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自传承发展到融汇贯通合作两岸图书 民族永远的魂

2015-02-13 07:44
台声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陆图书交流

从《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典故中出现“图书”一词到《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应用“图书”一词,再从“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到“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对“图书”的各种定位。可见,“图书”一词随着中国久远的时代变迁,这些定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即特定时期特指概念。

今天,图书概念更加具体,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体,对定义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两岸隔绝前——图书,中华文化传载的重要媒介

说到图书,首先要从文字谈起。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被称为甲骨文。这些甲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真正书籍出现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西汉时期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到了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刷花样翻新,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无疑,文字与书的出现,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尽管积贫积弱、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中国的文化群体没有被现实的羸弱社会所累倒,他们继续前赴后继、任劳任怨,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这期间,中国大陆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一批知识分子及其著作拔地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创刊之后,始终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前所未有的震撼。通过书与书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不断碰撞,去粗取精,书写着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也正是这一时期,大陆开始提倡白话文的使用和普及,让图书、文字乃至中华文化能够扩展到更多的家庭。

在台湾,因《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刚得知被割让,大陆和台湾文人志士纷纷写文悲叹,后被汇集成一本书——《普天忠愤集》,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后的几十年间,面对日本的殖民高压统治,台湾志士们仍然坚持用汉文著书立说,通过结诗社等方式,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如《台湾青年》(1920年)、《台湾》(1922年)、《台湾民报》(1923年)、《台湾战线》(1930年)、《台湾新民报》(1932年)、《台湾文艺》(1934年)、《台湾新文学》(1935年)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赖和的《一根扁担》、杨逵的《送报夫》等著作面世。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刊物和著作,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他们为中华文化在台湾日据时代得以延续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统治者在台湾实行差别教育,使得台湾百姓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因此,无数有志青年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大陆求学,当时大陆各地都有台湾青年在求学。所以,这一阶段在大陆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台湾并没有缺席。另外,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受到大陆“五四”运动的影响,改组了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并创刊《台湾青年》杂志。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异地发挥的积极作用。

台北诚品书店,虽然容颜已老但读书的那颗心却愈发年轻与活力

两岸冰冻期——图书,各自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大陆和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1949年后,两岸进入隔绝期,海峡两岸图书事业一段时间内,中断了交流。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海峡两岸图书事业的发展既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60多年来,大陆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以及对外贸易等较为完善的出版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

1949年至1956年,为中国大陆新型出版事业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出版了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等新的校点本;出版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铜墙铁壁》《保卫延安》《三里湾》等。“五四”运动以来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的多卷文集也有系统地成套出版;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经过整理校注,出版了新的版本。同时还翻译出版了43个国家的各类图书15700多种。

之后的几十年里,虽经历了曲折,但出版事业依然在波动中不断前进。1977年至1987年,大陆出版事业开始再一次出现空前繁荣和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出版、印刷能力不断增强;图书品种、印数稳步增长;同国外的合作出版有了良好的开端;图书发行体制开始进行改革。这是大陆出版史上卓有成效的时期。一时间,大量传播中华文化的书籍面世。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图书出版业也在持续前行。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状态深受岛内历史背景、经济环境、政治状况与国际政经体系等因素的影响。1949年到1975年,台湾地区主要以翻印古籍和西文图书为出版发行主体。

1976年至1985年,随着政策的不断变化,台湾地区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组织了出版品外销,以及开展书香社、会等大量活动,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允许出版大套书等,这些都积极刺激了台湾图书产业的发展。这段时期,台湾图书开始慢慢向外扩展。1986年以后,随着台湾实施了多年的“戒严法”被废除,台湾又与美国就著作权问题达成了协议,加之新著作权规定的实施,使得台湾的图书开始走出小岛、面向国际。

另外,因历史原因,台湾地区收藏了很多珍贵稀有的历史文献。深知其价值的台湾出版业者,一直坚持整理出版这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大套图书,如《明清内阁档案》《近代史料丛刊》等,不断向世人道来中华故事,展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魅力。

两岸发展期——图书,在交流合作中融汇贯通发展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华民族文化是两岸共同的宝贵财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当局逐步放宽大陆书籍等出版品进入台湾地区,两岸图书交流开始迈入交流、合作、发展期。

1988年10月,台湾的新学友书局、《天下》杂志、政大书局、光复书局等组成12人团组,辗转来到上海参与“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拉开了两岸文化出版交流的序幕,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

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滔滔江水一般,绵绵不绝,两岸一脉相传的文化脉络再也无法割断。此后的几十年,尽管两岸关系有一定的波动起伏,但是,出版界间的交流从未曾间断。人们在图书出版交流中沟通情感、增进交流、建立互信。

在烟台新华书店内读书的孩子

12人团组“破冰之旅”的第二年,由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两岸合作出版洽谈会”在深圳举行。这是大陆首次以民间形式举办的较大规模版权贸易和出版交流活动。台湾光复书局、锦绣文化企业、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等20多家出版机构参加洽谈,这也是台湾出版界第一次成规模地参加两岸出版与版权贸易洽谈。此后,从1989年到2001年,“两岸合作出版洽谈会”连续举办12届,岛内重要的出版公司几乎都参与过,版权合作由此渐次展开。

1993年11月,由两岸业界联合主办的“1993年台湾图书展览”在北京举行。这是两岸开放文化交流以来台湾出版界第一次赴大陆举办的大规模图书展览。次年3月,由大陆业者主办的“1994年大陆图书展”在台湾举行,这是大陆图书首次在台湾展出。从此,两岸出版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为相互参加对岸的图书博览会、图书订货会与图书交易会等大型活动。

2003年5月1日,大陆允许海外资本包括台湾资本投资出版业的零售领域。7月8日,台湾当局对相关条例进行修订,允许简体版大中专专业学术书籍公开在台销售。两岸发行领域的不断开放,引起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目前,岛内设立了数十家大陆图书专卖店,年营业额达数亿元新台币。在大陆,台商独资和合作的图书分销企业也达数十家。

与此同时,两岸出版界纷纷加入到交流合作中来。记者了解到,华艺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与台湾方面合作,第一次是出版台湾作家高阳写的《翁同和传》,至今已出版台湾作家作品有30多种。而影响力最大的是《楼柏安书画精品集》,出版社出了书以后,又在大陆多地做了展览,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另外,华艺出版社还与台湾的秋水堂、天龙书店、明目书社等书店合作,通过海峡两岸物流中心,将图书发给他们,每年有10多种,其中最畅销的还属历史文化、文物收藏等种类。

回望当年,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钱钟书等诸多大家的作品在台湾被视为洪水猛兽,但今天,大陆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已大方地摆上台湾大小书店的书架,介绍大陆的书籍随处可见。同样的,两岸出版界20多年的相交,也让大陆读者熟知了余光中、柏杨、李敖和白先勇,蔡智恒、王文华的情感小说风靡大陆校园,朱德庸、几米的漫画也成为大陆年轻人的解颐良品、“心灵鸡汤”。

除了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岸出版事业,两岸在古籍修复、典藏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是不断推陈出新,迈向新台阶。

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与其他交流合作不同,两岸同根同源,更容易产生共鸣,碰撞出火花。跟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两岸图书事业未来前景大为可观,两岸人民心与心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正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所说:“经济交流可以使两岸人民手牵手,文化交流则可以让大家心连心。”

猜你喜欢
大陆图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冰之大陆
IQ大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冰之大陆
“交流”等5幅
大陆的漂移