应的关注可以偃旗息鼓了,因为音乐本身并不能提高人的智力。

那么特定类型的音乐,或者音乐引起的情感波动是否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呢?莫扎特交响乐第一乐章中,旋律精妙地起伏流动着,扣人心弦,令人愉悦。有谁不会被这样的音乐感染呢?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和外界刺激密不可分,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欣赏音乐带来的愉悦力量是否能够真的提高人们的认知、思维等能力呢?喜欢的音乐或多或少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这个经验已被广泛用于自我情绪调整。德国游泳名将保罗·比德尔曼认为重金属音乐能激励自己更好发挥,取得即使是百分之一秒的关键优势。他说:“重金属音乐激励我奋勇拼搏,超越极限。音乐速度越快,节奏越激烈,激励的感觉就越强。”德国“战车”乐队(世界上最著名的重金属音乐乐队)的《 Feuer Frei》更是他心中的经典音乐。“在2009年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中,每场比赛我都在脑中回想这首歌。”最终比德尔曼获得男子了200米自由泳和400米自由泳两块金牌并分别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由于音乐能够使人情绪高涨,因此也成为系统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手段。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人,如果每天听半小时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则抑郁症的症状会大大减轻。

在德国埃伯斯瓦尔德市马丁-格罗皮乌斯医院青少年精神门诊部工作时,安德列·克林肯斯坦教授将音乐疗法用于饱受身心疾患折磨的患者身上。他回忆说,他的一名患者(一位16岁的女孩)总是抱怨颈部、头部、腹部和背部疼得厉害,但是拒绝一切治疗。克林肯斯坦教授对她使用了所谓的“规律性音乐疗法”,即按期让她欣赏长度为10分钟的音乐,音乐的种类包罗万象,既有古典音乐,

又有来自冰岛乐队(Sigur Rós)的《天体之歌》。欣赏时患者需闭上双眼,用心感受每一段旋律,并在音乐结束后与医师交流自己的感受。 “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途径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和影响。”克林肯斯坦教授说,“它能帮助我们卸下内心防备的壁垒,让我们认清并正视某些消极的情绪。”对于那位16岁的女病人,目前她脑海中盛怒的情绪占了统治地位。“她认为周围的事物都令人憎恶,不论是上帝还是世界,都让她愤怒不已。”随着音乐治疗法的进行,那个女孩逐渐改变了敌视的态度,开始哭泣并就自己的问题行为与母亲交谈。

音乐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谐,还有助于恢复人们的交流能力。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音乐治疗中心的卡琳·舒马赫教授正在进行一项研究,使用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即兴演奏音乐让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获得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此外,由于脑损伤或中风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或痴呆症患者也能够通过音乐治疗方法尽量恢复其语言能力。“研究继续深入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尝试用音乐帮助与外界缺乏交流的人,恢复交往的自信。为此德国柏林的一家音乐治疗室开始尝试,用音乐弥补这种不足。在那里有数名受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为那些发育迟缓、行为怪异,让家长和老师手足无措的孩子或者被儿童福利院遣送至此的孩子提供音乐治疗。孩子们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活动,房间中央摆着一面大鼓,周围放置着一圈坐垫。墙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小乐器,屋角则摆放着一架钢琴。两岁的小男孩保罗由母亲陪伴着,第一次来到这里。保罗的母亲不得不坐在地板上陪着保罗,因为他每时每刻都缠着妈妈,似乎其它任何事物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女治疗师凯特琳·沃格特和他们坐在一起,弹拨着吉他,即兴唱道:“哈罗,保罗小乖乖,快来快来看这里……”歌声响起,保罗靠在母亲膝旁,目光开始毫无目的地在房间中徘徊。当保罗向妈妈伸出双臂时,沃格特停止了歌唱,孩子的动作马上有了小小的停顿。直到保罗完全松开了妈妈的手,沃格特才重新开始弹唱。孩子被逗得露出笑脸,自己向着歌声的来源伸出手臂。这时沃格特再次中断了弹唱。就这样,沃格特关注着母亲和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举动,用琴声和歌声鼓励和引导他们,直到三人的配合最终变得和谐自然。

6个月以后,最初令人担忧的情况终于得到改变,小男孩保罗可以独自在房间里开心地奔跑玩耍。“保罗的问题在于母亲对他一举一动的反应有些不当,也不能正确了解孩子每个动作的意图。”凯特琳·沃格特说。

这个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不协调的事例让凯特琳·沃格特有机会触及那些在儿童成长早期就能够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家长往往试图用夸张的声调和语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进行交流。“音乐和孩子的语言有许多共同之处。”沃格特说,“因此我利用音乐调和这种接收和反应的过程,使孩子和父母能顺畅交流。”这一理论是由两位德国心理医生卡特琳·斯顿普特涅和科尼利亚·汤姆森提出的,现已成为柏林艺术大学的一项教学内容。

加拿大心理学家桑德拉·特里休布长期研究婴幼儿和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她认为绘声绘色的语言很可能是音乐的起源。美国人类学家迪恩·法尔克甚至声称找到了语言和音乐同根同源的证据。根据他的理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这样的技能:用各种声音让自己的婴儿安静下来。喃喃细语会使婴儿入睡,成年人才能够腾出手来做其它事情。

可以肯定,人类从事音乐的行为历史悠久。挖掘出土的骨笛已有3万多年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音乐都是一项集体活动,且往往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早期人类社会中,音乐被用来增强部落的团队合作精神。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指出,远古时期类人猿就通过唱歌和跳舞,促使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获得愉悦的感觉。罗宾·邓巴认为,音乐是内啡肽分泌的源泉,它与人类语言的进化拥有相同的步调。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神经科学研究者瓦罗莉·萨里姆波尔的实验工作进一步支持了“音乐能使人产生快乐情绪”这一理论。她选择了被试者们最喜爱的音乐——从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的《弦乐柔板》到英国齐柏林飞艇乐队的《Moby Dick》,并利用大脑成像技术,记录并呈现音乐给人身心带来的触动。实验结果表明,在欣赏这些音乐时,受试者大脑中的伏隔核区富集了大量多巴胺——该区域是人脑最先发育完善的区域,负责感受美食、性行为或者药物带来的快感。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扫描音乐爱好者的大脑时,在愉悦高峰到来前的几秒钟,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尾状核中已经出现了多巴胺的富集现象。该区域用于预知愉悦感的来临并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反应——人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会自动分泌口水,这就是该区域发挥作用的结果。

音乐影响着人们的心态并控制各种动机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一个完全与音乐隔离的人不能正常地生活。出生于加拿大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将音乐比喻为“心灵的奶酪蛋糕”。就像奶酪蛋糕能够满足人类对糖和脂肪的热爱,音乐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让人们的愉悦中枢得到刺激。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我认为欣赏音乐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生来的确具有感受各种音色、旋律变化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在玩电子游戏时,同样发挥作用。”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马克·查兹尼将音乐称为“文化的共生产物”,它体现了大脑最基本的机能。从远古时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音乐”这一概念随之被根植在人类的大脑中。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共生产物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和语言一样,成为文明社会人类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能力。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大脑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