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
2014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藏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故事,却始终沉默,它的沟通与传播,靠的是人。民办博物馆作为公办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它的兴盛,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其中也包括政协组织。
《民办博物馆发展实证研究》的出版,是福建省政协发挥“沟通桥梁”作用的成果,也是民主协商深化的又一成果。
“鼓励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是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2013年度的调研课题。省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把它列为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的专题协商会议题之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协商凝聚共识,共识产生合力。会后,我要求省政协有关同志,不要止于协商会的召开,而要继续跟踪协商成果的落实。经过大家共同努力,2 月底,省文化厅、民政厅等8 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民办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试行)》,充分吸收专题协商会的意见建议,明确从办馆场所、资金保障、展览陈列、藏品管理、质量建设等方面对民办博物馆进行扶持。
扶持政策的出台对民办博物馆从业者是莫大的鼓舞,激发很高的议政参与热情。为了推进专题协商,深化协商成果,在省政协支持下,民办博物馆中的专家学者,历时半年调研撰写,完成了25 万多字的《民办博物馆发展实证研究》书稿。该书描述民办博物馆的历史、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壮大镜鉴、国内外若干民办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为民办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走向。据介绍,该书出版将填补国内业界此项内容的空白。他们嘱我作序,我欣然同意。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应当牢记使命、服务大局、选准角度、突出特色,选择政协能够做而且适合政协做的切入点。博物馆既是记录一个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场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既是保存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也是见证一个地方的文化品格。正是民办博物馆的拾遗与坚守,才使得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偶尔精神回望,目之所及,不致无所依归。
俗话说“乱世买金,盛世收藏”。在国际社会上,民办博物馆逐渐成为博物馆业发展的主流,在我国这些年同样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4年初,我国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已达647 家,占到博物馆总量的17.5%,并以每年100 家的速度在增长。较之欧美国家平均15万人一座博物馆,中国平均45 万人一座博物馆,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较之全国水平,福建省迄今注册登记民办博物馆虽然只有15 家,但有眼光、有实力的民间收藏家、民营企业家经营的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或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却不计其数、异彩纷呈。鼓励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一个趋势,也是对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热的积极回应。福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积淀厚重;民间资本雄厚,藏家不少,通过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不仅有利于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填补某领域文化空白,宣传和展示八闽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健康流向,参与地方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为传承历史文化、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办博物馆发展实证研究》的出版正当其时,对于我们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进一步提升发展我国博物馆业的认识,探索福建省民办博物馆、甚至是中国特色的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路径都不无裨益。
政贵有恒。我们抓工作,要抓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只有谋在深处,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政协工作是如此,博物馆业也是这样。政协文史工作的宗旨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而博物馆的最新表述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都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切实实做出成效来,为后任或是后人“架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